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指紋識別主要應用于打卡、門禁或銀行金融服務,不過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到來,包括信息安全、移動支付等應用大量需求生物識別認證,指紋識別逐漸成為各大手機廠商追捧的賣點和標配。
2013年,蘋果的iphone5S加入指紋識別功能,開始推動指紋識別在手機行業的爆發。到了2014年,可以說成為國內指紋識別手機元年,包括華為、OPPO、魅族、小米等知名手機品牌都推出了指紋識別手機。其中魅族的MX4PRO、華為Mate7都取得了非常好的銷售成績。由于指紋識別不僅是安全入口,同時也是重要的身份識別入口,因此除了手機廠商,包括移動支付、智能家居、穿戴設備、互聯網企業在內都在圍繞指紋支付打造良性的生態圈。
根據旭日手機產業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預計2015年全球指紋識別手機出貨將達到1.5億臺。相比2014年全年的5600萬臺,將呈現爆發式增長。
指紋識別爆發在即,模組廠加緊擴充產能
近兩年國內廠商在晶圓生產、封裝、模組生產環節的投入力度比較大,也因此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目前這幾個環節均已具備了大批量生產的能力。據了解,其中包括昆山凱爾、歐菲光、信利等過去生產觸控、攝像頭模組的封裝廠也在加緊布局指紋封裝,模組單價達到11~12美元。
“截至目前,凱爾光電是中國唯一批量生產指紋模組的供應商。”凱爾光電總經理王凱表示,凱爾從2014年開始和匯頂經過9個月的研發,開發了針對魅族MX4PRO的指紋模組,目前出貨已超1kk。他同時表示預計到2015年的5~6月份,產能將達到6kk每月,模組良率達到80%以上。
國內自主指紋識別算法成短板
“你要做出口的話,專利技術怎么樣?是否還用中國式思維,把蘋果等的專利直接拿過來用?臺商已經不敢這么干了。”邁瑞微電子總經理郭小川告誡國內的手機廠商,要注重專利問題。在核心專利方面,目前擁有自主的指紋算法的國內芯片廠商還比較少,主要專利還集中在國外廠商手中。蘋果在2012年收購了指紋傳感器及解決方案提供商AuthenTec,目前主要應用到蘋果自家的產品上。除了AuthenTec外,安卓陣營的指紋芯片廠商如挪威的IDEX、瑞典的FPC、SynapticsValidity、國內的邁瑞微、神盾等少數幾家擁有自主的算法及核心專利,除此之外主要采用第三方的指紋識別算法。
目前第三方的指紋識別算法提供方包括杭州晟元、深圳指芯等。杭州晟元研發工程師郭志表示,指紋識別的原理是對于生物核定特征進行技術提取,在這個過程中還要考慮到因為受到腐蝕而導致指紋變化的因素。“往往每家的技術對于生物特征提取理解有一定的差異,這也導致不同價的技術無法實現兼容”。他表示,由于行業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也沒有統一的檢測儀器來定義產品的合格標準。這跟現在的電容屏市場情形一樣,一方面給了手機終端廠商很大的發揮余地,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手機終端廠商前期產品的開發難度。
深圳指芯智能總裁易海平則認為,目前的指紋識別方案大多安全性很差,容易被破解。“生物特征沒有獨立芯片機制,一樣的沒有安全可言。”易海平表示,保護生物特征信息必須要在硬件上建立隔離區并且包裹起來,才能做到足夠安全。而現在手機廠商大多數的做法是采用ARM的TrustZone技術,將指紋信息存儲在AP的TrustZone之中,這從本質上仍然是一種軟件技術,是一種隱患。他認為,只有采用獨立的算法芯片才是真正安全的做法。
多種生物識別技術將并行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指紋識別并不能完全保證身份信息的安全性,因此有必要和其它生物識別技術相配合,比如虹膜技術。北京天誠盛業有限公司張亞華就表示,目前比較成熟的生物識別技術主要有三種,包括指紋、人臉、虹膜。她認為無論是虹膜還是其他生物識別技術在未來的移動終端市場一定會有用武之地。“虹膜應該是世界上最精準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它蘊含的生物特征的信息量是普通生物識別特征的信息量的5~10倍。它的安全級別是非常高的,這還只是單目。”據介紹,目前天誠盛業已推出全球最小的虹膜識別的模組,特點是可以利用一顆模組達到自然閱讀距離情況下(7~30cm)可以實現自然的虹膜識別。
3D指紋技術能否帶來更多應用?
在指紋識別供應鏈日趨成熟的同時,缺乏相關應用也成為制約指紋識別產業發展的瓶頸。目前國內對于指紋識別技術最感興趣的公司莫過于阿里。據了解,淘寶已在2014年支持了三星S5、Note4以及iphone6等三款支持指紋識別的機器,后續還增加了華為Mate7。
“我們采用任何一款技術,不管是指紋支付、虹膜識別也好,一定是先豐富應用,通過應用建立生態環境。”華為終端手機產品線總裁彭海波表示,三星和蘋果的手機在支付寶的支付限額都是一千元,而Mate7則無限額。這是因為華為在安全方面做了巨大的創新,創造了一個可信賴的安全支付環境。“我們跟支付寶分析建立指紋標準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安全的,讓指紋建立可信賴的支付環境。我們最大的指紋支付的安全特點是,所有的指紋是只寫不讀。我們所有的指紋是存在手機本地的安全區域,在任何支付的環節不會進行指紋的傳遞,在互聯網平臺是不可能截獲我的指紋。這樣的一個指紋支付的安全環境贏來了支付寶對華為產品的高度信賴。”
此外,阿里還與指紋算法提供商杭州晟元合作推出億級指紋圖像搜索庫,并推出了多功能指紋支付終端。這個終端可以讓支付寶的認證商戶在線下方便安全的實現金融交易,同時還可實現商戶積分管理。對于指紋識別來說,一切在剛剛開始。未來指紋識別若想普及到千家萬戶,還需要終端及系統廠商努力挖掘除移動支付之外的指紋應用。筆者認為,除了手機等移動終端,可穿戴物聯網將是指紋識別下一個重點方向。
無獨有偶,在日前結束的2015年移動世界大會上,高通公布了Snapdragon Sense ID 3D指紋技術。與業界普遍的電容式傳感器不同,高通采用的是超聲波傳感器。由于超聲波可以穿透各種材料——包括玻璃、金屬、以及藍寶石,這意味著可以將傳感器集成在觸屏、手機外殼甚至智能手表中,該技術也有望實現更高的識別精度。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對此技術持懷疑態度,認為這種方式不是提取真皮指紋模板,可破解方式太多,在安全方面存在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