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在日本狂掃馬桶蓋引起輿論一片嘩然。在日本買來的是原產的也好,還是出自杭州也好,無疑當屬日本品牌。其中關鍵部件、至少產品設計不屬于我們的。小家電產銷量在全球數一數二,為什么還會讓馬桶蓋、電飯鍋打亂了我們的方寸呢?關鍵在于東洋家電是日本的國家品牌。就像汽車,只要你買的是德國車,人們往往就不會糾結是哪個廠牌,可能會在意是原裝還是本土。潛意識或者是底層代碼在影響著你的思維、你的向往。國家品牌的魅力和威力就在于此……
浙江一家羊毛衫紡織廠的機器有三種,一種是國產的,價格是二三十萬;一種是日本產的,價格是五六十萬;還有一種是德國制造的,價格是七八十萬。那位企業家接著以非常堅定的口吻說道:如果有了錢,我一定把這些機器都換成德國的。
有研究證明,人的基因與大猩猩的基因相比有99.99%是一樣的。但是,就是這個0.01%就決定了是人還是大猩猩。日本馬桶蓋和德國電機等工業產品也是這樣,許多東西我們都能做出來,有很多產品也能做的差不多。但是就差那么一點點,哪怕僅僅相當于0.01%,就決定兩個產品的基因不一樣。
有一位制造各種杯子的企業家說,他制作的東西雖然已經很不錯了,工藝水平基本相當于德國的80%,材料水平也差不多相當于德國的80%,銷售價格就只能賣到德國的50%,原因就是兩個80%相乘就成了64%。材料和工藝不是一個簡單的疊加或遞減過程,底層代碼決定了基因,想要提高水平難上加難。
這也不難理解我們前面引證的實例,國產機器的賣價是德國機器三分之一,人家也寧愿去花3倍的價錢去購買基本功能一樣的,但是一定能享受到那種好用到很帥、很爽那種感覺的東西。這就是德國產品的競爭力之所在,也是德國經濟在歐洲一枝獨秀,甚至成為歐洲經濟頂梁柱的成因。
本期“專家講壇”欄目刊登了孔建海院長的文章。他們的客車創造了“單位載質量能量消耗量”Ekg=0.22的記錄。究其原因,一是在整車采用了輕量化、流線型設計,動力系統選擇了能耗低的德國電機。用戶的聰明選擇還在于,電機是裝在客車上,而客車作為生產工具的“母雞”是用來下蛋的。
我們向德國制造背后看過去,它的實質不是制造產品,而是制造產品的“造物者”,有一個制造生產機器的優秀工人這種機制。
德國有個理念,不管你是什么人,你要進入這個企業,你必須要經過它嚴格的培訓和考核。通過培訓,第一是提高你干活的技能;第二是在某種程度上鎖定你,因為你學到的技能是相當偏門的。加上待遇逐年增加,會讓你一生都干得踏踏實實,非但不跳槽,很快就成為一個很有忠誠度的人。在德國一家企業干一輩子的人不在少數,甚至不乏一家幾代人在同一家企業效力。
俗話說,凡專精一藝必有動人之處。在那個國度里,你能做到專而且精你就一定很有魅力,進而成為一種榮耀。這就是德國人的價值觀,也是德國企業文化的核心思想。德國制造本質是制造“造物者”,這也是黃海客車所用西門子電機廣泛用在高鐵、地鐵、汽車上,而不會被仿造、被取代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