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智能化機器人生產線上,人與機器人是一種互補關系,兩者相輔相成。 南方日報記者 戴嘉信 攝
“機器人沒有換掉我,而是讓我想在佛山落戶了。”兩年前,彭成陽成為佛山電梯廠商珠江中富第一個機器人操作工,與機器人的“對話”讓他的工資大漲。
機器人與人的對話,同時也在工廠層面展開,在珠三角另一制造大市東莞,廣東長盈精密公司總經理任項生正在打造該市第一家無人工廠。
在制造業工廠外,一群年輕的機器人廠商正在崛起,并走向長三角乃至國外。最近,“80后”的佛山艾樂博機器人創始人農百樂正在準備飛往越南,其企業剛剛出口了第一批沖壓機器人。
在產業鏈上游,機器人研發者們快速入場。在距離白云機場幾十公里外的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教授管貽生走出教室,前往其在佛山高新區內創立的機器人企業。這位機器人領域的權威學者,正期盼迎來一個創業春天。
這場大潮中,從一線工人到工廠管理者,從機器人廠商到技術研發者,機器人與人的對話正在全面展開,這一切似乎并不能用“機器換人”的流行表述來簡單概括。
工人迎接“新工友”
結緣機器人工資漲了3倍多
彭成陽是湖南人,中學畢業就出門打工,在成為機器人的“工友”前,他收入雖然不算低,但他完全沒想到,伴隨著這臺機器人融入整個企業的電梯生產,他本人將迎來職業生涯里一次個人價值的大提升。
藍黃色的火花從焊接機器人的探頭上飄揚而起,映在彭成陽的護目鏡上,這是他看了兩年的獨特“風景”。
兩年前的5月,位于佛山高新區的知名電梯廠商珠江中富在當地業界率先引進焊接機器人,加工電梯底盤。這個嘗鮮之舉,當時在業界轟動一時。
此前,生于1985年的彭成陽,已是廠里的焊工熟手。他完全沒有想到,伴隨著這臺機器人融入整個企業的電梯生產,他本人將迎來職業生涯里一次個人價值的大提升。
“我們重視人才,現在彭成陽工資相比以前漲了3倍多。”珠江中富生產部經理范金萍沒有向記者透露具體數字,但她補充,“比我本人還要高”。
彭成陽是湖南人,中學畢業就出門打工,在成為機器人的“伙伴”前,他的收入雖然不算低,但從沒想過在佛山安家。而兩年后,他已考慮在佛山高新區買房。
作為生產管理者,范金萍樂于見到工人漲工資,在她看來,彭成陽的高工資十分合理。
機器人焊接探頭的運動必須依靠軟件程序設定,僅僅完成上底盤的全部運動,就有2600多個步驟,而下底盤也有非常繁多的步驟,全部需要操作者記憶。“我記了兩個月,邊記邊練,最后才完全跟得上生產需求。”彭成陽說。
現在,珠江中富又引進了多臺機器人,包括折彎、沖壓以及一臺新的焊接機器人,全面加速生產自動化。
企業主探索“無人工廠”
從訓話員工到“訓話”機器人
在珠三角另一個制造業大市東莞,廣東長盈精密公司總經理任項生發現,他每天進行“訓話”的“下屬”中,多了很多張“機器面孔”。為學習打造“無人工廠”,任項生于2014年前往四川,實地考察了西門子成都生產研發基地。在他心中,該工廠就是長盈未來的發展方向。
隨著“機器人”的大量融入,珠三角的制造業與機器人之間的“對話”不僅發生在生產端,還發生在管理端。在珠三角另一個制造業大市東莞,廣東長盈精密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任項生發現,他每天進行“訓話”的“下屬”中,多了很多張“機器面孔”。
作為手機金屬外觀元件專業制造商,長盈精密正在進行更加前沿的探索。這家企業計劃投入2億元,用2—3年時間把這里打造成東莞首個“無人工廠”。此前,長盈已體驗了機器人帶來的變革。從2014年開始,長盈精密持續投入1600萬元引進60臺機器人。如今走進拋光車間,整齊劃一的機械手取代了往日大量的拋光師傅,僅留下少數質檢員。
為了學習打造“無人工廠”,任項生于2014年專程前往四川,實地考察了西門子成都生產研發基地。在他心中,該工廠就是長盈未來的發展方向。“現在即使人不在工廠,也可通過互聯網遠程查看工廠設備的運行,并及時作出管理決策。”該公司一位管理人員介紹說。
“無人工廠”背后,是珠三角制造業對智能制造的覺醒和追求。上市公司東鵬陶瓷董事長何新明近日對記者表示,東鵬擬投1.5億元對兩條生產線進行智能化改造,并逐步打通制造、物流、營銷等多環節的數據,以期建立國內首家建陶“智能工廠”。
機器人廠商沖向“風口”
和機器人一起闖蕩東南亞
從珠三角到長三角的商業版圖擴張,讓專做機器人生意的艾樂博公司保持高速增長,并開始嘗試走向東南亞。他們甚至計劃在全國選址開4家機器人4S店,把“機器+人”的綜合服務賣到國內多地。
被“機器人熱潮”牽動的還有一批“做機器人生意”的廠商。在這一場自動化變革之中,他們是身處“亢奮”情緒之中的受益者。
“我前不久剛剛去了越南胡志明市。”佛山艾樂博機器人董事長農百樂正在推進他們公司的又一項全新的生意——他剛剛成功把兩臺用于鍋具沖壓的機器人銷售給一家國內知名企業在越南的生產基地。
在珠三角,一批機器人企業在2010年后試探著走近傳統制造業,并且逐漸受到歡迎;直到現在,狂飆突進的機器人應用熱潮為機器人廠商制造了一個“風口”。
農百樂于2012年3月創辦的艾樂博機器人就是典型。作為創始人,農百樂是一名“80后”,他的企業去年已實現1000萬元銷售額。在逐漸打開市場后,艾樂博在珠三角站穩了腳跟,并向長三角等地擴張,甚至開始嘗試走向海外。
在越來越多人投身機器人行業,希望重復造富神話的同時,資本也越來越青睞這個炙手可熱的板塊。“剛剛就有一家非常強的本土制造業企業看好我們的前景,想談入股。”農百樂說。而通過此前引入風投,拿到更寬裕的資金后,他今年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加大銷售網絡,“我計劃打造全國4小時服務圈,第一輪在全國選址開4家機器人4S店,首先選中的是嘉興和余姚”。
