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6wgag"></fieldset>

  • <strike id="6wgag"></strike><samp id="6wgag"><tbody id="6wgag"></tbody></samp>
    
  • <strike id="6wgag"></strike>
  • 首頁 » 創新資訊 » 行業新聞

    “用工荒”沒走“技工荒”又來 機器換人恐怕沒那么容易

    來源:南方日報     發布時間:2015-11-02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工業技改浪潮仍將在中山火熱上演。在此背景下,中山如何打造一支適應智能制造體系的新型產業工人隊伍?

      剛入職半年,阿德便發現自己所處的工作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公司不斷引入智能化生產設備,他身邊的同事正從普通的機器操作員,漸漸替換成能對智能裝備進行日常維護、組裝和繪制設計圖的技術人員。為了適應公司的用工新需求,阿德在近期報讀了技術人員職業技能培訓。

     

      與阿德一樣,正有越來越多的普通工人,在此輪“機器換人”熱潮里朝著高級技工轉變。

     

      今年前三季度,中山工業技改投資大幅增長83.4%。大批企業通過“機器換人”的方式實現自動化、智能化生產,在生產效益,產品品質上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然而,眾多企業在“機器換人”的同時,不得不面對另外一個問題:誰來操作這些“機器人”?

      

     

      “機器換人”換走普通工人

     

      在一條全自動生產線上,機械手有規律地抓起一塊塊毛料,不斷放到機器中剪切。隨后,又有一個機械手將剪切好的毛料拿起,運往下一個節點接受自動電焊機的焊接……隨著一個個加工工藝在生產線上的自動完成,一個完整的產品在沒有人工的參與下就這樣出爐了。

     

      這樣一個全自動化生產場景,出現在中山西區的大洋電機股份有限公司內。正是得益于生產線上的智能化改造,近幾年大洋電機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產量增加了3倍多,人數卻只有原先的60%。如果不是用機器來替換人,按原來的效率來生產同樣數量的產品,至少需要3萬人以上。”談到“機器換人”帶來的效益提升,大洋電機副總裁晏展華滿是興奮。

     

      2008年的時候,大洋電機擁有1萬人的團隊,1年時間卻僅能生產1200萬臺的小型電機。2015年,通過“機器換人”,大洋電機僅用6000人的團隊,把1年小型電機的產能提高到4500萬臺。與此同時,一條生產線配置的工人,也從2008年的45人,降低到現在的15人,且產量也得到了明顯提升。2016年大洋電機還將投資近1億元進行設備自動化改造,在現有基礎上,一線生產人員再減少30%。

     

      在大洋電機取得這些成績的背后,是中山當下轟轟烈烈的“機器換人”熱潮。近年來,中山從政府到企業都加大了對“機器換人”的投入,大批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生產。如位于港口鎮的大雅五金已經建成技改項目一期工程,包括廠房和物流倉庫。二期工程也將爭取在明年6月份如期竣工投產。屆時,預計可實現效率提升30%,制造成本下降20%左右。

     

      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工業技改投資大幅增長83.4%,在去年增長66.1%的基礎上高位攀升,占到工業投資總額近五成。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林江就表示,“機器換人”對中山目前的企業運營和產業布局產生較大影響。特別是對于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本身特別需要推行“機器換人”以提高效益。

     

      機器易購技工卻難尋

     

      伴隨著“機器換人”的深入推進,眾多企業在用工上遭遇了新的難題。

     

      在進入中山之后,碩泰科技的總經理張帆已經累計走訪了200余家當地企業。據張帆了解,目前中山很多企業都已經購入了自動化設備,實現了自動化生產。但因為生產不規范、缺乏能提供日常維護的技工,有一些企業即使擁有智能化機器,也不能實現智能化生產。“甚至有企業引入機器后,使用沒幾天就出現機器故障。”張帆說。

     

      張帆認為,目前很多企業在投入技術改造的過程中,對技工的需求缺口正逐步擴大。而中山企業所普遍欠缺的,主要是能對機器進行保養、維護的技術工人。

     

