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區工業發展大會召開以來,我區工業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和自治區決策部署,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方式、調結構、增效益,全面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全區工業經濟邁上了新臺階。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新要求。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區工業部門將如何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引,繼續推動全區工業發展大會精神以及相關政策的落實,加快產業轉型、構建現代工業新體系?近日,記者對自治區工業與信息化委員會主任莫樺進行了專訪。
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把“堅持新發展理念”作為我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一項基本方略。您如何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科學內涵?
莫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中央對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新認知、新戰略。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六大戰略舉措,應遵循和把握三個方面的路徑:
一是堅持由數量向質量轉變。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與之相對應,經濟發展的考核指標也要相應調整,從原來主要考核經濟增長速度、規模等數量指標轉向考核全要素生產率、稅收貢獻、就業、利潤等經濟發展質量指標。
二是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在供給側上下功夫,向結構優化找出路,用改革的辦法,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繼續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擴大優質增量供給,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效率,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三是推動質量、效率、動力“三大變革”。加快推動質量變革,堅持把提質增效置于首位,推動經濟發展質量全方位變革;加快推動效率變革,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改進管理服務方式,全面提速工作效率;加快推動動力變革,發展動力必須轉向創新驅動,形成先發新優勢,實現創新引領發展。
記者: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我區應如何構建現代工業新體系?今后,我區工業部門將從哪些方面著手,加快增長方式的轉變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
莫樺:下一步,我們將緊扣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戰略新目標,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全面提質增效為核心,以聚焦先進制造業為主攻方向,著力構建新型產業體系,全力打造廣西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升級版,不斷提升工業對我區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貢獻度。
著力構建現代工業新體系,推動實現轉型發展。堅持“增量崛起”與“存量變革”并舉,推進工業經濟發展“雙輪驅動”。突出抓好鋁、機械、冶金等傳統行業“二次創業”,促進企業技術改造,實現傳統優勢產業提質增效、煥發生機。堅持龍頭帶動、項目支撐、創新驅動,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大健康等新興產業。持續深入實施100項新興產業、100項傳統產業、100項產品升級與工業強基、100項智能制造與智能工廠建設重點技術改造項目等“四個一百”工程,加快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先進制造業支撐、生產性服務業協同的現代化工業體系,推動我區工業實現轉型發展。
著力培育增長新動力,推動實現創新發展。深入實施廣西工業創新發展工程,培育打造一批國家和自治區級創新中心及服務平臺,建成一批創新創業新載體,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創新體系。大力推進廣西工業品牌建設行動計劃,開展工業企業質量誠信體系建設,培育一批廣西工業品牌、名牌。支持各類市場主體開辦新企業、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形成各類企業競相發展的良好局面。
著力培育生產新方式,推動實現綠色發展。秉持“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的理念,大力推動工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持續抓好節能減排,加強落后產能整治淘汰,強化節能減排硬約束。全面推進生態設計示范企業創建工程,推進產業園區生態化改造,積極推廣工業清潔生產,最大限度減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著力發展工業循環經濟,實施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推動企業、園區、行業間鏈接共生、協同利用。推進鋼鐵、有色、化工等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引導和鼓勵企業開發綠色產品,發展綠色產業。
著力打造競爭新優勢,推動實現融合發展。深入實施“寬帶廣西”戰略和“互聯網+”行動,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落實“互聯網+”制造業專項行動計劃,加快智能工廠應用示范試點,打造一批智能制造和信息技術龍頭骨干企業。積極推進中國-東盟信息港建設,創新發展培育信息產業新業態,持續開展我區北斗導航應用示范及產業化推進工作。
著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推動實現集聚發展。強力推動園區轉型升級和規劃布局調整,在現有100多家園區中重點培育30個左右國家級、自治區級示范園區,打造一批主業突出、兩化融合、集約高效的產業集聚區。依托比較優勢,以壯大縣域工業為突破口,加快園區特色化培育步伐,推動各縣做大做強1至2個特色主導產業,涌現一批產業特色鮮明、核心競爭力突出、在全國叫得響的工業經濟強縣。大力推動試點園區產城互動發展,加快推進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業、生態鋁及精深加工、生物醫藥等現代產業基地建設。重點引導產業集群發展,全面推進北部灣經濟區升級發展、珠江-西江經濟帶開放發展、左右江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促進各類工業園區、產業集聚區形成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空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