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記者走訪深圳、廣州等多家工業園區發現,中天信的無力經營狀況并非個例,去年以來,東莞等手機代工企業集中的區域接連傳來壞消息。
“這家廠倒了就只能去下一家,但是下一家廠也不知道還能撐多久。”曾在多家手機代工廠工作過的李女士,字字句句透露著手機代工產業的不易。在經歷幾次工廠倒閉之后,她又陷入了不得不再換工作的境地。
對于手機代工廠的行業現狀,易觀智庫分析師朱大林向長江商報記者表示,這兩年,隨著部分國產手機庫存壓力增大,手機代工廠也被波及。訂單減少、生產成本增加等問題都讓不少中低端的代工廠來到存亡邊緣,未來行業還將進入洗牌高峰期。
有著“制造業天堂”美譽的深圳哺育了華為、中興這樣的品牌手機廠商,也締造了諸多手機代工廠。然而近年來,一度炙手可熱的手機代工行業卻迎來了倒閉的寒潮。
“現在廠子都被封了,老板跑路,員工都四散回家或者另謀去處了。”1月6日,新來看管廠房的工作人員向長江商報記者講述著深圳中天信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天信)的現狀,而這只是近一年多手機代工廠倒閉潮的一個縮影。
欲上市的代工廠轟然倒塌
停止營業的食堂、被封的廠房……1月6日,長江商報記者走訪中天信代工廠房發現,原本該進入年終沖刺的代工廠大門緊閉,廠房的大門及圍墻上貼上了關于企業破產后員工的安排相關事宜。
隨后,長江商報記者沿著工廠外圍一直往前走到底,進入了中天信員工宿舍,近6層高的大樓里空蕩無聲。走進宿舍里面,映入眼簾的是已經被收廢品人員清理干凈的走廊,而走廊兩邊的員工房間基本上都關著,偶爾一兩個敞開的房間里面也被收拾得只剩些舊棉被或者生活用品。
長江商報記者在員工宿舍待了近一個小時,到了正午12點的就餐時間,也鮮有員工下樓買飯。據中天信內部人士透露,自從宣布破產后,員工們基本上都離開工廠重找崗位,準備告別這個曾經沖刺新三板,如今卻因資金鏈斷裂而不得不宣布破產倒閉的手機代工廠。
“由于資金斷裂,很多零部件廠商不再向廠里提供加工原材,才會倒閉。”中天信員工劉開寶向長江商報記者透露,大約從去年12月初開始,廠里的生產就出現不正常情況,員工幾乎天天休假在宿舍待工。
長江商報記者走訪中天信公司了解到,因內部矛盾及資金鏈斷裂,該公司已于去年12月18日正式宣布無力繼續經營,并向政府申請結束營業,解除了所有在籍職員工的勞動合同關系。

長江商報記者了解到,中天信成立于2009年,長期以來以代工為主業,曾經是深圳最早一批從事電子制造業務的公司之一,客戶包含三星、華為、中興、酷派等國內外知名手機品牌。
“我們沒想到這個廠會倒閉這么快,畢竟這家代工廠的實力在深圳中小微代工廠里還算不錯的,就在差不多三個月前,廠里還喊出了‘沖刺100天,掛牌新三板’的口號。”同為代工廠行業的李明(化名)向長江商報記者介紹,中天信的出貨量在中小微代工廠里還算是非常不錯的,但是現在行業競爭激烈程度加劇,人工成本的增加,導致代工廠生存更加艱難。
長江商報記者了解到,目前,政府已經接受了中天信企業對于工廠倒閉的申請,并妥善安排相關處理后續事宜,將拖欠員工工資還清。
一年超9家代工廠倒閉
“現在的手機代工廠競爭激烈,倒閉的非常多。之前我就在另一家代工廠打工,后來廠垮了就到中天信來接著做,現在中天信也倒閉了,只能再找其他工作了。”面對工廠倒閉,劉開寶表示其實自己并不驚訝,雖然來到中天信務工的日子只有短短幾個月,但這種現狀只是近兩年來手機代工廠接連倒閉的一個縮影。
就在兩個月前,同為大牌手機代工商,曾擁有輝煌生產數額的深圳市另一家明星代工廠福昌也宣告停產。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4年年底以來,已有包括深圳福昌電子在內的超過9家手機零件制造商或代工廠商停產或倒閉,波及旗下供應商。
2014年12月5日,臺灣勝華科技在東莞東城和松山湖的兩家子公司——萬士達、聯勝科技停產;12月9日,勝華科技旗下蘇州子公司聯建科技也陷入停產;同年12月下旬,位于東莞望牛墩的奧思睿德世浦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老板跑路,據稱欠債1.35億元。
而2015年里,代工廠行業的生存情況似乎更加惡劣。1月,東莞市兆信通訊實業有限公司因資金鏈斷裂加上高利貸重壓陷入困境,目前已經關門歇業,董事長高民自殺;同期,為諾基亞生產手機按鍵的蘇州閎暉科技,因為跟不上觸摸屏技術的發展而陷入虧損;9月,深圳市鴻楷興塑膠制品有限公司發布公告,宣布倒閉;10月份,深圳福昌電子技術有限公司資金鏈斷裂,停止生產;12月份,華為、三星、中興等手機品牌的代工廠中天信電子老板失聯。
對于手機代工廠生存狀況愈加惡劣的現實,朱大林認為,智能手機所在的電子代工產業歷經幾十年發展之后,進入了瓶頸期。目前手機代工廠已經進入了大洗牌階段,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廠商被淘汰掉。
產品跟不上更新速度
長期以來,珠三角地區的制造業曾為各地務工人員帶來了龐大的就業機會,為何作為制造業典型代表之一的手機代工廠會頻現倒閉潮?
