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6wgag"></fieldset>

  • <strike id="6wgag"></strike><samp id="6wgag"><tbody id="6wgag"></tbody></samp>
    
  • <strike id="6wgag"></strike>
  • 首頁 » 創新資訊 » 行業新聞

    解讀德國工匠精神 創新中國工業文化

    來源:中國工業評論     發布時間:2016-06-27
    工業是物質財富創造的主體,也是精神財富創造的源泉。在“中國制造2025”深入推進的過程中,強健工業筋骨,實現真正的現代工業文明,仍然是最重要最迫切的戰略任務之一。制造強國建設是技術創新、匠藝精進的過程,不僅需要耐心和意志,還需要資源、科技、文化共同支撐。

      工業是物質財富創造的主體,也是精神財富創造的源泉。在“中國制造2025”深入推進的過程中,強健工業筋骨,實現真正的現代工業文明,仍然是最重要最迫切的戰略任務之一。制造強國建設是技術創新、匠藝精進的過程,不僅需要耐心和意志,還需要資源、科技、文化共同支撐。據統計,截至2012年,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如此多的“長壽企業”集中出現在這些國家,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們都在傳承——“工匠精神”。

     

      一、德國工匠精神的精髓

     

      德國制造強國的形成與其對工匠精神的重視密切相關。近兩百年來的德國現代化道路,從“面子”看,是一條技術興國、制造強國的道路;從“里子”看, 工匠精神是其強國之路的重要內在支撐。德國人素以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而著稱,德國的企業家首先將自己定位為一個以技術改變世界的工程師,其次才是商人。在他們眼中,技術、工作本身的意義高于經濟利益,有時他們甚至愿意為了追求精品而不計成本。德國的工人以被稱為優秀“工匠”為極大榮耀。

     

      德國制造的形成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這個在20世紀世界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國家,卻是歐洲大陸近代民族國家中的姍姍來遲者。在從15世紀初到19世紀60年代長達300多年的時間里,德國的國土始終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甚至被稱為“歐洲走廊”,一直是歐洲大陸的主戰場,英國、法國、西班牙、俄羅斯的軍隊經常在這里廝殺。統一和強大,成為德意志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最大動力。通過不懈努力,經濟學家李斯特提出的通過經濟統一實現政治統一的路徑得以實施,推動了以普魯士為核心的德意志經濟快速發展。面對歐洲列強的擠壓、包圍,俾斯麥在外交上做足準備后,最終在1871年完成了德國統一。

      

     

      統一后的德國緊緊抓住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遇,經濟出現了飛躍性的發展。對工業發展的重視以及教育和科研的大量投入,很快使德國站在了世界工業發展的前沿。世界第一臺大功率直流發電機、第一臺電動機、第一臺四沖程煤氣內燃機、第一臺汽車等發明創造也紛紛誕生于德國。德國用30多年的時間超過了英國,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

     

      20世紀初,德國在總人口、國民生產總值、鋼鐵產量、煤產量、鐵路里程等方面都超過英國。德國制造的產品也風靡世界,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的酸、堿等基本化學品產量均為世界第一,世界所用燃料4/5出自德國。1913年,德國的電氣產品占全世界的34%,居各國之首,超過頭號工業強國美國5個百分點。據統計,1950年—1960年,德國國民經濟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5.3%,工業生產年均增長率高達11.4%,工業總產值從487億馬克增加到1647億馬克,增長2.4倍,國民生產總值從233億美元增加到726億美元,增長2.1倍,并先后于1959年和1960年超過法國和英國,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德國制造的產品大量走向世界,在20世紀70至80年代,德國的機床、汽車、照相機等機械產品已大批出口;80年代以后,“德國制造”的機械設備、化學制品、電氣和電子工程設備等大量出口到美國以及中國、印度和巴西等新興市場,所生產的汽車占世界汽車市場的份額達到17%。“德國制造”在世界市場上成為“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

     

      工匠精神使德國制造走向世界

      

     

      一提到德國制造,我們想到的往往是耐用、實用、質量優質,德國工業產品以品質優良著稱,技術領先、做工細膩,德國工業產品在世界享有盛譽,這種口碑源于德國嚴謹、理性的工業精神和工業文化。從德國常見的姓氏舒馬赫、施耐德、施密特、穆勒、施泰因曼來看,在德語里,它們都代表一門手藝:制鞋匠、裁縫、鐵匠、磨坊主、石匠。從中世紀開始,老師傅帶幾個學徒做手藝,就成為德國人的職業常態。時移勢易,工業化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藝人”的基本精神沒有變。這種精神就是工匠精神。

     

      德國人對待工業的嚴謹和理性體現在工業化時代的各個方面,包括工業產品、工業設計、工業廠房建筑、工業遺產、工業旅游等。

     

