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通過應用工業軟件平臺縮短了研發周期,降低了研發成本,并提高了產品質量。 徐恒攝
擁有流線型超酷的外觀和獨有的互聯網基因,再加上出色的性能,特斯拉橫空出世,一改人們對電動汽車的陳見,讓世界為之驚嘆。然而,在特斯拉背后,你可知道工業軟件的“魔力”?特斯拉汽車公司工程工具主管Paul Lomangino表示,基于云計算的PLM等工業軟件,應用于產品全生命周期,包括從概念設計到工程設計、數字制造、質量保證和銷售。而公司每一位員工,甚至是特斯拉的供應商也通過軟件參與到跑車的研發當中,從而降低了研發風險,提高了產品質量,縮短了研發周期并降低了研發成本。可以說,工業軟件對于特斯拉的運作方式起到了核心作用。
特斯拉只是眾多先進制造領域應用工業軟件的代表之一。隨著國內外興起“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工業軟件也站在歷史新的節點,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產業環境并未惡化
我國工業經濟增速趨緩,經濟發展處于換檔期,工業軟件價值更加凸顯,產業發展環境良好。
當前,我國經濟處于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增長速度換檔期。據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第一季度,盡管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但增速同比回落0.8個百分點。可以說,目前支撐我國工業發展的要素條件發生變化,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經濟運行面臨的內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嚴峻。于是,一些對軟件產業尤其是工業軟件唱衰的聲音開始浮現,認為企業在當下會進一步壓縮成本,減少工業軟件的購買和使用量。然而,這一觀點卻遭到業內權威人士的反駁。
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寧家駿就表示,提高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離不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工業軟件是新型工業裝備的核心要素,是兩化融合的切入點和黏合劑,也是我國工業轉型的轉換器、倍增器和助推器,是我們工業發展的神經中樞。”寧家駿強調,“當前我國處于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增長速度的換擋期,到了爬坡過坎的緊要關口,我們更應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中國的經濟進入了一個關鍵的時期,在這樣一個情況下,我認為3D體驗平臺的價值就更顯著了。”達索系統公司大中華區總經理王皓峰近日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說。他所說的“3D體驗平臺”是歐洲工業軟件巨頭達索系統公司推出的PLM軟件平臺,PLM(產品生命周期管理)是工業軟件的一種,也是工業企業研發環節中最具代表性的工業軟件。在王皓峰看來,企業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工業軟件降低成本,縮短產品設計的周期,更重要的是能夠優化客戶的體驗,將研發更契合于市場的需求,從而大大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當一個企業發展越來越龐大的時候,已經不能用一只手做俯臥撐了,發展越來越大、越來越困難的時候,需要另外一只手,即企業的‘軟實力’,通過另外一只手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平臺。”王皓峰這樣評價工業軟件在當下的價值所在。
事實上,從行業發展層面來看,我國工業軟件產業已經迎來了積極健康的市場氛圍。市場以應用為牽引,用競爭激勵創新,形成趨于健康、可持續的良性產業發展氛圍。順應市場的要求,工信部也鼓勵有條件的大企業將IT部門剝離獨立發展,為行業信息化提供更多專業的共性解決方案。而且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帶來更豐富的交付、應用和維護方式,有效降低了用戶的應用門檻和實施難度。工信部已經順應產業、技術發展的要求,鼓勵電信運營商、信息技術服務商、互聯網企業之間加強合作,利用平臺資源和云服務模式面向企業提供服務,支持第三方信息化咨詢企業發展。
另外,工信部提出了借鑒ISO9000、ISO14000的做法,制定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與之配合。工信部將面向“一把手”開展兩化融合培訓,在有條件的企業建立完善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大型國有企業作為工業軟件市場的主體用戶群,對工業軟件的認識和理解將會通過技術標準和管理規范的系統性梳理,有一個顯著的提升。這種認識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升,為工業軟件產業發展提速奠定用戶基礎。
面臨新工業革命機遇
在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下,工業軟件被賦予新生命,發展也面臨新挑戰。
近兩年,“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在國內外被廣泛討論。德國“工業4.0”和美國“工業互聯網”等戰略也讓國內社會各界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其實,不論是“第三次工業革命”,還是德國“工業4.0”和美國“工業互聯網”,均認為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運用,將給包括工業制造業在內的傳統產業變革帶來巨大的機遇,這些與我國兩化融合戰略本質是相同的,均強調了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與此同時,在新工業革命的浪潮下,工業云、工業大數據和工業互聯網等被普遍談論,工業軟件被賦予新的生命。
GE中國軟件及分析中心總經理胡曉認為,德國工業4.0更多地關注智能制造和智能生產,在信息系統與物理系統相融合的過程中,很多數據會產生在企業內部,如制造廠會產生很多與生產相關的數據,管理好這些數據,可以提高生產力。“工業互聯網”則著眼于產品生命周期后端,即賣給客戶以后,產品在營運的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的數據,管理并分析這些數據,可以提取重要的決策信息,進一步指導公司的營運,提高生產效能。總之,利用工業軟件和大數據技術,可以把產品營運數據很好地管理、存儲、分析,并最終產生價值。
作為中國制造業代表之一,上海寶信高級副總裁叢力群也坦言,工業大數據的應用為寶鋼集團在制造過程中的管理和經營決策創造了非常多的效益。“我們在煉鋼的高爐鋪設大量的傳感器搜集數據,高爐從運營投產第一天起,其數據均被保存起來,通過基于數據建模,隨時判斷高爐的狀況,為維修提供決策參考,從而延長了爐齡。這是典型的工業大數據應用。”叢力群表示。
當然,站在歷史的新節點,我國工業軟件還面臨著高端突破等難題,整個產業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挑戰。
“新技術的迅速發展對于我們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這要求我們的信息技術要不斷地創新,要求我們軟件產業發展的方式要發生重大的變化,應用要逐步地深化。”寧家駿說。他認為,現在社會個性化的需求日益強烈,需求碎片化,用戶參與度的需求逐步增加,市場也在瞬息萬變,在這種情況下,新一代的信息技術給工業產業鏈的發展帶來重大的影響,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使工業發展更智能化、智慧化,同時也要求工業軟件產業鏈更加開放、融合,從而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