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業現狀
蠶繭種養。全市桑園面積、鮮繭產量連續8年保持全區第一, 2013年,全市桑園面積達76.35萬畝,同比增長5.14%,鮮繭產值達41.8億元,同比增長19.42%,農民增收明顯。
繭絲綢加工。全市共有繭絲綢加工企業29家,規模以上企業24家,分布在宜州、環江和金城江等7個縣(市、區),主要以繅絲加工為主,2013年,全市共生產白廠絲5607.52噸,同比增長8.89%,實現產值20.46億元,同比增長14.81%。
二、產業優勢
地理優勢得天獨厚。河池境內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屬于南亞熱帶養蠶地區,桑樹生產期長,產葉量高,產出高,效益高,且適合連續化、規?;鳂I,相比區外其他地區,優勢明顯。
產業基礎優勢明顯。我市蠶業基礎扎實,擁有全區最大的繅絲加工規模,繅絲產能位居全區首位,劍桿絲織機已開始應用。桑枝食用菌技術、蠶沙生產有機肥等循環利用開發也進步明顯。
發展環境日益有利。國家制定的“東桑西移”戰略為我市發展繭絲綢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相繼出臺一系列有利于繭絲綢業發展的產業政策,為我市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形成了有利的發展環境。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我市桑園面積、飼養量、產繭量等規模都穩中有升,繭絲綢加工業蓬勃發展,但仍存在一定的問題。
桑蠶種養問題較多。河池氣候高溫多濕,桑園中害蟲危害頻繁,對蠶繭質量有一定影響。同時,河池可耕種土地面積較小,加之其他因素影響,對我市桑園種植面積發展有一定制約。
產業鏈短不夠完整。產業集群小,企業規模偏小,整體運行質量不高,產業鏈短,尚處于初加工強、深加工相對滯后的局面,企業大多數生產白廠絲,織稠尚處于起步階段,印染環節尚未形成,產業鏈急需延伸。
綜合利用開發不足。全市桑蠶資源綜合利用規模較小。蠶沙利用進度緩慢,蠶蛹僅為簡單粗加工,利用較好的桑枝食用菌生產離規?;?、產業化生產尚有一定差距。
科技創新明顯不足。桑蠶種養和繭絲綢加工產業專業人才不足,高級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相對匱乏,產學研合作機制有待發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明顯不足。
市場管理有待規范。蠶種市場惡性競爭局面時有發生,無證經營現象仍然存在。蠶繭市場缺乏相對統一的管理,問題較多。繭絲綢加工產業鏈各環節的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四、產業發展的思考和建議
提升桑蠶種養水平,鞏固產業基礎性地位。按照“因地制宜、優化結構、適當集中”的原則,鞏固和發展桑蠶基地建設,提高原料繭生產水平,提高蠶繭質量。引進、試驗推廣高產抗病的桑蠶新品種,建立完善桑、蠶病蟲害綜合防控體系,逐步實現科學化、標準化種養,進一步提高蠶繭產量和質量。
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積極延伸產業鏈。以產業結構調整為重點,促進“東綢西移”,鼓勵本地企業逐步實施產業升級到織綢等深加工領域,進一步推動印染項目建設,大力引進往織綢、家紡和服裝等深加工方向拓展企業,形成繅絲—絲織—印染等深加工產業鏈,搶占廣西繭絲綢產業高地。
加快示范園區建設,打造重要產業基地。構建繅絲、絲綢、服裝生產工業園區,加快廣西繭絲綢產業循環經濟(宜州)示范區建設,發揮好示范和帶動作用。加快宜州繭絲綢貿易中心項目建設,努力打造區內外重要的原料繭生產基地、絲綢服裝加工基地和貿易基地。
推動產業集聚發展,促進品牌建設。出臺相關的鼓勵和優惠政策,扶持現有企業做大做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導和鼓勵區內外的各類投資人投資建廠或對境內企業聯合重組,助推企業規?;⒓s化、現代化生產。打響“河池制造”、“宜州制造”等地域品牌,培育一批中國、廣西馳名商標產品。
提升循環利用水平,提高產業整體收益。大力推廣桑枝食用菌的種植,培育桑枝食用菌生產企業。引導養蠶戶進行蠶沙自行無害化處理和引進企業生產有機肥等,推動桑蠶精細化加工,開發桑果、下繭、蠶蛹等綜合利用產品,使之成為蠶桑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推動人才發展戰略,加強科技創新機制建設。加快建立健全基層蠶業技術推廣隊伍,大力培養新型專業農民、鄉土人才和產業技術工人。努力打造企業發展所需的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科技創新研發人員三支人才隊伍。推動和探索多種形式的產學研用聯合創新機制,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
加強監管力度,維護產業秩序。加強對鮮繭干繭市場行業的監管,嚴厲打擊不法產品。推動繭絲綢生產加工產業各環節的管理體制建設,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和規范化管理,確保產品質量。加強環境保護監管力度,加強區域生態保護,避免事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