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控汽車”在南開大學操場上進行試驗 渤海早報記者 游思行 攝
渤海早報訊
(記者邵雋 通訊員喬仁銘)汽車起停、進退,不用手握方向盤,不用腳踩油門、剎車,只要用“腦”想一想。昨天上午,這一幕發生在南開大學操場上,該校計算機與控制工程學院段峰副教授的研究團隊近期成功研發“腦控汽車”,在國內首次實現人腦驅車及腦電信號與汽車系統的“連結”,并有望在未來徹底改變“手”、“腳”并用的駕車模式。
集中注意力
汽車通人腦
昨天上午,記者在試驗現場看到,一輛國產SUV汽車直行了約20米,但駕駛座上卻沒有人,“開車”的駕駛員正坐在后座上。這位試驗人員頭戴裝有16個采集點的腦電信號采集設備,通過腦電信號對裝有計算機處理系統、車載電控單元等裝置的汽車“發號施令”,汽車在人腦操控下能夠準確執行啟動、直線前進、直線倒車、剎車、車門上鎖或解鎖等規定指令。盡管車速并不快,但所有動作一氣呵成。
“是不是人在腦中產生開、停這樣的念頭,汽車就能乖乖聽話?那要是開車途中想了別的事情可怎么辦?”有學生提出這樣的疑問。試驗人員解釋,駕駛者要在集中注意力時產生的腦電信號,“腦控汽車”才能捕捉,一旦形成有效命令,腦電信號識別系統會在1秒之內分析人的驅車意圖,并向汽車電控制平臺上發送操控指令,以此實現人腦控制汽車的目的。
段峰告訴記者,他們研發的這項技術可以篩選有用信息,另外還會設定瞬態值,系統會自動過濾掉時長過短的信息。
技術法規保障
才能真正上路
去年夏天,段峰團隊的“腦控汽車”就實現了車內通過意念打開后備廂、關閉后視鏡等操作。如今“腦控汽車”升級——成功“開跑”。段峰告訴記者,這期間研發團隊重點解析大腦機理,如同繪制大腦地圖一般,確保系統能夠準確監測認知人的腦電信號,并在昨天順利通過試驗小試階段。這項成果為國內首創,國際上也鮮有。
“腦控汽車”顛覆了手腳并用的駕車方式,它可以利用人腦進行汽車操控并低速行駛,但離真正投入生產使用還需要一定時間。因為涉及車內機械操作的拉手剎、轉向等動作,“腦控技術”目前還做不到。
段峰介紹,“腦控汽車”的腦控技術部分已實現,但汽車的電動系統部分還有待進一步完善與改造,這將更好地增強“腦控汽車”的安全性、智能性與人性化程度。此外,“腦控汽車”未來有望應用于肢體殘疾人士的駕車行駛,還能從技術層面阻止酒后駕駛和疲勞駕駛,“因為酒后的腦電信號是不正常的,車根本就動不了”。但要真正開上馬路,還需要考慮是否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
本報曾經報道過軍事交通學院研發無人駕駛汽車,但無人駕駛汽車和“腦控汽車”并不是一回事。因為無人駕駛汽車是依靠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雷達、監控裝置和全球定位系統協同合作,讓電腦可以在沒有任何人類主動的操作下,自動安全地操作機動車輛。盡管技術開發程度、應用領域不同,但這都是智能汽車未來的方向,將顛覆傳統生活,更好地服務于人。
據悉,“腦控汽車”研究團隊與長城汽車共同合作研發,經過2年多的反復實驗,最終實現人腦驅車行駛,力爭實現國產汽車引領世界汽車智能化、人性化的研究發展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