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6wgag"></fieldset>

  • <strike id="6wgag"></strike><samp id="6wgag"><tbody id="6wgag"></tbody></samp>
    
  • <strike id="6wgag"></strike>
  • 首頁 » 創新資訊 » 行業新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制造強國建設

    來源:中國工業評論     發布時間:2016-10-20
    制造業的競爭力從成本優勢轉向了生產力優勢。如波士頓集團分析,過去十年世界主要國家的制造成本優勢發生了變化。新興市場國家中巴西的成本最高,墨西哥的成本低于中國,俄羅斯和東歐的成本接近于美國。

      全球制造業競爭態勢變化

     

      目前,根據有關方面的分析,全球制造業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趨勢:

     

      一是制造業的競爭力從成本優勢轉向了生產力優勢。如波士頓集團分析,過去十年世界主要國家的制造成本優勢發生了變化。新興市場國家中巴西的成本最高,墨西哥的成本低于中國,俄羅斯和東歐的成本接近于美國。發達國家中,美國的成本最低,略高于中國,倫敦制造業的成本在西歐最低。過去我們經常覺得,英國雖然仍是科學研究上比較發達、走在前面的國家,但在技術產業化方面相對滯后,然而現在又有新的趨勢,英國的制造業成本在西歐是最低的。

     

      中國勞動力成本低于美國,但是勞動生產率也低于美國,能源和其他成本高于美國。如果以美國為一百計算的話,中國是九十六。全球前十類商品出口國當中,除了中國和韓國,其他經濟體的制造成本都高于美國。

      

     

      二是成本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麥肯錫分析了影響制造業競爭力的主要因素,他們從工資、勞動力生產率、能源、匯率四個主要因素分析了制造業競爭力的變化,把25個主要的制造國家分成四類:第一類是壓力型,原來是低成本的制造基地,但是成本的增長快于勞動生產率的增加,比如巴西、東歐和中國;第二類是繼續削弱型,過去是高成本國家,現在生產率的提高低于要素成本的增長,所以競爭力繼續削弱,比如一些高收入國家;第三類是穩定型,低成本基礎上生產率增長高于成本增長,成本競爭力仍然保持穩定,包括印度、東南亞等國;第四類綜合成本優勢和生產率優勢,其效率的增長快于工資的增長,匯率穩定并且擁有較大的能源成本優勢,包括美國和墨西哥。

     

      由上看出,創新和改善經濟管理是保持持續競爭力的主要因素。麥肯錫分析,我國全生產率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成了四個階段。從2010到2014年,明顯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的貢獻下降,最高的時候是1990年至2000年。從數據中看出,我國經濟增長正在進行動力的轉換,過去提高要素生產率的動力現在已經在減弱。

      

     

      我做了對制造業各種要素的生產率分析,能耗的利用效率提高很快,而勞動生產率也在提高,但是提高的幅度要遠遠低于能源的利用效率。綜合成本利用效率有緩慢的下降,資產增加值率過去相對穩定,2008年、2009年有所提高,但是近兩年在下降,所以投資效率在下降。

     

      三是發達國家制造業正在回流。德勤全球制造業競爭指數表明了全球制造業國家的動態變化,中國和美國正在爭奪制造業第一名,2010年中國成為了制造業第一名,但是成本優勢正在縮小。發達國家正在向高價值先進制造業轉型,同時東南亞五國在崛起,包括馬來西亞、印度、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越南。它們雖然在崛起,但是某些方面不能替代中國。它們主要在輕工業,如消費品、消費電子方面會替代我們,其他大的重型工業替代不了。

     

      目前,全球出現了兩個強有力的制造業區域集群,即北美和亞太地區。制造業競爭力前10強的國家中,北美和亞太地區國家占主導地位。

      

     

      德勤把影響制造業競爭力的主要因素進行排序,它們是人才、成本競爭力、生產力、供應商網絡、基礎設施、財稅政策、法律制度、市場規模、醫療保健和政府投入等。與美日德和新經濟體相比,我國的制造業競爭優勢排序中,排在前面的是成本、本地市場吸引力、政府投入;居中的是基礎設施、供應商網絡、人才供應、創新政策、財稅金融和能源政策;居后的是法律體系、醫療保健等。我國在技術實力上有比較大的差距,根據勞動生產率和高技術密集商品出口比例,我們和印度基本在一個水平線上,可以看出,我們在勞動生產率和高技術產業方面的競爭力是有待提高的。

