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市工貿技師學院的實操車間被重新布置:紅色和綠色區域整齊排放著45臺數控加工中心——國產數控機床中的主流裝備。機器旁,身著工裝的年輕工人,時而聚精會神操作電腦,時而挽起袖子俯身調試設備。偌大的車間里,只有機器運轉的隆隆聲。
10月12日至16日,第五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加工中心操作工和數控機床裝調維修工決賽在這里角逐。從各地層層選拔的170位技術工人,全部是來自企業一線。決賽第一名,將有資格按程序向全國總工會申報“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前5名則由人社部授予“全國技術能手”稱號。
“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時代呼喚我國制造業必須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普通勞動者和一線生產工人,運用基本工具和工藝的技能和創造……”決賽開幕式上,全總領導在致辭中的一番話,表明了全總、科技部、人社部、工信部聯合舉辦此次大賽的初衷:為實現《中國制造2025》,建設制造強國,培養急需的專業技能人才。
數控高手決戰京城
10月13日14時30分,加工中心操作工和數控機床裝調維修工的第四場實操考試正式開賽。
第五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總裁判長金福吉,坐在臨時搭建的辦公室里,目不轉睛盯著面前的監視屏。這是他第三次擔任大賽的總裁判長了,“以前比賽一開始,場內先要安靜很長時間,選手們要琢磨考題,然后動手操作。現在的年輕人一上來就能操作,說明他們充滿自信,也說明對設備更熟悉了。”
每次大賽都是培養和選拔人才的過程。此次大賽自5月啟動以來,僅報名參加省級選拔賽的職工選手就達到5362人。其中,67.1%的選手達到大專以上學歷,更有18人具有博士學位。
金福吉告訴《工人日報》記者,大賽在設計考試題目時頗為講究,以加工中心操作工為例,其考點有113項,涉及汽車、摩托車、航空航天等眾多高新技術領域,考察選手設計、感官等能力。同時,命題組特意在比賽中加入了構造更為復雜、技術要求更高的多軸聯動加工技術,這是加工圓錐、圓柱等空間平面零件最高效的技術,在航空航天和民品生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此次大賽“高手”云集。大賽副總裁判長李永君是國內最早接觸多軸加工機床的技術人員之一,許多參賽隊的技術指導則邀請了全國勞模擔綱。
全國勞模潘春勝是吉林省代表隊的技術指導。他并不特別看重隊員們是否能取得第一名,而是更希望看到年輕技術工人們的進步。“加工一個組件,正常要8~10小時,但是比賽要求選手6小時內必須完成,效率提高了30%。比賽更考驗選手的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是綜合能力的提升。”
全總經濟技術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大賽提前一個月公布了樣題,以便讓更多工人共同練習技能,同時,在高手如林的大賽中增加了試題解析環節,讓選手了解自己的技能優缺點,并安排了論壇、講座、參觀等活動,為職工們提供切磋技藝、交流技術的平臺。
“比賽并不是目的,而是通過競技促進加工制造先進理念在一線操作工中的學習和普及。”從事裁判長多年,金福吉樂見選拔的技術工人成長成才的故事越來越多。
制造強國需要復合型人才
在大賽啟動新聞發布會上,組委會負責人介紹了選擇比賽項目的原則:突出引領現代工業技術發展方向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同時關注基礎性技能。
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提出,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的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完成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戰略任務。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版“工業4.0”時代需要怎樣的技術工人?
“為高端制造業培養視野寬廣、技術扎實的好技工!”全總經濟技術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加工中心操作工和數控機床裝調維修工非同一般,它們都是影響現代企業生產效率、產品質量的關鍵環節,而這方面人才也是十分緊缺的。
“數控機床就像裝備制造業的‘工作母機’,它加工出的精細零件構成了裝備的細胞。比如航空航天、交通運輸、國防裝備的關鍵零部件,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加工難度,用普通設備和傳統工藝無法實現,必須采用多軸聯動、高速、高精度的數控機床才能滿足要求。”李永君說起老本行就打開了話匣子。他認為,只有擁有基礎扎實的制造能力,才可以生產出先進的裝備產品,實現高價值產品的生產。
“什么是技能?技能就是操作的能力。”金福吉認為,技術工人既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也要通過實操培養動手能力,并在崗位上發現問題,通過創新解決問題,提高工作效率。
“人才是建設制造強國的根本。許多技術創新都來自工廠車間,而加工技術從手工操作到智能化、網絡化,對工人的能力要求更高了。不僅要有操作機床的效率,還要具備工藝能力,比如加工參數、刀具的選用,以及編程能力。”李永君覺得,中國制造2025需要的工人不再是簡單的體力勞動,而是高技能復合型人才。
根據中央發布的一系列提高職工素質、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政策措施,預計到“十二五”末,我國技能勞動者總量將達1.25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總量3400萬人,占技能勞動者比重27%。此外,專業技術人才總量將達到6800萬人。
培育技術工人的核心競爭力
在大賽現場,無論是裁判、領隊,還是技術指導,最頭疼的都是:人才缺口。
據人社部2014年統計,中國2.25億第二產業就業人員中,高技能人才僅3117萬人,僅制造業高級技工缺口就達400余萬人。
“制造業人才總量短缺,結構不合理,領軍人才匱乏。尤其是長期存在的重學歷文憑、輕職業技能的觀念,造成許多年輕人不愿當‘藍領’。”裁判、上海電氣李斌技師學院教師顧德仁在工作中注意到,待遇偏低、發展通道狹窄、社會認同度差等,使技術工人和技校學生都對學習技能“不感冒”。
專家們認為,培養高技能人才需要更多的政策扶植和社會環境支持,也需要搭建技術工人成長發展的平臺。而技能競賽是最佳平臺之一。
據了解,本屆大賽各工種決賽前5名,將直接晉升技師職業資格;已具有技師職業資格的,可晉升高級技師職業資格。決賽6至20名,可直接晉升高級工職業資格。
“各類職業技能競賽活動已成為加快制造業高技能人才脫穎而出的重要渠道。”北京市總工會經濟技術部部長岳喜橋表示,許多企業都主動開展了崗位練兵,建立了對參賽職工的激勵機制,是一種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方式。
一組數據印證了技能大賽的影響力:前四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已累計吸引4000多萬職工參加;帶動各級地方、行業各類技能競賽,2011年至2014年,有8953.68萬人次職工參加了工會組織的各級技能比武。
為工業強國培育“大國工匠”,需要做的努力還有很多:引導全社會重視技術工人的生存狀態,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完善技術工人評價機制,提高優秀技工生活福利,保護一線職工創新積極性,促進廣大職工學技能、提素質……
在這點上,代表北京出戰的曹彥文便是受益者。2014年,在六部委舉行的職業技能大賽上,因為表現優異,他剛一畢業便被中國航天科工283廠破格錄用。“扎根一線,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成為‘中國制造2025’需要的人才!”曹彥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