“主要是現在的代工廠生產出來的貨品難以跟上手機廠商的發展需求,才導致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同為代工廠行業的李明告訴長江商報記者,如今代工廠生產一部手機的利潤十分微薄,甚至除去人工和設備成本外,幾乎難以獲得利潤。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有很多代工廠生產出來的貨品達不到手機廠家要求,就需要退回廠里來進行二次生產或者當廢品處理掉,“這樣就造成生產成本增加,即使出貨也容易虧損的情況。”
此外,客戶在不斷推出新機型、硬件產品在快速更新迭代,而供應商為了應付價格戰,根本無法根據產業趨勢來調節自身生產鏈條,自然也就無法追隨如此快速的產品升級。2014年開始,市場上的手機殼幾乎全部換成了金屬材質,像福昌一樣主要生產手機塑膠外殼的代工廠自然活不下去。
此外,以中天信為代表的代工廠雖然曾經為大品牌做過代工,但是在大品牌一款產品龐大的出貨量面前,能夠分給這些中小微代工廠的訂單只能算是九牛一毛。為獲得更多的訂單來維持公司的正常運作,這些小型代工廠不得不接收更多的山寨或小品牌手機廠商的代工訂單。
另外,不少代工廠對2014年智能手機市場仍將持續增長的錯誤判斷,導致庫存嚴重。李明認為,隨著行業競爭加劇,山寨牌手機逐步被市場淘汰,一些技術上和創新上跟不上市場變化的工廠,就面臨著訂單量逐步減少的困境,走向生產經營難以為繼不得不停產的局面。
再加上一些低端山寨手機品牌本身資金就不是很充足,經常存在回款慢、信譽不良的情況。在手機價格的紅海競爭愈演愈烈的大環境下,甚至一款產品還在生產中沒有上市銷售之前,小品牌手機廠商就已瀕臨破產。而對于中小型代工廠而言,在資金方面,一個環節跟不上,伴隨而來的也是倒閉風險。
淘汰速度將會加快
事實上,華為、小米、中興、OPPO、vivo、聯想等國產手機廠商扎堆式的興起,也給手機代工企業帶來了不菲的發展空間,為此很多代工企業還擴大再生產,引入了更多更大的生產線。但是隨著國產手機競爭加劇,價格戰愈打愈烈,手機代工廠的生存也將愈發艱難。
業界普遍將這一現象歸咎于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大幅成長的后遺癥。據中國工信部的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跌8.2%至3.89億臺。上市的智能手機機型僅1659款,減少27.5%。而不少代廠商對該年智能手機市場仍將持續增長的錯誤判斷,導致庫存嚴重,資金鏈出現斷裂。
隨著市場競爭格局的轉換,手機廠商本身也進入到一種相對的發展瓶頸期,直接的影響就是連接產業鏈最近的代工企業面臨著更大的壓力。當手機廠商的訂單減少時,代工企業的利潤自然也受到了影響,因此出現一些代工企業倒閉或跑路的消息也就不足為奇了。
手機代工廠的寒冬真的來了嗎?
“以后的手機代工廠會隨著市場的變化迅速進入市場淘汰過程,在經過行業洗牌之后,未來中小代工廠將會加速升級或被淘汰,能夠生存下來的將會是實力過硬的行業巨頭。”在朱大林看來,未來手機代工廠行業非常有可能出現巨頭鼎立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