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被當作畜禽業廢棄物的畜禽屠宰骨終于派上了大用場——由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主持、山東悅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6單位共同完成的“骨素加工關鍵技術裝備研發與應用”項目,20年磨一劍,系統解決了骨源食品加工的技術與裝備難題;開發出骨素、高湯、骨油等新型產品,使骨中所含11%—16%的優質動物蛋白等營養素造福于民,營養價值遠超牛奶(蛋白質含量3%)。農業部24日在京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會上,由孫寶國院士擔綱的鑒定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成果整體技術水平達到國際領先。
該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研究員張春暉介紹,目前世界畜禽骨年產量達4600多萬噸,我國占其中22%,約1000多萬噸;按骨中含有11%—16%的蛋白質計算,總計約200萬噸動物蛋白,相當于我國畜牧業主產區新疆、內蒙古兩區年產肉類蛋白總量的2.5倍。但傳統上,這1000多萬噸可食性畜禽骨只有少量(約5%)被國人以“燉骨頭湯”方式利用,另有5%左右用作飼料,其絕大多數都遭直接遺棄,造成巨大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該項目在原料骨前處理、骨素熱壓高效抽提、真空—梯度膜濃縮偶聯、骨素增益生香等關鍵技術與裝備研制上實現系列重大突破,實現了對骨營養素的“吃干榨盡”及生產全過程的零排放,開發出純天然的骨素、高湯、骨油、硫酸軟骨素、呈味肽基料和骨素肉味香精等高附加值產品。共獲得授權專利30項,軟件著作權6項,研制關鍵設備5套,開發新產品6大類20余種,制定標準7項,構建了骨加工高值化利用新模式。項目成果推廣應用到河南、山東、內蒙古等地和越南的20多家企業,已經實現直接經濟效益70多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