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琳賽·奧頓斯基撰文《別想當然以為美國制造業回流了》,文章認為,盡管美國一些公司轉變了以前將制造業務外包到其他國家的做法,但并沒有證據表明美國制造業回流是普遍趨勢,全球供應鏈依然欣欣向榮,短期內不太可能會改變。
奧頓斯基的說法,很顯然和很多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不同,也和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奧巴馬政府在制造業回歸上的高調政策相悖。但是,如果仔細讀奧頓斯基的文章,的確有嚴密的邏輯以及數據做支撐。比如,在新增就業的貢獻上,奧頓斯基認為制造業回流所帶來的就業只占美國新增就業的4.6%;回歸企業的數量盡管2014年有300多家,2013年有210家,2012年是104家,2011年有64家,2010年僅有16家,增加的趨勢似乎很明顯,但和數量超過25000家外國子公司、全球雇員超過3600萬人的美國跨國企業比,這些數字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特別是,盡管有一些企業似乎回歸美國建立新的工廠,但同時,他們也在海外建立新廠。
盡管奧頓斯基的文章有理有據,但在我看來,討論制造業是否回歸美國本來就是個偽命題。奧頓斯基也好,奧巴馬作為特大政績吹噓也好,在“制造業回歸”這個問題上都犯了咬文嚼字的錯誤。應看到,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奧巴馬大力推行的“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的國策,本質上是檢討美國產業的空心化,及爭奪新一輪全球產業革命特別是高端制造業的競爭制高點。
我們看到,美國方面為了強調制造業的重要性,2009年12月公布《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2011年6月和2012年2月相繼啟動《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和《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2013年發布《制造業創新中心網絡發展規劃》,推動所謂的“制造業回歸”。奧巴馬的努力,相對過去似乎取得了成效,2011年美國制造業新增23.7萬名就業崗位,制造業投資的增速也高于同期美國GDP。但這只是問題表象。表象背后的實質是美國政府看到了新一輪產業革命的重心仍然在制造業,制造業將成國家經濟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奧巴馬政府強調“再工業化”,目的是為了保持美國在全球制造業競爭方面的領先地位。在戰略新興產業領域,美國更是濃墨重彩地規劃,2009年出臺了《美國創新戰略:促進可持續增長和提供優良的工作機會》等,重點在納米技術、高端電池、生物制造、新一代微電子研發、高端機器人、清潔能源、航空產業、電動汽車等產業布局。2012年美國財政年度增加了國家科學基金、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院實驗室等重要科學部門預算,開發先進制造技術,并啟動先進制造技術公會項目。因此“再工業化”也好,“制造業回歸”也好,本質上是搶占國際產業競爭制高點。
在美國啟動“再工業化”的過程中,外界將美國啟動“制造業回歸”的動機歸因于美國制造業成本的下降。比如,近10年來美國制造業人力成本的下降,頁巖氣革命給美國帶來的能源成本的降低,及美元作為全球儲備給美國制造業帶來的優勢競爭力。比如,有人認為,如果考慮到制造業的各種成本,現在在美國制造商品的平均成本只比在中國高5%,更令人震驚的是:到2018年,美國制造的成本將比中國便宜2%-3%。到2015年下半年,就多數面向北美消費者的商品而言,在美國低成本州生產將會變得和在中國生產一樣經濟劃算。由此認為,大量的制造業在中國失去成本優勢之后而回歸美國。其實,這是一種極其膚淺的解讀。
因為不管美國如何節約成本,新興市場國家的成本比較優勢仍然很明顯,從全球“產業飄移”的基本規律看,制造業的全球產業鏈的分工和外包仍然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美國制造”最突出的核心競爭力在于產品承載的科技含量與創新能力。美國強調制造業回歸,是重視制造業的重要性。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學習的,而不是擔心產業真的會全部回到美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