     

      德勤通過對大公司CEO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制造業競爭力驅動因素主要表現在人才政策、鼓勵技術創新政策、建設創新網絡政策等,要實現各種驅動因素的平衡(綜合成本、提高效率等),政府與市場合理分工,特別是政府與私營部門的合作、法人制度,包括知識產權保護標準體系、檢驗檢測、公平競爭等都很重要。德勤分析認為,中國比較有優勢的公共政策,主要是在支持科學技術和創新上。特別是從黨的十八大以來,出臺了一系列的創新政策,國外有的我們有,國外沒有的我們也有。其次是技術轉讓,應用與整合的政策比較好。然后是可持續發展政策,環境保護力度很強,國家定了很高的標準,而且執行力度也比較大。最后是基礎設施建設政策和規劃,我國比較強。

      

     

      而我們薄弱的方面,主要是企業稅費比較高。因為個人所得稅比較高,很多高級研究人員是在香港拿工資在內地干活。還有,德勤認為,我國勞動政策和相關法律法規方面比較弱,政府的干預以及政府和國有企業對私營企業存在擠出效應。

     

      總體來看,我國制造業的優勢有以下方面:第一,門類齊全的工業基礎產業鏈健全,制造能力比較強。第二,擁有巨大的市場,可以分攤創新成本,這是我們很重要的優勢。第三,與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技術積累資金能力比較強,產業配套基礎比較好,產品比較齊全。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工程技術人員數量多、成本相對較低,技能密集型產業有比較大的優勢,例如軟件人才很多。

     

      我國面臨的挑戰主要是大而不強,規模大而附加值低,勞動生產率比較低,雖然成本低,但是綜合成本比較高。我們缺乏世界知名品牌,產品的檔次和質量不能滿足需求,產能過剩與部分有效供給不足并存,創新能力不足,工業基礎薄弱。因此,制造業的創新勢在必行。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制造強國建設

     

      中國工程院將“2025制造強國指標”分成四大類:規模、質量和效益、結構優化、持續發展。其中,排序最高的是規?;l展,第二是結構優化,第三是持續發展,質量效率排名最低。

     

      既然要加強供給側改革,那么供給側改革如何與制造強國戰略相互促進呢?供給側改革是長期的目標,不是短期能夠實現的,要優化要素配置和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綜合要素生產率,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率。要進行供給側改革不等于不要需求側管理,供給側和需求側相當于投入產出表的兩端。需求側主要是講產出的分配,比如投資消費和出口,到底有多少用來投資、多少用來消費和出口,供給側主要是講投入,如何優化投入。優化投入有四大要素,勞動、資本、技術、制度(如果沒有制度改革,要素很難發揮作用)。

      

     

      供給側改革是中長期的任務,更多的要依靠制度和市場經濟來提高要素質量,優化要素配置。制度改革的重點是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要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要在競爭前的技術方面加大投入,包括示范項目以及首臺套的采購支持。美國的很多技術,比如互聯網,開始都是在軍隊里和政府里應用,所以政府可以在前期用戶方面發揮作用。

     

      近期五大任務,三去一補一降,重點是提高要素生產率。對制造業來說,除了鋼鐵冶煉以外,補短板更重要。目前,去杠桿應該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現在企業對銀行貸款的依靠太多了,特別是企業上市的數量很少,所以要增加直接融資比例,同時要提高制造業資金的利用效率。

     

      去產能主要是結構性過剩,實際上現在是低端產能過剩與有效的供給不足并存。要提高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增加有效供給,去低端過剩產能,要實現兩個中高端。應該降低制造業的綜合成本,我們在綜合成本方面優勢已經不多了,特別是要降低社會交易成本來提高勞動生產率。

     

      補短板是制造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也要強調的,主要有幾方面的短板:核心關鍵技術的短板,基礎工業的短板,質量和品牌的短板,創新能力的短板,這是我對制造業“三去一補一降”的理解。

     

