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明確了中國制造業“由大到強”的發展路徑。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近日對此表示,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異曲同工。未來觸手可及的工業4.0時代,將是一幅怎樣的社會景象?中國版的工業4.0又將為中國的企業帶來哪些機會?
6月2日下午,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所屬的國研·斯坦福“中國企業新領袖培養計劃”與博鰲觀察傳播機構聯合主辦的博鰲沙龍上,來自全球最大的戰略咨詢機構的掌舵者,羅蘭貝格全球CEO、亞洲區總裁常博逸,羅蘭貝格高級合伙人、大中華區執行副總裁劉文波,以及國研·斯坦福學員、深耕中國高端制造業多年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副總經濟師付舒拉,通過對話與交流,共同闡釋在全球GDP增長長期徘徊的經濟新常態下,新一輪技術革新與數字化進程如何為中國帶來新的機遇。
常博逸:用“輕足跡管理”應對多變世界
“在探討工業4.0之前,首先要弄清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什么樣子——我們生活在VUCA之中,即易變性、不確定性、復雜性與模糊性的世界中。”常博逸在開場伊始,引用了由美國陸軍戰爭學院發明的一個軍事術語來概括當今世界的商業發展態勢。
他說,在當今復雜的世界中,誰是我們的競爭對手、誰是我們的客戶是難以預測的。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當中,我們都面臨著科技性和社會性的雙重變革。而同時由科技進步所帶來的事務處理能力,是20年前的我們所無法比擬的。
常博逸認為,這些突破性的變化為我們帶來挑戰和更多的選擇。技術更新帶來的突破會讓公司成本降低,甚至超過40%的工作都會由機器替代。這改變了我們和技術之間的關系,也改變了人際關系,同時會產生更多增值服務。不過,常博逸指出,一些大的公司由于總是按既定邏輯來運行,無法在創新方面有所突破,從而無法應對全新的競爭。
那么,在工業4.0下,企業如何實現領導力與資源的最佳應用?常博逸用“輕足跡理論”總結自己的思考。他認為,企業應從現代軍事思想中受到啟發,并從中國企業管理方式中學到對充滿挑戰的新環境的應變之策。
能夠適應VUCA世界的“輕足跡”策略的特點包括:模塊化、高度集中化與高度分散化并行、渴望合作(因為這比并購更輕快)、秘密(出其不意帶來競爭力)以及清楚行動為其他各方帶來的后果。采取“輕足跡”策略的公司在持續變化的環境中更團結也更敏感,也就更加難以被VUCA世界中常見的意料之外的狀況所打擊。
常博逸說,在數字化發展和電子商務發展方面屬于先行者的中國同樣處在VUCA的世界當中,未來中國的企業面臨更多的機會與挑戰。而在此過程中,“輕足跡管理”提供了一種思維方式,可以去更好地應對各種不同的元素、去連接與創新更好的業務模式。
劉文波:打造企業專屬的工業4.0解決方案
“工業4.0到底是什么?相對精簡的定義就是它將分散在不同公司的人、物、系統連接起來。”劉文波指出,強調信息物理系統,智能工廠及其智能產品,縱向、橫向以及端到端的集成,是工業4.0的核心元素。
工業4.0將會給人類的商業、工業活動帶來巨大沖擊,同時也帶來機會。劉文波說,未來工業4.0的愿景應該是設計跟用戶之間及時互動,并在虛擬情況下完成,生產不需要在同一地方按程序完成,而可在全球不同地域生產。這種情景為制造業的回流提供了現實支撐。
他表示,支撐未來先進的制造系統的可能是數據和通信技術,同時需要物流系統和能源系統的升級。如果一家企業對于特定行業的生產系統和工藝,不能夠有很好的承接,那么也就不能對特定行業的工業4.0方案進行很好的駕馭。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很多行業技術的精度與國際行業差距仍較大。而顛覆性技術的突破會給整個行業帶來巨大沖擊。
