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達國家中,藥品與醫療器械市場占比為1:1,而在中國僅為10:7,這意味著中國醫療器械市場仍有很大利潤空間,3D打印技術與新型生物材料則成為了發展目標。步入21世紀,3D打印技術發展進入了快車道,它引領的新革命加速了醫學精確化、個性化、遠程化,未來,醫療器械的生產模式也將從傳統的流水線走向個體化定制。在不久前生物谷主辦的2015醫用新材料與3D打印論壇上,來自該領域的專家與學者共聚一堂,針對當前3D打印技術與醫用新材料市場的發展進行了探討。
從左到右,從上到下依次為:戴尅戎,余家闊,謝億民,曹誼林,朱楚洪
行業標準亟待解決
3D打印欠缺行業標準是國內以及國際上共同面臨的尷尬處境,目前國際上并沒有針對3D打印相應的法規,美國民間組織國際材料試驗協會(ASTM)建立了3D打印行業標準,對3D打印的定義分類進行了規定,但對細節部分沒有展開。相關法規的建立需要科學界與法律界的共同努力推動。戴尅戎院士認為,相對于打印植入骨,3D打印在康復輔具市場的發展空間更大,在政策審批上也會較容易。
從左到右,從上到下依次為:劉冬生,張傳森,賽默飛專家,王小紅,茍馬玲,奚廷斐
市場很大,認識不足
北京工業大學激光工程研究院陳繼民教授認為,雖然3D打印在術前規劃以及個性化醫療輔具領域應用具有優勢,比如3D打印技術取代CNC制作牙模是大勢所趨,但這種技術并非不可取代,對于傳統醫療器械市場發展只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因此,盡管3D打印技術已經趨近成熟,但其商業化才剛剛啟動。對于中國市場來說,解決打印材料國產化的問題迫在眉睫。
從左到右,從上到下依次為:王春仁,顧新中,陳繼民,楊繼全,賀健康
活性組織打印是難題
新型材料的設計和發展在3D打印技術中是關鍵。如何利用3D打印技術使結合細胞和材料的打印物具有活性是該技術應用于生物醫學領域的一大難題。清華大學的劉冬生教授在會上介紹了其通過DNA序列設計制備的聚多肽-DNA雜化水凝膠,不僅具有秒即級型、高強度、自愈合、通透性良好的特點,并且打印出的細胞保持了高存活率,擁有正常的生物學形態和細胞功能,為3D打印器官的活體移植創造了條件。
從左到右,從上到下依次為:胡慶夕,劉青,徐銘恩,吳展名
未來,越來越多的醫院可能建立3D打印研發中心,在上中下游形成核心技術。病患的需求和醫生的創新思維將共同推進著3D打印技術的進步,而醫學工程學交叉學科人才的培養也將發揮著重要作用。生物谷將持續關注3D打印與醫用新材料領域的最近進展,敬請期待2016醫用新材料與3D打印論壇!(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