沒有汽車業參與的“中國制造2025”將是有缺憾的,這是中央政府的態度,也是汽車行業內部的共識。
“中國制造2025方案最早是由工程院負責起草的,由于汽車界院士比較少,聲音也就相對弱一些,很多其他行業的起草者認為汽車不用寫進去,寫進去他們也不好好干。最后報告提到國務院,上面說必須寫進去,汽車業這才成了方案的主要內容。”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在5月23日召開的汽車產業前沿高峰論壇上分享了這個略微讓汽車人感到心酸的故事。
在世界制造強國德國率先提出工業4.0概念之后不久,中國政府于5月8日由李克強總理簽批了中國版工業4.0——“中國制造2025”,規劃提出利用三個十年分“三步走”戰略將中國建成制造強國,汽車業作為制造業的重要一環也赫然在列。
宏觀經濟走勢趨緩,汽車市場增幅回調,自主品牌企業市場份額接連喪失,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汽車業究竟向何處走,拷問著每個汽車人的內心。董揚認為,與日韓等國汽車市場走過的道路不同,中國汽車市場是從年均二三十個點的高增長態勢直接跨越式過渡到平均7%的增長幅度,這是中國車市發展速度的新常態。董揚同時預計,未來車市進一步放緩的可能性不大,工業增速高于GDP、汽車業增長高于工業的發展態勢還將延續,城鎮化進程為汽車業后續增長提供了巨大的機遇。
著名經濟學家李稻葵也認為,宏觀經濟放緩主要是受周期性因素驅使導致,房地產市場趨冷、全球貿易下滑、地方政府畏首畏尾等原因都是中國經濟近期走勢下行的原因,但由于中國經濟的主要驅動因素未發生改變,經濟前景回暖只是時間關系。
對于國企改革,董揚認為反腐倡廉固然重要,但提高企業活力、效率才是最核心的問題,民營企業要破除家族式管理模式,盡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汽車界民營企業尤其如此。
總結過去三十年的經驗,中國汽車業在全球市場作為技術洼地吸引了大量外來投資與先進技術,當前中國企業無論是在人才儲備還是設備設施方面都具備了技術創新的條件和基礎,創新驅動會成為下一階段汽車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董揚將智能制造總結為“中國制造2025”的主要外在表現,他認為互聯網對汽車業的改造將主要集中在產業鏈的下端即銷售環節,這一環節相對不夠透明,銷售與服務體系變革會成為互聯網改造汽車業的突破口。
在這一點上,中國汽車報社社長李慶文與董揚看法一致,“最近我跟一位陜西西安的投資人聊,他跟我講如果現在讓他投資4S店,他死也不會投。”,在李慶文看來,4S店模式已經不符合當下市場日益變化的需求,舊有模式必須破除。
李慶文用“強調變革、破除演進”八個字來提醒汽車行業,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代表哦的變革模式,將取代過去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的緩慢演進,未來汽車產品應當由消費者進行產品定義,下一階段汽車產業重在智能技術的創新,這一點與過去三十年生產關系調整為主推動力的改革明顯不同。
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趙福全則認為,汽車業在“中國制造2025”中所做出的變革,絕不僅僅是簡單的互聯網+自動駕駛+電商這樣簡單,而是整個產業鏈所有環節、所有要素、所有主體都參與進來的全面變革。
“真正的工業4.0根本不需要中間環節,只要有中間環節就會增加成本,就會延長消費時間,所以我個人認為整車電商是沒有未來前景的。”
趙福全表示,無論是“工業4.0”還是“中國制造2025”,其本質都是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質量最大化地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這一點與豐田的精益生產模式有相同之處,但精益生產是基于企業的先進管理模式,“中國制造2025”則是全產業鏈的升級換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