      在勞動密集型產業長期出現用工緊缺、無法繼續依賴人口紅利的今天,用機器來替代人力工作顯得相當迫切。但“機器換人”解決了民工荒的問題,卻也為企業帶來了技工荒。

     

      晏展華認為,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是因為招不到人,希望通過機器實現生產效率的提升并填補用工空缺。而在不斷提高機械化水平的同時,卻依然要面對熟練的高級技工的空缺。

     

      經歷了3年多來的技改,聯合光電已經完成了三層工廠的“智能關燈車間”技術改造,擁有6個智能車間和200多臺(套)智能自動化生產設備。但在隨著技術改造的不斷深入,公司對高端技工的需求正日漸旺盛。

     

      “現在自動化機器基本都不用人工操作了,目前我們需要的確實是能對‘機器人’進行維護、調整,懂機器結構的技工。”聯合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師、項目經理聶潤濤說,“現在很多企業都缺技工,技工流動性也很大。”據介紹,聯合光電每年也會和技術學校合作,招聘70余名技術工人進行補充,目前技術人員、研發人員、普通工人三者的比例已經達到了1:1:1。

     

      廣東江龍船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啟動“機器換人”之前,便開始考慮能操作機器人的技工儲備問題。“我們計劃把低端、簡單、受人工因素影響大的工作崗位,比如物料搬運、搭建等,用機器人來代替,但這樣也會帶來技師的缺口,因此我們已經啟動了對原有技工進行資格再培訓工作,提升技工的從業能力,同時也在提前招聘熟練的技工人才。”江龍船舶的副總經理龔雪華說。

     

      政府搭臺培養智能化技術工人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工業技改浪潮仍將在中山火熱上演。在此背景下,中山如何打造一支適應智能制造體系的新型產業工人隊伍?

     

      在200余平方米的教室內,70%的面積被用來放置“機器人”,而講師和學員則集中在剩下的空間內進行技術人員職業技能培訓。當講到機構組成原理的時候,10來名學員便直接走到旁邊的智能化設備前,在講師的指導下對機器臂的結構進行拆卸和觀察。

     

      這是中山智能改造公共服務平臺提供的技術人員職業技能培訓服務。

     

      今年初,市經信局依托中山美居產業園,引入碩泰科技等知名智能改造企業、科研部門、金融機構共同組建中山市智能改造公共服務平臺,除了為企業提供智能改造方案和技術之外,幫技改企業進行技術工人的培訓、招聘也是其重要功能。作為中山智能改造公共服務平臺下屬的培訓機構,廣東康思博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目前已經與多家企業達成合作,自8、9月份正式開班以來,已經通過小班上課的模式培訓了2、3批的學員。

     

      “企業目前主要希望我們為其原來生產線的工人進行培訓,讓他們能夠掌握智能設備的維護技術。同時對企業現有的工程師,也提供設備生產和設計的培訓。通過培訓后,學員也能獲得由人社部頒發的專業技術資格證書。”康思博的總經理柯武龍說。

     

      而除了市級平臺之外,黃圃鎮前不久也與廣州鉑特機電設備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打造中山市首個鎮級機器人工業技改公共服務平臺。該技改服務平臺將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推動黃圃鎮100家企業使用機器人進行技術改造,同時還將在黃圃建設“庫卡大學”,為企業培養專業技能人才。

     

      據黃圃鎮經信局副局長洪譯文介紹,目前機器人工業技改公共服務平臺已經完成裝修,而致力于培養智能化技術工人的“庫卡大學”預計明年三月份將投入使用,可以為企業提供員工定點培訓,也可以深入企業進行現場授課,方式靈活多樣。

     

      ■企業案例

     

      全員技工化讓人與機器共存

     

      在黃圃鎮格蘭仕中山南廠區的生產車間內,經由一條傳送帶橫越多個車間大樓,包括門體在內的微波爐零部件生產和裝配通過機器實現自動對接。一個個微波爐門體從全新的生產線中“誕生”,偌大的生產工序僅需兩名工作人員按圖紙操作機械即可完成。

     

