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自治區黨委十屆六次全會通過的《關于貫徹落實中央扶貧開發工作重大決策部署堅決打贏“十三五”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提出了我區脫貧攻堅戰的總目標、總要求,計劃實施“八個一批”,推進脫貧攻堅“十大行動”。為貫徹落實《決定》的重要精神,舉全區之力打贏脫貧攻堅戰,近期,自治區相關部門陸續出臺20個精準扶貧配套政策,形成了“1+20”扶貧政策體系。這些政策針對性強,涵蓋面廣,力度空前,將成為未來五年廣西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主要工作措施。
本報記者對這些配套政策內容進行了分類梳理,讓讀者第一時間直觀了解知達。
A 機制創新:建設扶貧大數據平臺
2015年10月中旬,我區啟動精準識別貧困村貧困戶行動。
一個多月時間里,全區5萬多個工作隊,超過25萬工作隊員艱苦奮戰在一線。目前,全區累計錄入150萬戶、600萬人的信息。全部數據已合并整理到廣西精準識別數據庫,并自動生成了區、市、縣三級《精準識別一分一檔統計表》,各縣貧困人口分數線也基本劃定,為審核確定貧困戶和建檔立卡打下了良好基礎。
以全區2014年底貧困人口538萬為基礎,結合動態管理要求,對貧困村、非貧困村貧困人口進行精準識別。貧困村所有農戶都入戶調查識別,非貧困村只對2014年在冊貧困戶和新申請貧困戶的農戶入戶調查識別。本次識別對象包括一般貧困戶、扶貧低保戶(有勞動能力的低保戶)、低保戶(無勞動能力的低保戶),五保戶不納入本次識別范圍,不作為貧困戶建檔立卡。
建設扶貧系統大數據平臺是配套政策提出的目標任務。我區將依托廣西電子政務外網基礎設施資源,充分整合廣西扶貧開發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已有資源,進一步改善扶貧信息化建設應用基礎環境,建成全區統一、數據集中、服務下延、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動態管理的脫貧攻堅大數據管理平臺,實現市、縣、鄉、村四級高速接入。
2016年,完成廣西扶貧開發綜合管理信息系統二期建設,完善扶貧信息業務系統功能。全面采集538萬貧困人口、5000個貧困村、100萬移民搬遷對象的基礎數據,實現扶貧系統數據大集中。
至2017年,完成自治區、市、縣、鄉、村五級扶貧機構網絡全接入,實現扶貧業務相關部門之間網絡高速連接,全區所有建制村接通符合國家標準的寬帶網絡;開發完成脫貧攻堅大數據應用子平臺12個應用模塊,實現與扶貧業務相關部門之間數據交換共享,為脫貧攻堅提供有力數據支撐。
至2019年,完成脫貧攻堅大數據服務子平臺建設,向相關部門及社會公眾提供扶貧信息查詢、投訴舉報、信息互動、政策導航等服務,提高公眾對扶貧工作的參與度,進一步提升扶貧工作的透明度。
B 基礎設施:公路水利人飲持續改善
整合國家及自治區補助資金支持地方實施約800公里建制村通硬化路工程,同步建設便民候車亭,到2020年實現剩余建制村通硬化路目標。
實施通自然村(屯)公路建設,實現所有具備條件的20戶以上自然村(屯)通公路。支持特色優勢產業基地、鄉村旅游扶貧道路建設。
實施約2500公里優先通達路線窄路面公路拓寬改造、約1800公里縣鄉聯網路提級改造工程。統籌推進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及危橋改造,消除現有農村公路臨崖、臨水、急彎等危險路段,改善縣鄉道大、中橋危橋,基本完成貧困地區鄉道及以上公路安全隱患治理,進一步提高農村公路安全服務水平。
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逐步實現城鄉道路客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優化農村客運線網,提高農村客車通達率,實現所有具備通車條件的建制村通客運班車。
支持貧困地區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壩、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設和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節水灌溉,推進貧困地區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防洪抗旱減災工程、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建設,顯著改善貧困地區農業生產用水條件。
到2017年,深入推進“美麗廣西·生態鄉村”建設“飲水凈化”專項活動,解決約80萬貧困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貧困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75%左右,水質達標率達到60%左右。完成19個貧困縣小農水重點縣建設,實施貧困地區27座抗旱小型水庫工程、12個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和4個中型灌區節水改造,推進一批“五小水利”工程和特色農業節水灌溉建設,提升貧困地區農業生產灌溉條件。
加快實施農村飲水鞏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再解決約120萬貧困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貧困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0%左右,水質達標率力爭達到65%以上。完成12個貧困縣約85萬畝優質高產高糖糖料蔗基地水利化建設,基本完成貧困地區11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再實施10個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和4個中型灌區節水改造,促進農業增產和貧困戶增收。
C 社會幫扶: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
完善廣東廣西扶貧協作機制,加強兩廣經貿、教育、就業、交通、旅游、衛生、環保、生態等協作,積極爭取更多的支持。充分發揮廣東財政幫扶資金引領作用,整合扶貧資源,每年打造一批脫貧攻堅示范村。
