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滿足 iPhone 6 的生產,富士康最近狂招 10 萬工人,應對即將到來的生產高峰。這是富士康每年生產周期的循環規律,蘋果的硬件產品為它帶來了大部分收入,但如今,這種情況已經一年不如一年,富士康也在面臨困境。
富士康極其依賴蘋果,有近一半的收入來自于蘋果的業務,但蘋果這兩年的設備銷量也走到了巔峰,再往上幾乎不可能,隨時面臨下滑的風險。另一方面,蘋果還在尋找富士康以外的加工廠,以降低風險,蘋果今年的 iPhone 以及 iPad 產品部分是由仁寶電腦、緯創資通生產的。
雙重的作用使得富士康的營收很不穩定,比如蘋果在 2010 年增加了 iPad 產品線,間接促使富士康當年營收增長 53%,而 2013 年的營收增長驟降至 1%,自我控制力非常微弱。
毫無疑問,富士康要進行轉型,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富士康迫于營收增長壓力,正在降低對代工生產的依賴,謀求多元化收入,包括自主品牌的建設,終端設備的渠道和營銷合作等,這些動向在近幾年尤為明顯。
在去年他們就推出了 Coverbank 自主品牌手機配件以及 Candyard 藍牙耳機,他們認為配件的利潤比組裝要高多了。在臺灣南部,富士康還招聘了軟件工程師,設計軟件應用程序、提供云服務。
他們試圖與美國電視機廠商 RadioShack 合作,拓展自己在大陸的零售渠道市場。2013 年底他們和黑莓簽署一項五年期合伙協議,幫助黑莓管理庫存,同時參與黑莓產品銷售和營銷等活動,這對于富士康是前所未有的。
另外,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富士康竟然還向 Google 兜售了頭戴式顯示器的技術專利,并且在 2013 年躋身美國專利所有者排行榜單的前 20,這是富士康鮮為人知的技術實力。實際上,雙方在機器人項目上還會進行技術的合作。
可以看出,目前富士康的多元化主要集中在品牌終端的建設,獲取更多附加價值,同時和終端廠商的合作擴展到渠道和營銷上,更多的貼近消費者。當然,在代工業務上,他們還在尋找更多潛在的新星,比如 Firefox 手機、GoPro、樂視、錘子科技等,事實上,富士康還入股了 GoPro 以保證制造者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