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莞工業企業掀起大規模的“機器換人”,試圖在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工業4.0時代搶占先機。那么,經過30多年與國際接軌的快速發展,對于工業4.0,應該如何評價東莞工業企業目前所處的位置?
十八世紀引入機械制造設備定義為工業1.0,二十世紀初的電氣化為工業2.0,二十世紀70年代的生產工藝自動化為工業3.0,智能制造為主導的是工業4.0。一位業內權威人士日前表示,東莞工業企業剛剛跨越工業2.0,正在接觸和慢慢消化工業3.0。現在,已經喊出要進入工業4.0的口號,這種跨越式發展,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么,面對工業4.0的迅猛勢頭,企業該怎么走?
據了解,“工業4.0”項目主要分為三大主題,一是智能工廠,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二是智能生產,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三是智能物流,即通過互聯網和物聯網,整合物流資源,發揮現有物流資源供應方的效率。歸根結底,工業4.0就是一個通過人、設備、產品的實時聯通與有效溝通,最終實現生產者和消費者直連狀態。
查閱權威研究資料也可知,德國提出的工業4.0概念,其核心理念是通過工業互聯網和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實現數字化信息與物理世界完全融合的信息物理系統,從而讓整個工業生產流程深度智能化。而4月下旬正式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也強調,“中國制造2025”要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因此,傳統企業牽手工業4.0,絕不僅僅是生產線上的事,或是單純的產品制造,在“軟件”方面也決不能放松。
作為“世界工廠”的東莞,制造業規模龐大、門類齊全,跨行業整合創新的空間巨大,產生大量數據資源,這些資源直接作用在企業的信息化建設上。例如,利用制造業優勢產生的大數據,東莞傳統企業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費者偏好,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產品創新和業務模式創新。
相對于機器人這些“硬功夫”,絕不能顧此失彼,盲目跟風,通過大數據分析,讓制造業能夠發揮出優勢來。我們的傳統行業,要繼續開放創新,不需跟隨“機器換人”的風潮,找到適合企業協作創新的信息化建設。
傳統企業只有想方設法搞數據創新,才能通過分工延伸區域的優勢產業鏈以加快產業的集聚與聯合,省去冗長的中間環節并加快工業發展進程,從而在未來“機器換人”更為成熟的市場中,利用數據積累,進一步輔助智能工廠、生產以及物流。
凡事都有利弊,從“東莞制造”變為“東莞創造”,接下來的挑戰還有很多,面對雄心勃勃提出的口號,傳統企業不需要一次就消化發達國家經過百年才取得的工業4.0成果和業績。我們需看清當前制造業領域的客觀情況,在整個社會充斥熱血澎湃和各種不冷靜之時,理性地看待“工業4.0”,尋找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