      據科隆大學學者羅多夫的總結,德式工匠精神的一個特點是“慢”,也就是慢工出細活,對德國人來說,“欲速則不達”——穩健第一、速度第二。第二個特點是“專”。德國約有370萬家企業,其中95%是家族企業,其中不少是世界某一工業領域的“隱形冠軍”,共同特點是“專”,專注堅持于某些單一產品,并做到極致。第三個特點是“創新”。在德國,即使一些小企業也有自己的研發部門。長期以來,工匠精神已經成為德國文化的一部分。德國的“雙元制”職業培訓體系,也成為德國工匠培育體系的重要支撐。

     

      工匠精神,使得德國工業發展至今依舊煥發著強大的品牌魅力。德國一如既往堅持的工匠精神——專注、堅持、精準、務實,就是一名工匠要有良好的敬業精神,對每件產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極致,即使做一顆螺絲釘也要做到最好。有著以“工匠精神”為代表的嚴謹、踏實、理性的工業文化做支撐,德國工業在進入工業時代以來一直穩步發展。近年來德國提出了“工業4.0”目標,如果說英國開啟了“工業1.0”時代,那么,德國即開啟了“工業4.0”時代。

     

      工匠精神的豐富內涵

     

      根據辭海的解釋,“工匠”指的是有一定工藝專長的匠人?!吨芏Y·考工記》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爍金以為刃,凝土以為器,作車以行陸,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工匠精神是工業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工匠精神正是在工匠技藝和品德傳承中形成的文化,是愛國和敬業精神的集中體現。敬業奉獻精神更是工匠精神在“德”維度的基本要求。工匠精神于之“德”亦在于尊師重道的師道精神,無論是傳統的師徒模式或學徒模式,還是以高校、企業、研究機構為主要工業技術研究主體的現代模式,都強調著對知識技術的關注和對技術人員的推崇。工匠精神指向的制造不僅是嚴格地按照技術標準和生產要求機械的重復和模仿,更在于按照近乎嚴苛的技術標準和近乎挑剔的審美標準,以良好的精神驅動和技藝經驗,一絲不茍地賦予產品質量和靈魂。

     

      工匠精神是工匠對自己生產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極致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一是精益求精。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和極致,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孜孜不倦,反復改進產品,把99%提高到99.99%;二是嚴謹,一絲不茍。不投機取巧,必須確保每個部件的質量,對產品采取嚴格的檢測標準,不達要求絕不輕易交貨;三是耐心,專注,堅持。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因為真正的工匠在專業領域上絕對不會停止追求進步,無論是使用的材料、設計還是生產流程,都在不斷完善;四是專業,敬業。工匠精神的目標是打造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其他同行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

     

      二、以工匠精神的培育引領工業文化建設

     

      工匠精神是現代工業制造的靈魂

     

      在當今社會,盡管傳統的小作坊形式基本上被現代化的工業制造所取代,但是在人類歷史中沉淀下來的工匠精神和文化傳統,卻依舊貫穿于現代化的工業制造之中,甚至成為現代工業制造的靈魂所在。

     

      工匠精神不僅涉及到中國制造及其產品質量,更是人們普遍的職業和工作倫理的集中體現,對待工作精益求精不僅是工作者的優良品質,也是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敬業精神的實踐要求。敬業奉獻精神是工匠精神在“德”維度的基本要求。工匠精神于之“德”亦在于尊師重道的師道精神。

     

      建設工業文化是當前的迫切需求

     

      我國雖然已是工業大國,但與工業強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除了硬實力的差距,軟實力差距更為明顯。國外發達國家經過上百年的工業化進程才形成自己獨特的工業文化,而我國的工業化起點低、起步晚,目前尚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且缺乏自己的工業文化和工業精神。受農耕文化影響,我國工業企業從業人員普遍具有守舊、自給自足、追求快速盈利、做事不精細等顯著的農耕文化特征。勞動者素質不高,職業化素養、科學精神、工業精神缺乏。特別是近幾十年工業化的轉型過程中,出現了投機取巧、急功近利等浮躁之風,產品質量和安全問題不時發生。

     

      中國要實現從制造大國邁入制造強國的宏偉目標,除了科技上要追趕,文化上同樣要跟上。建設制造強國,需要在工業文化上“補短板”。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和推動制造業由大變強面臨著巨大壓力。在制造強國戰略全面啟動、“中國制造2025”深入推進的進程中,不僅要提高產業規模、技術水平等“硬實力”指標,更要傳承和弘揚優秀中國工業文化,吸收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加快實現“培育有中國特色的制造文化”戰略目標,提升我國工業“軟實力”。

     

      三、相關思考與啟示

     

      中國雖然是制造業大國,但很多企業的產品質量不高,企業過度追求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的即時利益,忽略了產品的品質。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工匠精神缺乏足夠的認知和實踐。當前,我國制造業正處于從生產型向服務型、從價值鏈的低端向價值鏈的高端、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關鍵時期,中國要實現從制造大國邁入制造強國的宏偉目標,除了科技上要領先,文化上同樣要先進。

     

      弘揚正確的工業價值觀

     