      通過技術改造實現生產流程自動化,格蘭仕的生產效率得到了質的飛躍,在智能制造的領域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僅在去年,格蘭仕在中山廠區投入30億元進行自動化工廠升級。如上述的門體三次元生產線,效率比之前使用的六機連線生產模式提升67%,用工人數由8人減至2人,節約率達75%。

     

      但是,格蘭仕卻并不完全認同“機器換人”的說法。“格蘭仕進行技術改造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淘汰一線生產工人,而是企業提高智能化水平的內在要求。”格蘭仕(中山)家用電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賴云飛表示,格蘭仕的方法是要將技術改造和產業工人技工化同步推進。

     

      在格蘭仕黃圃基地的兩器(冷凝器和蒸發器)車間,2013年的員工約為720人,年產量在200多萬件。此后,通過引進自動化生產設備,在人數基本持平的情況下,產量連續兩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長,去年的產量已達400多萬件。

     

      賴云飛說:“從2013年開始,我們就開始實施產業工人全員技工化制度,通過培訓讓員工技能得到不斷提升并成長為產業工人,在完成生產設備智能化升級的同時,我們也希望打造一支適應智能制造體系的新型產業工人隊伍。”

     

      ■記者觀察

     

      應對“機器換人”唯有“軟硬兼施”

     

      大約十年前,當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時,日本NHK電視臺曾在一部紀錄片中斷言,盡管中國已生產了全球最多的工業產品,但技工尤其是智能制造人才將成為“中國制造”升級的瓶頸。回頭來看,日本人當初的判斷不無道理。

     

      隨著“機器換人”的深入,制造業已步入一個全新的時代,也產生了種種“不適”。部分企業在引進自動化設備之后,找不到可以熟練操作機器的工人;部分企業的先進裝備,因缺乏技術人員維護而時常出現故障,生產效率反而降低。

     

      種種跡象表明,我們與智能制造之間,還存在一個較長的磨合期。

     

      需求與短缺,是經濟學一對永恒的矛盾。十年前席卷珠三角的“民工荒”,使得企業對初級勞動力的需求“饑不擇食”,大量頭發花白的50后、60后農民工重回流水線;5年前嶄露苗頭的“技工荒”,已讓一些企業左支右絀;而制造業眼前出現的用工矛盾,對勞動者的技能水平、知識儲備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解決難度遠高于前兩輪用工荒。

     

      在走訪中記者了解到,盡管困難重重,一些企業已通過內部培訓等方式積極應對智能化人才短缺問題;部分鎮區和人才中介已著手興辦培訓班,批量培養技術工人。在珠三角,中山的人才戰略一直走在前列。3年前,該市就提出“既要院士博士又要能工巧匠”的目標。縱觀中山近年來出臺的“積分入戶”細則,入戶的大門不斷向技工人才敞開,一批長期扎根珠三角的中高級車工、模具工人成為“新中山人”。當智能制造大潮襲來,政府的政策引導斷不可缺位。我們欣喜地看到,近年來中山一直針對專業鎮特性,努力做大職業教育。古鎮燈飾學院、大涌紅木學院、小欖學院等產業學院已進入“投產”階段。在智能制造時代,中山制造業能否“軟硬兼施”勇立潮頭?讓我們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覃琬蕓
    相關評論
    新產品展示
    促進會會員征集
    設為首頁  |  關于我們  |  會員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我們
    中國·廣西工業創新促進會 ©版權所有  桂ICP備14000625號-2
    国产精品第12页| 精品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蜜夜内射|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网影视|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有码视频| 国产激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国产有码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精品 | 2020年国产精品| 久久99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野|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97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线|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完整版| 模特私拍国产精品久久| 97精品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日本|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男男| 亚洲另类春色国产精品|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入口|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成人|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 | 国内精品-bt天堂| 98视频精品全部国产| 2020亚洲男人天堂精品| 亚洲精品456人成在线|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网站|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国产精品视频yuojizz| 2021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频APP| 久久精品a一国产成人免费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片苍井空| 中文字幕精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 99久久精品国内|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 国产在视频线精品视频二代| 国99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日韩av天堂影片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