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14年的年度熱詞之一,“工業4.0”被正式寫入珠海市委七屆五次全會的工作報告。對于珠海而言,工業4.0將對高端制造業的發展起到更好的推動作用。專家表示,結合產業革命和技術革命的新趨勢,珠海有先進裝備制造業的優勢,再結合傳統制造業的改造升級,兩方面同時進行深度融合,其工業制造有望在廣東制造業板塊中成為新的亮點。
搶抓智能制造新機遇
“工業4.0”是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在2013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提出的概念。它描繪了制造業的未來愿景,提出繼蒸汽機的應用、規模化生產和電子信息技術等三次工業革命后,人類將迎來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為基礎,以生產高度數字化、網絡化、機器自組織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工業4.0’被認為是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意在將傳統工業生產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最終實現工廠智能化,讓工廠直接與消費需求對接。”南方民間智庫專家委員會副主席彭澎說。
形象地說,在工業4.0時代中,比如消費者購買一輛汽車,只需打開APP輸入定制化需求,這些需求將直接發送到汽車工廠,工廠將通過數據計算來安排生產、配送、組裝。最后送到消費者面前的這輛汽車,將滿足消費者個人的需求,被打上獨有的“個性化烙印”。
“實際上,工業4.0就是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融合’的升級版,這也是中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彭澎說。
如果說工業1.0實現了大規模生產、工業2.0實現了電氣化生產、工業3.0實現了自動化生產,那么工業4.0則實現了定制化生產。其中最關鍵的是,工業4.0“消滅”了消費者與生產商之間的幾乎所有中間環節。而且由于高度數字化、信息化、自動化,其定制周期將更加簡短,生產將更加方便快捷,人力成本將減到最低,制造業的生產效率將大幅提高。
彭澎認為,目前珠三角在艱難的轉型中紛紛開始了“工業4.0”的產業升級。如佛山就與德國方面構建了“中德工業服務區”,意欲以德國的技術、品牌和管理水平來提升佛山制造業。“珠海此時重點打造工業4.0升級版,正是順應世界制造業發展潮流,搶抓機遇。”
珠海進軍工業4.0空間
多年來,珠海堅守綠水青山,低端制造產能也比較少,在新的起點上就開始向制造業的高端環節發力—航空航天、海洋裝備、3D打印、物聯網、工業機器人等等,都與工業4.0所需的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息息相關。
“從工業機器人到3D打印,從自動化生產線到智能物流,珠海的一批前沿領軍企業已經在為后工業時期制造業向工業4.0下的智能生產轉型升級探索。”彭澎表示,包括工業自動化、工業互聯網、高端機器人、傳感器、3D打印等,這些都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珠海市最近在發展高端制造業時提到“新業態”的有關內容。
存量企業奮起直追,而增量企業的崛起也指日可待。如今,世界工業機器人龍頭之一的瑞士ABB集團已確定在珠海高新區建設智能機器人產業園,包括德國庫卡在內的一批國內外優秀的機器人企業也明確了進駐產業園的意向。
實現工業4.0首先需要的就是大量滿足定制化生產的機器設備,智能機器人就是其中之一。未來,珠海或將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機器人研發和銷售基地,進一步增強進入工業4.0的核心競爭力。
同樣值得期待的是,珠海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勢頭良好,或將與工業4.0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工業4.0對高端制造業會起到更好的推動作用。珠海有先進裝備制造業的優勢,再結合傳統制造業的改造升級,兩方面同時進行深度融合,其工業制造將會在廣東制造業板塊中成為新的亮點。”省社科院企業研究所所長林平凡認為。
技術改造助力珠海邁向工業4.0
“用3年時間投入300億元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重點推動格力、麗珠、偉創力等骨干企業轉型升級。”珠海明確提出。
技術改造如何推動珠海邁向工業4.0?回看2014年珠海的經濟發展數據,一個不起眼的數字應當引起注意:工業技術改造投資58.27億元,總量不大;但其同比猛增156.7%,增速居珠三角首位。
