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工信部網站刊出了“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發布《<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2015年版)》(以下簡稱”路線圖“)”的電子版文件,根據該路線圖,到2020年,我國節能汽車自主產品市場份額要達到40%,自主新能源汽車年銷量突破100萬輛,市場份額達到70%以上。到2025年,節能汽車自主產品市場份額達到50%,新能源汽車年銷量300萬輛,自主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達到80%以上。
路線圖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重大需求,選擇10大戰略產業實現重點突破,其中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包括3個方向,分別是節能汽車、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力爭到2025年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或國際先進水平。
2025年節能汽車自主份額要達50%
根據路線圖的定義,節能汽車是指以內燃機為主要動力,綜合工況燃料消耗量優于下一階段目標值的汽車。
伴隨節能環保法規的不斷加嚴,無論是國家層面、企業層面,還是用戶層面,都對節能汽車提出強烈需求。近來年,汽車平均油耗持續下降,節能汽車的市場規模呈現快速提升態勢。
根據路線圖的規劃,到2020年,我國要形成以市場為推動、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節能汽車產業體系。節能汽車的自主產品市場份額要達到40%,乘用車新車平均油耗優于5L/100km,國產關鍵零部件市場份額超過50%;擁有明星車型與明星車企,節能車銷量排名前十的企業達到5家。自主產品PP100質量水平與合資品牌相當。

《<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2015年版)》截圖
到2025年,要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節能汽車產業鏈,自主產品市場份額達到50%,乘用車新車平均油耗優于4L/100km,國產關鍵零部件市場份額超過60%;節能車銷量排名前五的企業達到3家,自主產品美譽度超過合資品牌,自主關鍵零部件的市場份額達到60%,擁有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節能商用車,商用車整車出口達到20%。
節能汽車的發展重點將在節能內燃動力乘用車、混合動力乘用車、節能柴油商用車、混合動力商用車和替代燃料汽車這五大領域,而節能汽車的關鍵零部件發展將重點在高效內燃機、高效內燃機關鍵部件、電子控制系統、混合動力電機/電池/專用發動機、中低壓助力與能量回收技術、高效自動變速器、自動變速器關鍵零部件、輕量化的零部件和低滾阻輪胎這九個方面。
根據路線圖的要求,到2025年,我國節能乘用車的汽油機熱效率要大于40%,自主產品裝備率需達到40%;重型商用車柴油機熱效率大于52%,自主產品裝備率達到60%。
節能汽車的示范運營主要以企業領跑者、商用車車隊、公務車等為主,國家層面將形成節能汽車自主創新發展規劃以支持節能汽車的發展。
最重要的一點,將分級別實施持續可行的節能汽車補助、稅費優惠政策及高燃耗車輛高稅制等,并完善企業考評機制,給予節能產品領跑企業政策與資金支持,設立示范基金,給予節能產品示范工程補貼等政府支持。
新能源汽車2025年銷量將達300萬輛
國際預測表明,2020年前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隨著新能源汽車在家庭用車、公務用車和公交客車、出租車、物流用車等領域的大量普及,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年銷量,將達到汽車市場需求總量的5%以上,2025年增至20%左右。在國家碳排放總量目標和一次能源替代目標需求下,2030年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占比將繼續大幅提高,規模超過千萬輛。
根據路線圖的目標,到2020年,我國要初步建成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自主新能源汽車年銷量突破100萬輛,市場份額達到70%以上;打造明星車型,進入全球銷量排名前10,新能源客車實現規模化出口,整車平均故障間隔里程達到2萬公里;動力電池、驅動電機等關鍵系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內市場占有率80%。
至2025年,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產業鏈,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的新能源汽車年銷量300萬輛,自主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達到80%以上;產品技術水平與國際同步,擁有2家在全球銷量進入前10的一流整車企業,海外銷售占總銷量的10%;制氫、加氫等配套基礎設施基本完善,燃料電池汽車實現區域小規模運行。
新能源汽車將重點發展插電式混合動力、純電動和燃料電池汽車,并重點推進電機、電池、逆變器等關鍵核心零部件自主化,滿足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需求。
對于新能源汽車最為核心的動力電池技術,路線圖提出,到2025年,我國的動力電池系統電池單體比能量要達到400Wh/kg以上,成本需降至0.8元/Wh,系統成本降至1元/Wh。燃料電池系統體積比功率達到3kW/L,冷起動溫度達到-30℃以下,壽命超過5000h,產能超過10萬套。
為保證新能源汽車規劃的順利實施,國家層面將形成產業間聯動的新能源汽車自主創新發展規劃,設立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與示范基金;并推行持續可行的新能源汽車財稅鼓勵政策,以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時的獎勵政策。加大對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支持,支持形成新能源技術創新聯盟,搭建產業共性技術平臺,加強充電站、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建設。形成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網聯汽車、智能電網、智慧城市建設及關鍵部件、材料等的協同發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