      加強對工業文化、工業精神的輿論引導,發揮工業文化對產業發展的倍增作用。工業文化的創新為工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思想動力,并推動工業轉型升級。把中國近百年來工業發展經歷的艱苦奮斗和曲折發展融入到今天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將產生極大的凝聚力。這有利于工業與文化的協同發展,有利于全社會關注長期價值、關注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弘揚正確的工業價值觀。

     

      大力宣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無私奉獻的勞模精神,提倡誠實守信的契約精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國家誠信體系建設為契機,推動工業誠信體系、價值體系、道德規范、行為準則的建立。普及工業設計理念,提高工業設計的自主創新能力。以多種方式宣傳中國工業的優秀成果和《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舉措,推動全社會提高對工業文化重要性的認識,切實改變“重硬輕軟”的現象,營造有利于工業文化建設的社會環境。

     

      打造中國工業軟實力

     

      追隨、模仿、山寨換不來“制造強國”。西方發達國家的“工業精神”的積累是多少代人、上百年的沉淀才形成的。中國工業在做大過程中,亮點不斷,出現了不少世界級的企業,但很多企業家追求的不是高端的品質,而是依靠質次價廉去占領市場,這種思維方式與行為規則短時間做大可以,但做強就別想。因此,要完成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變,需要強有力的工業文化、需要在骨子里有創新精神做后盾。

     

      工業強國的衡量不僅僅依靠工業科技水平等硬實力指標,還包含許多非技術的因素,即工業的軟實力,如管理制度、價值體系、行為準則、經營哲學等,它體現的是工業管理的方法、制定游戲規則的能力、創新的理念和工業的精神等,屬于工業文化層面的范疇。制造強國建設必須同時推動以軟實力提升為目標的工業文化建設。在產品層面,打造全球的品牌,讓產品有高品質、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從國家工業形象來看,打造“中國工業精神”,實際上,過去中國工業一直擁有這種精神,比如 “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這些優秀的工業精神應該得到傳承和弘揚。在打造工業軟實力層面,具備中國工業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具有改變規則的能力。

     

      傳承創新中國優秀工業文化

     

      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要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精氣神”。我們要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吸收世界工業文化精髓,發揚工業強國的愛國精神,提倡新時代工業精神,推動我國工業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先進中國工業文化的基因不是憑空創造的,它來自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來自于新中國老一輩締造者的“工業精神”,來自于工業化發達國家先進經驗的汲取和借鑒。過去,我們對工業文化和工業軟實力的認識不足,忽視了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創新和改造,這些資源優勢并未充分轉化成為強大的工業生產力。今天,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中國工業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我們有足夠的自信和自豪,挖掘優秀傳統,弘揚和創新工業文化,以支撐保障制造強國建設取得成功。因此,工業文化建設并不是要另辟蹊徑,而是要融入工業化發展的全過程,并在吸收傳統優秀文化的基礎上,開放借鑒已有的國際先進經驗,兼收并蓄,創新工業發展理念,建立符合時代特點的工業文化理論體系和政策體系。要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從民族工業的傳承中探尋精氣神,從工業文化入手增強中國工業的軟實力成為推進工業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新思路和新路徑。

     

      工匠也可以成為大師重視高技能人才培養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培養大批具有現代先進工業文化內涵和素養的建設者?!吨袊圃?025》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加快《中國制造2025》宏偉戰略目標的實現,最重要的是要抓好人才培養,建立完善中國制造人才培養體系。圍繞當前制造強國建設的戰略需求,探索開展高校教育、職業技術教育與工業文化普及、先進制造業人才培養的結合試點,培養具有現代先進工業文化內涵和素養的建設者。進一步加強企業專業技術人才的繼續教育,鼓勵和支持企業開展專業技術人員的在職培訓和高級研修,系統培養大批產業關鍵領域緊缺專業技術人才、復合型專業技術領軍人才和優秀創新團隊。

     

      鼓勵更多的年輕人走技能成才之路,需要政府、社會、學校、企業共同努力,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社會氛圍,提升新時期技能工人的社會地位,增強技能人才的光榮感和責任感。讓更多的年輕人傳承中國工匠精神,專心專注鉆研技能,努力使我國成為技能人才強國。

    責任編輯:覃琬蕓
    相關評論
    新產品展示
    促進會會員征集
    設為首頁  |  關于我們  |  會員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我們
    中國·廣西工業創新促進會 ©版權所有  桂ICP備14000625號-2
    久久精品无码av| 精品91一区二区三区|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 国产午夜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毛片无码| 日韩在线观看第一页|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专区| 国产精品美女一级在线观看 | 色欲AV永久无码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丫| 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久久久999久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熟女高潮视频|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级精品高清一级毛片 |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3 |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午夜精品视频| 久久九九亚洲精品| 免费精品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 亚洲国产第一站精品蜜芽| 九九热这里只有在线精品视 | 麻豆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 五月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6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69|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专区中文 | 国产精品 91 第一页|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免费看小说 | 久久66久这里精品99|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黑人| 久久精品人人槡人妻人人玩|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9988|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久久精品亚洲视频| 97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2019中文字幕2020|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夜夜| 午夜精品视频在线| 久久66热人妻偷产精品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