按照政府指導、政策引導、企業主體、市場主導的原則,充分利用貧困地區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特色原材料優勢,采取財政、稅收、土地等優惠扶持政策,引導企業進入貧困地區投資興業,帶動貧困群眾致富。到 2020年,引導超過100戶規模以上企業落戶貧困地區,每個貧困縣培育3個以上特色優勢產業,新增2000戶以上小微企業。
D 關注民生:支持弱勢群體力度更大
每年的危房改造任務優先保證54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5000個貧困村,在此基礎上,統籌兼顧區內其他地區建檔立卡農村貧困危房戶,已列入整體移民搬遷計劃的不予安排。
整合各類農村危房改造資金,適當提高補助標準,實行差異化補助。在具備條件的市縣,穩妥開展以購代建試點,收儲一定數量的中小套型商品房,供新建易地扶貧搬遷危房戶購買使用。結合棚戶區改造,配建易地扶貧搬遷危房戶安置住房。
建立農村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三留守”人員動態管理數據庫,健全“三留守”和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部門工作聯動機制、干部聯系幫扶制度,強化綜合保障工作,保護他們基本權益,把黨和政府關愛關心困難群眾的情懷落到實處。
2016年12月底前,全區各級人民政府要認真組織對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家庭生活困難、監護人缺失、殘疾等留守兒童,以及生活難以自理和家庭基本生活困難,經濟狀況差的留守老人、留守婦女、殘疾人進行調查摸底,并根據情況變化及時更新數據,切實建立“三留守”人員和殘疾人動態管理信息庫。
到2017年,實現貧困地區教育發展整體水平明顯提升。基本解決學前教育“入園難”問題,基本消除義務教育“超大班額”、“大通鋪”,基本實現結對幫扶覆蓋到每所學校、每位教師、每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學前三年毛入學率達到75%,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0%,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3%。
到2020年,實現貧困地區教育發展整體水平接近全區平均水平。基本普及學前教育,達到義務教育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基本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顯著增強。學前三年毛入學率達到82%,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2%,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7%。
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和服務的貧困勞動力為重點對象,圍繞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重點產業,開展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并開展政策扶持與跟蹤服務。每年培訓0.3萬人次,累計培訓1.5萬人次。
到2020年,實現貧困地區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貧困人口患病得到及時有效救治和醫療保障,提高農村貧困人口醫療費用補償和醫療救助水平及住院費用實際報銷比例。貧困地區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達到90%以上,孕產婦死亡率下降至20/10萬以下,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下降至12‰,嬰兒死亡率下降至10‰以下。
2016-2017年,實現村級公共服務中心覆蓋3000個貧困村,配套建設科普宣傳文化墻(欄)、農家書屋。逐步為貧困村配備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設備。
到2020年,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覆蓋所有具備建設條件的貧困村,建設一批貧困村“數字文化驛站”,科技文化宣傳、服務覆蓋所有貧困村。
在2015年全區農村低保保障標準平均每人每年2028元的基礎上,2016年全區農村低保平均保障標準達到每人每年2500元,2017-2020年,全區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標準逐年提高,到2020年達到扶貧線標準。
E 產業扶持:電商旅游信貸齊發力
2016-2020年,全區54個貧困縣分別發展2-5個特色優勢產業。具備條件的貧困村發展1個以上特色鮮明、附加值高、脫貧致富效果好的主導產業,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貧困戶家庭經營收入年增長率比全區平均水平高1個百分點。
到2020年,貧困地區基本實現縣有縣域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或電子商務集聚區,鄉鎮有電子商務工作站,村有電子商務服務點,貧困戶能通過電子商務銷售自產產品、購買生產生活資料。農村電子商務交易額年均增長20%以上,電子商務在貧困地區農民生產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
從2016年開始,以建檔立卡貧困戶為扶持對象,通過推進信用體系建設、加大信貸投放力度、發揮風險補償資金作用、落實財政資金貼息政策、推進農業保險業務、規范扶貧互助資金管理使用等措施,大力實施扶貧小額信貸工程,力爭使所有講誠信、有貸款意愿和具備一定還款能力的貧困戶獲得免抵押、免擔保、5萬元以下、3年以內的小額信用貸款,為貧困戶生產經營提供資金支持,促進增收脫貧。
探索將自然資源、公共資產、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其他涉農資金、農戶權益資本化和股權化,貧困村、貧困戶從中獲取資產性收益的方式,為精準脫貧探索新的路徑。2016-2020年,力爭全區貧困戶人均資產性收入年均增幅達到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