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默克爾14日首訪東北老工業基地沈陽,并到中德合資華晨寶馬鐵西工廠考察,見證新產品的下線。
落戶沈陽13年來,華晨寶馬持續增資擴產。投資從幾億元累計增至450億元,產能從幾萬輛擴至30萬輛,汽車生產總量突破130萬輛,年產值上千億元;除了建設兩大整車廠,還將歐洲之外首個發動機廠、本土之外唯一研發中心以及數十家供應鏈企業帶入沈陽……
寶馬明確發出了看好中國市場和東北營商環境的強烈信號。
從試探性投資到爆發式增長
14日下午,記者隨默克爾一行步入鐵西工廠車身車間,先進制造場景進入眼簾:智能化流水線上,數百臺機器人搖身擺臂作業,激光焊接、3D掃描、大數據在線檢測……德國“工業4.0”技術運用亮點頻顯。
繼德國大眾落棋長春,德國寶馬又布局沈陽,2003年與華晨汽車成立合資企業,目前已建成大東、鐵西兩大整車廠、一個新發動機廠和一個研發中心。鐵西工廠投產4年來總產值就達1100億元。
“我們將在沈陽繼續增加投資,產能要擴大到40萬輛,車型增至6個系列,并帶動更多零部件企業入駐,”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海森告訴記者。
從試探性投資到爆發性增長,寶馬馬不停蹄。早在本輪合同到期前4年,寶馬方面就主動提出合資延期至2028年。
今年初在沈陽新投產的發動機廠是寶馬在歐洲之外首個擁有鑄造車間的全能型工廠,“這表明我們已將最核心技術引入中國,”寶馬集團董事齊普策說。
華晨寶馬已從量的增長轉向質的提升。寶馬旗下全球最高端車型已在大東工廠量產,第七代5系車預計明年上半年下線;新能源汽車研發及其新車型的投放也在提速。
為何一再增資擴產?
“我們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愿意不斷擴大投資,融入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海森表示,非常感謝地方政府的高效服務和支持,非常贊賞營商環境的持續改善。中國市場已成寶馬全球最大單一市場。“寶馬全球工廠的高管同行,都非常羨慕華晨寶馬的成功速度,紛紛來沈陽參觀學習。”海森說。
寶馬方面深刻體驗到投資便利化的努力。鐵西工廠開工建設周期僅為18個月,比產能相近的萊比錫工廠還少了一半左右。德方專家預計地勘需要4個月,中方僅用1個半月就完成,趕在德方專家回國上飛機前,就將1萬多字的雙語方案交到對方手里。
沈陽市鐵西區為新工廠配建了長7.15公里的鐵路專用線,開通公交通勤等服務。沈陽市大東區創新并聯審批,在加速完成前置審批基礎上,一天之內就為大東工廠新5系車擴建辦妥涉及土地、稅務等三四個證照;一年之內完成了基礎設施“七通一平”。
素有“東方魯爾”之譽的沈陽,積淀了厚重工業文化和大量技能人才,更被寶馬方面看好。“沈陽員工已從幾千人增至1.6萬人,”華晨寶馬表示,質量控制需要技術設備,也需要人才,沈陽具備這方面優勢。
沈陽產業工人逾百萬人,近50%是技術工人。僅在華晨寶馬大東工廠附近,就聚集多家規模上萬人的職業技術培訓和汽車人才學校。
生產一輛汽車需上萬個零部件,涉及鋼鐵、玻璃、摩擦材料等幾十個行業。沈陽擁有165個工業門類,占全國82.1%,為汽車產業提供支撐。
華晨寶馬現象的啟示
一段時期以來,東北經濟面臨持續下行壓力,傳統制造業訂單減少,投資下降。逆勢而上的華晨寶馬現象,對于振興東北、改善營商環境,帶來諸多啟示。
“都說東北缺乏好企業、好項目,為什么不能多復制幾個華晨寶馬?”沈陽市大東區區委書記王健認為,應當借鑒寶馬投資成功經驗,更多培育具有帶動力的戰略性企業,促進區域發展。
進入經濟新常態,面臨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再用高投資、硬拉動、擴大、同質化擴產的老辦法,已行不通了。削減落后產能同時,更需要增加競爭力強的先進產能,為老工業基地結構性改革提供新動力。
“改善營商環境大有可為,”沈陽中德裝備園常務副主任李寶軍說,“不能說我們的營商環境沒有任何問題了,關鍵是遇到問題時,能夠有效溝通、扎實解決。”
“寶馬深度融入中國經濟,對中國市場和文化進一步加深理解,地方政府也在服務方面得到提升,加快了對外開放和國際化步伐,實現雙贏。”沈陽市鐵西區區委書記李松林說。
“沈陽市與寶馬公司的成功合作,已成為中德合作的樣本和典范,”國家發展改革委振興司司長周建平告訴記者,加強面向歐美發達國家的開放合作是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重要途徑。
隨著默克爾訪華和中德政府磋商機制的推進,“中國制造2025”同德國“工業4.0”對接合作不斷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