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廣西、廣東、海南三省區在南寧聯合召開《北部灣城市群發展規劃》新聞發布會。北部灣城市群包括桂粵瓊三省區的22座城市,其中,南寧市被定位為核心城市,將建成特大城市和區域性國際城市。北部灣城市群的打造將彰顯灣區特色,強化南寧核心輻射帶動,夯實湛江、海口的支撐作用,重點建設環灣濱海地區和南北欽防、湛茂陽城鎮發展軸,提升國土空間利用效率和開發品質,打造“一灣雙軸、一核兩極”的城市群框架。
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劃司對《規劃》進行了介紹,廣西、廣東、海南發展改革委分別就推進《規劃》實施介紹了初步考慮,三省區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廳、廣西北部灣辦以及北部灣城市群相關城市的領導出席新聞發布會,并就媒體關心的問題回答了與會記者的提問。
《規劃》于今年1月20日獲國務院批復,于2月10日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規劃期為2017-2020年,展望到2030年,成為指導今后一個時期北部灣城市群發展的宏觀性、戰略性行動綱領。北部灣城市群規劃范圍包括廣西的南寧市、北海市、欽州市、防城港市、玉林市、崇左市,廣東的湛江市、茂名市、陽江市和海南的海口市、儋州市、東方市、澄邁縣、臨高縣、昌江縣,陸域面積11.66萬平方公里,海岸線4234公里,還包括相應海域。
根據《規劃》,北部灣城市圈將打造“一灣雙軸、一核兩極”城市群框架,南寧居于核心位置。城市群內的產業發展將有所側重。交通方面,不僅面向多個方向及東盟的通道更為順暢,城市群內的交通也會更為迅速便捷。
《規劃》圍繞打造面向東盟、服務“三南”(西南、中南、華南)、建設宜居宜業的藍色海灣城市群的戰略定位,明確了城市群發展的目標,即到2020年,北部灣城市群藍色海灣生態格局基本確立,對內對外開放新格局有效構建,城鎮體系和基礎設施支撐體系初步健全,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基本建立,基本建成生態環境優美、經濟充滿活力、生活品質優良的藍色海灣城市群框架;到2030年,城市群建設達到國際一流品質,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戰略高地全面建成,城鎮體系更加完善,城鎮人口總量和經濟密度顯著提升,綠色產業競爭力明顯提高,實現向國家級城市群的戰略性躍升。《規劃》確定了六大戰略任務,即構建適應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空間格局,打造環境友好型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藍色生態灣區,深化海陸雙向開放合作和建立健全城市群協同發展機制。
新聞鏈接
“一灣”,指以北海、湛江、海口等城市為支撐的環北部灣沿海地區,并延伸至近海海域。以生態優先,建設藍色宜居宜業海灣。
“雙軸”,指南北欽防、湛茂陽城鎮發展軸。南北欽防城鎮發展軸依托南寧-北海綜合運輸通道,以南寧、北海等為重點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推動欽州和防城港深度同城化發展,強化面向東盟開放合作平臺建設。湛茂陽城鎮發展軸依托沿海綜合運輸通道,推動湛茂一體化發展,輻射帶動陽江等地區加快發展,提升臨港產業綠色發展水平,建設珠三角連接東盟、北部灣城市群連接港澳的陸路大通道。
“一核”,指南寧核心城市。以加快建設南寧特大城市和區域性國際城市為目標,推進要素集聚,強化國際合作、金融服務、信息交流、商貿物流、創業創新等核心功能,建設現代產業集聚區,規劃建設五象新區等對外開放合作平臺,構建“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門戶樞紐城市和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帶動吳圩-扶綏、伶俐-六景、賓陽-黎塘等城鎮組團一體化發展,打造引領北部灣、面向東盟的現代化大都市區。
據悉,根據國務院發布的城市規模劃分標準,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是僅次于超大城市的第二類城市。目前符合這一標準的城市有10個,分別為武漢、成都、南京、佛山、東莞、西安、沈陽、杭州、哈爾濱、香港。
“兩極”,指以海口和湛江為中心的兩個增長極。以共同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城市為方向,充分發揮海口綜合政策優勢,推動集約集聚發展,推進海澄文一體化,加快建設海島及南海海洋研發和綜合產業開發基地;充分發揮湛江南方大港優勢,加快構建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科教創新中心,建設全國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城市、生態型海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