      創新是第一驅動力,核心是要提高要素生產率、增加競爭力。我把創新分成幾類,第一是效率驅動型的創新,目的是要提高要素生產率,在現階段應提高勞動生產率,比如機器替代人的方式。第二是面向消費者的創新,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提供有效供給。第三是突破核心關鍵技術的創新,這是制造業現在很重要的短板,是技術引領型的創新。對傳統產業要加強技術改造,重點是綠色和信息技術的改造,同時要培育新興產業。

     

      目前,要進行開放式創新,因為創新要素在全球流動,哪個地方環境好要素就向哪里流動。我們要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有效地利用全球創新要素和資源。比如華北各地都有研究中心,也參加了全球標準組織,進行專利、知識產權的互換。

     

      同時,應提高企業創新的動力和能力,一方面降低企業稅費和綜合成本,讓企業創新能夠在市場上營利。然而,在市場上營利不光是成本和稅費問題,更重要的是有的創新產品無人用,如何打通創新產品在市場上的通道,這是很關鍵的。

      

     

      如何通過培育四大要素市場來促進供給側改革,加強制造強國的建設?

     

      首先是人才市場,創新驅動實際上是人才驅動、優化人才結構。特別要強調的是,結構轉型升級的時候,要加強持續教育來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素質,原來傳統產業人知識結構不適應現在,所以要持續教育。更重要的是發揮企業價格的作用,需要借助企業家來尋求未來的市場,發現市場并組織要素。

     

      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適應創新鏈條各個環節的需要。創新初期可能需要風險投資,后來需要貸款,中間還有一些資本上市,要到股份市場去融資,所以要完善資金配置的機制。資本需要向高效率的環節流動,我們現在恰恰是在房地產這些方面收益比較高,制造業實體經濟收益比較低,所以錢流不到實體經濟中去。一定要完善資金配置機制,要讓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應突破創新鏈條的瓶頸,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和示范項目的投入,擴大直接投資渠道,鼓勵風險投資、中小企業融資等,要為風險投資提供更多的退出渠道。

     

      在技術市場方面,要重點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健全知識產權交易制度。企業可以通過各種形式來獲得技術,包括內部開發、合作開發、技術許可、收購兼并等。目前,需要加強技術轉移和創新服務平臺,要打通實驗室到產業化的通道。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有兩個環節需要加強,第一是加強專業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第二是加強知識產權價值的評估。技術轉移的時候,知識產權價值方面常常很難得到評估。

     

      應通過改革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發微觀主體的活力。通過改變政府職能,克服政府干預過多、服務不到位的問題,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形成各種所有制企業公平獲得市場要素的機會。建立公開、透明、長期、穩定的激勵機制,加強國有企業改革,建立和落實創新激勵機制,特別是要加強鼓勵創新的需求政策。

     

      而需求政策方面,要完善標準體系,實行統一嚴格執法和政府采購政策,要打通創新產品技術和服務進入市場的通道,使創新企業能夠在市場上獲利。同時,對商業模式的創新和新業態要采取開放包容、允許先行先試的做法,不能過早地用現行制度來管卡。

     

      值得強調的是,我們正在從跟蹤追趕向趕超前沿技術創新過渡,在這個情況下,政府的作用發生了變化。在追趕階段,技術和市場都是已知的、固定的,可以通過政府的計劃和規劃來實現技術追趕??墒乔把丶夹g市場和需求都是不確定的,政府的作用就不同了,要更多地發揮市場選擇作用。

    責任編輯:覃琬蕓
    相關評論
    新產品展示
    促進會會員征集
    設為首頁  |  關于我們  |  會員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我們
    中國·廣西工業創新促進會 ©版權所有  桂ICP備14000625號-2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免费精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 蜜桃麻豆WWW久久囤产精品| 亚洲日韩精品射精日| 国产精品爱搞视频网站| 日韩一级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下载 | 精品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 思思久久好好热精品国产|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蜜臀色欲|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有坂深雪 | 999久久久免费精品播放| 久久99国产这里有精品视| 国产精品拍天天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 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 久久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aaa级精品久久久国产片|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 亚洲AV日韩AV一区二区三曲| 亚洲av日韩av无码黑人| 日韩视频无码日韩视频又2021| 国产精品66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无碍|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 高清国产精品久久|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永久一| 国产精品成人自拍| 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www.日韩三级www.日日爱|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免下载|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 | 久久精品94精品久久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鲁丝片|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观看精品| 99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