技術研發者投身創業潮
機器人專家的“春天”到了
同樣投身機器人創業潮的管貽生,為更多人所熟知的身份是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的一名教授。作為在日本、加拿大留學并工作多年的機器人專家,他感嘆,回國創辦機器人企業的“春天”到了。
與南開大學金融專業出身的農百樂不同,同樣投身機器人創業潮的管貽生在擔任佛山博文機器人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的同時,為更多人所熟知的身份,是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的一名教授,并且是廣東工業大學“百人計劃”特聘教授引進人才。
這位工業自動化領域的資深學者,此前專注于高校內科研教學,如今則要每周至少3次往返于廣州與佛山高新區之間。管貽生創辦的博文機器人注冊于2014年11月,他本人就是這家企業最重要的技術來源。
管貽生在日本、加拿大有多年海外留學和企業任職經歷,“回國前就有創辦機器人企業的想法,但之前市場還不成熟,現在時機已經到來”。
博文機器人公司最與眾不同的技術是模塊化機器人,“這項技術在國際上也很有特色,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管貽生說,目前珠三角機器人企業的產品技術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目前,國內多數機器人系統針對特定的適用場合開發,往往只有一種主要功能和固定構型,在管貽生看來,“擴展性、重構性和低成本是機器人新系統開發中的重要目標。因此,模塊化是當前機器人研發中的一個新趨勢。”他說,模塊化能夠簡化機器人設計、制造和維護,縮短設計周期,降低研制成本。
目前,博文機器人正在加快產品市場化。除了工業機器人外,他還計劃進入教育、家庭娛樂機器人領域。
趨勢
廣東多地同步發力機器人產業
不走招商老路 更重技術研發
今年7月初,省科技廳對2014年度省前沿與關鍵技術創新專項資金(重大科技專項)項目進行了公示,對分別位于東莞、佛山的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華南智能機器人創新研究院各擬撥經費1000萬元。兩大機器人研究載體,在所有公布項目中擬撥經費最高。其中,華南智能機器人創新研究院于5月底在佛山順德揭牌啟動,將針對目前國內在機器人關鍵技術及核心零部件上的短板,進行重點攻關突破。
不只是佛山,去年以來,珠三角各地布局機器人項目、推動產業集群化步伐紛紛加速,但與過去依靠招商引資、引入生產基地的做法不同的是,各地普遍對機器人技術研發環節表現出更鮮明的重視態度,使制造與研發呈現高度同步發展的軌跡。
在深圳,去年該市機器人企業已達237家,產業總產值480億元。當地以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為主的、與機器人產業重點相關的實驗室和工程實驗室、機器人孵化器和產業研資產業聯盟已達10余個。
與深圳相近,廣州機器人產業也已較為成熟。廣州開發區是廣州機器人制造和智能裝備產業的聚集區,去年已集聚48家智能裝備企業,其中機器人制造領域擁有廣州數控、啟帆、粵研等一批知名企業。
“如果機器人產業發展又重復走招商引資的老路,不會有世界影響力的機器人民族品牌出現。所以一定要尋找有世界一流潛質的機器人企業創業家。”東莞松山湖科教局局長鄧國軍說。
觀察眼
從“機器換人”到“機器升華人”
談及機器人應用,“機器換人”是一個常見的說法。對苦于人力成本的企業家來說,機器人能頂替多少工人,確是一個重要指標。但在記者看來,政府要比企業的視野更加寬廣。除了“換人”,機器人經濟還有同樣重要的“升華人”效應。
廣州市經貿委一位負責人也曾表示,“機器換人”只是一個工作上的概念,意圖不在于用機器完全代替人來解決勞動力,用機器進行智能化控制,比用人來進行控制更加科學。
本質上,機器人代表著一種生產工具乃至生產方式的躍遷。在應用端,機器人在頂替大量人力崗位的同時,也呼喚與其匹配的新的生產者、管理者。在生產研發端,機器人本身正在匯集著大量財富、技術,也必然將培養、吸引一批新的經營者、研發者,乃至相關產業鏈的技術服務人員。
機器替代了人,人怎么辦?這也是機器人應用引發的一個話題。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在佛山的一次演講中提出,“機器換人”是不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機器升華人”,因為機器人生產效果的好壞,取決于背后給它設定程序的人。
他還提出,機器人是一個巨大的行業,圍繞機器人會產生一大批“碼農”。隨著過去制造業的廉價勞動力紅利消失,智能制造的腦力紅利正在興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參照以往其他產業的經驗,新興產業的人力同時也往往是緊缺資源。很多地區的人力補充,往往落后于真實的市場需求。“機器升華人”即將成為市場上的必然現象,圍繞這波紅利,新的區域競爭將必然掀起。
●南方日報記者 趙越 黃少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