劉文波認為,當前的中國制造2025,尚需要學習德國模式,通過和德國比較緊密的合作,研發新產品,提高中國制造的整體質量。中國的企業特別是中小規模的企業普遍存在著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信息化水平不高、部分工業基礎薄弱、發展模式較粗放等問題。這些問題導致我們跟歐美領先企業相比,差距很大。
他認為,對于中國大多數企業而言,要最終實現工業4.0尚需要經歷以下階段:一是自動化改造階段;二是數字化工廠階段;三是智能制造階段;四是最后的端到端集成階段。而從第一階段走到第三個階段,大概需要10-15年的時間。
另外,劉文波提醒中國企業,在把握中國工業4.0機遇的同時,不能只靠單純地引入新裝備與新系統,更需和企業獲得商業競爭的業務系統結合起來,才能幫企業在市場上取得成功。這些業務系統,包括企業的商業模式,價值創造系統,也包括基于商業模式和價值創造系統之后企業的良好財務表現。
此外,劉文波認為,工業4.0或者中國制造2025,對不同行業相關度是不同的,比如相關度比較低的有紡織、飲料等行業。相反,在汽車、機械、電信工程、電子等領域,都具有很大的潛力來進行工業4.0的演變。
因此,他給企業的建議是:工業4.0至少在目前階段并不適合所有的行業,對于企業來說,一定要打造自己的行業解決方案,這個解決方案,必須覆蓋從局部的試點到整場的適用,再到整個行業的推廣。
付舒拉:中國的工業制造特別需要原始創新
“首先,全球的制造業都進入了一個創新變革的大時期,這是必須認識到的。”付舒拉說,此變革的標志期就是2008年經濟危機之后。包括美國政府在內的許多國家都提出了振興實體經濟的計劃。而這種變革是一種大趨勢,中國必須緊跟上這種發展趨勢,否則就會落伍。
付舒拉說,中國制造2025簡單地說就是中國從一個制造大國變成制造強國的過程,而“由大變強”最終要體現在我們制造的產品上,包括信息技術、高檔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等方面的產品,這是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內容。
付舒拉從自身浸潤多年的航空工業的視角提出了對中國制造2025的一些思考。他指出,信息技術是我國走向工業化過程中的后發優勢,是首先需要充分利用并占領制高點的。
從航空制造的角度來理解中國制造2025,付舒拉認為,首先重點行業要轉型升級,升級的技術基礎是信息技術,包括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比如在航空航天業,有一些關鍵技術和核心的基礎部件仍是有待重點突破和解決的。
中國航空航天業的兩化融合從20年前就已經開始。付舒拉說,當前行業已經可以用全數字來進行設計,包括工程樣機、制造樣機和服務樣機,可以通過三維動畫來觀看其設計結構。數控加工技術已經普遍應用。此外,兩化深度融合也使行業做到可以在全國范圍內并行設計、異地協同,為資源利用帶來革命性變化。也極大地提高了航空產品的研制和生產效率。
對于下一步如何提升航空工業的制造能力,付舒拉給出了一個兩化深度融合的構架,這個構架首先從技術的原始創新開始。他說,中國的工業制造以航空工業為代表,特別需要原始創新。當前很多企業仍停留在仿制的基礎上,而非原創。中國的航空工作要走到世界的前列,必須在原創的基礎上有自主研發能力。同時,要展開廣泛的對外合作,包括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集成創新。
其次,付舒拉說,組織的變革和管理創新在兩化融合中同樣重要。沒有組織的變革就無法實現轉型升級,這包括流程的優化,流程的結構化、標準化和自動化。這也是實現工業4.0和實現智能化的必要基礎。
再次,生產和制造應實現網絡化和智能制造。并應注意產品售后和服務一體化的協同。
付舒拉在最后展望中國制造2025引領下的航空制造業:一定是邁向更加創新、敏捷、高效、智能的航空系統。其智能化的程度將可以體現環保、節能、低成本、可持續發展等特點。
“在把中國制造轉化為中國創造方面,中國航空工業是可以起帶頭作用的。”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