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企業知識產權工作發展綜述
5000余家企業通過專利實現質押融資總額達1533億元,年均增長58%;120項專利金獎項目新增銷售額6221億元,新增利潤1317億元;上萬家企業貫徹實施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標準,超千家企業進入知識產權優勢示范企業行列;全國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數量達到3.6萬家,知識產權服務業年營業收入突破800億元……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企業知識產權工作實現了“加速跑”,是我國知識產權事業高速發展的真實寫照之一。
應該說,企業知識產權工作在整個知識產權工作中處于核心地位。一方面,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另一方面,企業是成果轉化和知識產權運用并實現價值的主要載體。無論是政策的導航引領,抑或創新主體的探索實踐,這5年來的實踐一再表明,企業重視知識產權,是有戰略眼光的表現;能與國際同行同臺競爭,是企業有知識產權實力的表現。
政策領航 打造知識產權強企
“制造業水平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作為中國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我們能否打贏這場跨國專利戰,標志著中國制造能否在世界上挺直腰桿。”回首2013年6月,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三一重工)知識產權部部長陳路長在面對行業巨頭美國馬尼托瓦克公司提起申請發起的“337調查”時,堅定地作出了上述表態。
當年年底,三一重工同其他126家企業一道被國家知識產權局確定為首批國家級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在政策的引導下,三一重工持續投入知識產權和技術創新,先后實行了“技術-專利-標準”梯次攀登的知識產權與標準戰略,并制定了《專利管理辦法》《專利分析規范》《專利維權業務管理規范》等一系列文件,對企業的知識產權工作進行了全方位布局。2年后,美國方面正式裁定,三一重工產品未侵犯美企專利權。伴隨著涉外訴訟的“完勝”,一家知識產權強企也建設成型。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知識產權局著力加強了企業知識產權工作力度。”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管理司有關負責人介紹,以2013年為例,在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后,國家知識產權局便圍繞企業知識產權工作不斷創新,當年開始全面推行實施的《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國家標準,有近1800家企業開展了貫標工作,200多家知識產權咨詢服務機構全面參與;同期開展的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培育工作,也確定了首批127家國家級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和771家優勢企業。隨著一系列工作深入推進,我國企業知識產權工作能力進一步提升。
中國大冢制藥有限公司(下稱中國大冢)總經理高海春對此深有感觸。他告訴記者,在開展貫標工作前,中國大冢的發明專利申請占比不夠高、自主創新的全過程未能細化責任到人、商業秘密的保護也沒有實現規范化管理。“此后,在市區兩級知識產權管理部門的積極推進和中介服務機構的幫助下,中國大冢完成了貫標工作的診斷分析、系統整改、學習培訓以及運營評審等各個階段的工作,使企業的知識產權工作實現了制度化、規范化。”高海春說,通過貫標工作的推動,中國大冢的專利結構進一步優化,發明專利申請占比和核心技術專利實施轉化率均超過60%,專利產品年銷售收入同比增長了近1/3,讓這家擁有35年歷史的企業在醫藥產業大輸液這一細分領域內贏得了市場先機。
5年來,我國的企業知識產權工作已經取得了喜人的發展成績。2016年,我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2.4%,各類重點產業知識產權運營基金首期募集資金達42.8億元,知識產權貫標企業達到1.8萬家,涌現出一大批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和優勢企業,我國的知識產權強企建設工作架構基本形成。
質量為基 彰顯自主創新實力
“華為公司向美國蘋果公司許可專利769件,已經從蘋果公司收取數目可觀的專利許可費,開中國企業先河。”2016年時,有關中國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下稱華為公司)的這則新聞一度“刷爆”了朋友圈。
“近年來華為公司迅速崛起,成為國際通信產業的領軍企業之一,憑借的就是知識產權優勢。”據華為公司副總裁宋柳平介紹,正是長期以來在知識產權方面的積累,才使得華為公司在通信產業領域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其2016年實現銷售收入5200億元人民幣,有關向蘋果公司“收費”的新聞便有了其必然性。誠如宋柳平所言,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華為公司已擁有國內外專利超過5.5萬件,其中90%以上為發明專利,在全球企業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的國際申請排名方面,華為公司已連續多年名列前茅。
無獨有偶,像華為公司這樣,以質量為基礎,不斷提升自身知識產權實力,進而實現“走出去”參與全球競爭的中國企業,近年來不在少數。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國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動下,我國企業已初步搭建起自身的知識產權管理和運營架構,在全球競爭中彰顯了中國制造、自主創新的實力。
在位于江蘇的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天科技),每名員工都擁有一個特殊的“知識產權銀行”賬戶,員工完成的專利、標準等科技創新成果均可轉化為積分存入“銀行”,并在年終以現金的方式兌現獎勵。中天科技研究院院長謝書鴻告訴記者,正是憑借包括“知識產權銀行”在內的一系列措施,中天科技的知識產權質量得到了快速提升,為企業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以我國首個自主研發的中繼海底光纜通信系統工程為例,中天科技依靠‘特種光傳輸材料及器件’高價值專利培育的一整套制度體系,保障企業、服務機構和科研院所三方攻關團隊順利‘通關’,為鋪設一條聯通世界的海纜做出了重要貢獻。”謝書鴻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提升知識產權創造和運用能力,完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也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更大貢獻。記者了解到,今年,除繼續推進已有的知識產權示范企業、貫標、運營等工作外,我國還將扎實推進知識產權強市建設,并出臺強企建設實施方案,培育一批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并通過實施企業運營類專利導航項目,提升企業競爭力。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曹新明看來,伴隨著越來越多中國企業提升知識產權實力、成功“走出去”,知識產權助力企業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我們有理由相信,憑借知識產權優勢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國企業會越來越多,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挺立在國際產業競爭的潮頭。”曹新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