事實上,近3年來,珠海工業企業平均每投入1元技改資金,可新增銷售收入4.79元和利稅0.77元。通過技改,方正科技、健帆、湯臣倍健等企業近三年年均銷售收入增長均達到30%以上;凌達提高了生產線的自動化水平,在用工減少的同時實現生產效率提高近40%。
在這些企業的技改中,“機器換人”、更新智能設備成為共同的舉措,而這正是實現工業4.0最基礎的一步。
可以看出,技改投資與轉型升級,特別是與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珠海六大傳統支柱產業的轉型升級密切相關。技改投資實現高增長的背后,正是珠海企業在搶抓機遇、主動出擊,向“工業4.0”時代發起沖擊。
“要實現工業4.0的宏大愿景,仍需經歷較長的演進過程。不過,背靠著珠三角數以萬計的制造工廠,珠海應該有向工業4.0進發的底氣和實力。”林平凡表示,珠海要堅持創新驅動,以信息化、智能化的商業模式結合,反過來推動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加快創新驅動步伐,已被列入珠海今年工作的總體要求。今年珠海將按照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要求,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著力打造一流的創新環境。其中,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孵化器、校地協同創新、新型研發機構等得到進一步突出。
在林平凡看來,在工業4.0的戰略格局下,產業創新、組織創新的問題需要全盤考慮。珠海擁有高效科研院所的研發資源作為智庫支撐,并且擁有較好的先進制造業土壤,同時以海洋工程、軌道交通、航空制造為龍頭的裝備制造業集群已成為先行者。若將三者聯合推動工業制造朝著4.0版本邁步,是一個不錯的謀變之策。
他認為,珠海需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工業轉型升級的長效機制,比如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產業鏈協同發展等,從而形成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制度保障。同時,可以選擇幾個重點行業和關鍵技術領域進行試點,以行業骨干企業為龍頭,聯合科研實力雄厚的大學和科研機構,組建多種形式的產學研研發聯盟,充分調動各方資源和力量, 共同推進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
鏈接
西門子眼中的工業4.0
作為西門子在中國設立的首家數字化工廠,西門子工業自動化產品成都生產研發基地(SEWC)意在展示數字化制造如何改寫工業,而這只是西門子邁向工業4.0的階段性目標。日前,南方日報記者專訪了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王海濱,詳細剖析西門子眼中工業4.0的特征及影響。
在王海濱看來,工業4.0可以理解為一個用人體仿生學去重新改造工業制造的過程和系統。它重新定義了“未來制造企業”是如何運作的:在新一代的制造企業生產系統中,產品部件和生產系統可以直接交換信息,并對下一道工序發出指令。如此一來,所有生產技術將會發生改變。整個系統將變得更加智能,更加互聯化,各生產部件之間的信息交互、運行及反應速度也將更快。
“生產數字化是實現工業4.0的必經之路,未來制造建立在生產制造的數字化之上。”王海濱認為,制造的數字化,代表著生產制造全過程和價值鏈的數字化。如同SEWC強調“數字化”的“機體系統”,在使用ERP、PLM等軟件時實現了所有軟件的互聯互通,以及虛擬和現實的交互。這是邁向工業4.0的關鍵點。
王海濱說,“數字化制造”意味著生產單元和流程都有自己在虛擬生產世界里的“數字拷貝”。因此,所有生產原件和流程都可以進行模擬和計算。機器甚至還可以進行自我優化和相互溝通。這將使得整個生產制造生產效率更高、生產靈活性更高以及可縮短產品上市時間。
要建立數字化工廠,就要使得原來的生產系統、企業產品研發系統、生產管理系統、物流采購系統、銷售系統這些原先割裂的系統聯系起來,需要讓它們自動地進行數據交互和智能的交互判斷。這些將是工廠的未來模式。
他認為,工業4.0的實現速度,在不同的行業會出現差異。“需要數字建模、產品比較復雜、產品變化比較多的產業會走得更快,比如航空和汽車行業。事實上,當企業已經在使用ERP、SAP,或者涉足大數據、物聯網,都可以認為是具備工業4.0的基礎。”但他同時表示,要實現工業4.0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西門子預計還需要15到20年才可以實現。數字化工廠作為一個必經階段,最后需要完全打通每個生產制造環節,這同樣是一個漫長的建設過程。到了2030年,我們大概可以看到工業4.0的真正樣板。”王海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