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廣西柳州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迎來建廠60周年。始建于1958年的柳鋼,是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三大五中十八小”鋼鐵工業布局中的18家地方鋼鐵企業之一,發展至今已成為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鋼鐵企業,位列2017年度全球50大鋼企31強,年綜合產鐵1400萬噸、鋼1480萬噸、鋼材2250萬噸。
60年前的7月1日,柳鋼一號高爐在柳州北郊的雀兒山腳下破土動工。“60年來,柳鋼實現了鳳凰涅槃。”柳鋼黨委書記、董事長潘世慶說。從奧運主場館鳥巢到港珠澳大橋,從汽車、高鐵到“天眼”工程,柳鋼產品的“身影”不僅在國內市場活躍,還出口東亞、南亞、歐洲、美洲、非洲等地區。
“上世紀80年代,柳鋼收獲了稅后返回優惠政策帶來的實惠,企業有了自我發展的能力。”曾任柳鋼副總經理的吳成桂說,1980年,廣西對柳鋼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責任制,柳鋼實現減虧增盈1180萬余元,結束了建廠20多年來連年虧損的歷史。
走上了良性發展軌道的柳鋼,生產經營不斷取得新發展。1997年,柳鋼年產量首次突破百萬噸,次年鐵、鋼年產量均超過百萬噸,跨入全國大型鋼鐵企業行列。
2001年,柳鋼開始淘汰落后產能,調整結構,在往后的十年里累計投資250多億元,進行從冶煉到軋鋼的全面技改升級換代。2010年底,柳鋼的鋼年產量突破千萬噸,成為中國西南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
近年來,中國持續推進鋼鐵去產能。“2013年柳鋼一次性淘汰落后煉鋼產能200萬噸,完成全部落后產能的淘汰,搭建了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低成本、高效率、潔凈鋼生產服務平臺。”柳鋼總經理甘貴平介紹,由于軋材能力遠大于煉鋼能力,柳鋼根據市場需求靈活調整生產節奏,最大限度縮短生產期限和交貨周期,避免無效供給。柳鋼的中高檔品種鋼比例,已經由2010年的15%提升到目前的63%左右。
近10年,柳鋼累計投資70多億元進行節能減排,于2016年成立環保公司,打造環保產業化格局。如今的柳鋼,生產與生態相得益彰,通過回收生產余熱蒸汽發電,年自發電量占企業總用電量的78%,達到全國先進水平。“綠色發展不是鋼企的掣肘,而是新優勢新動力。”潘世慶說。
去年,地處內陸的柳鋼提出了“沿海布局”的發展戰略,看準了東盟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對鋼材的需求。
“陸運與海運相比,每噸價格多四五百元。”潘世慶說。抓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機遇,柳鋼去年開始布局北部灣沿海,推行防城港鋼鐵基地項目,還收購了北海鐵山港的一家金屬公司。
柳鋼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取得了顯著成效。從1958年到2017年,59年間柳鋼累計實現利潤127.69億元,其中2014年至2017年實現利潤54.11億元,約占前59年的42.4%。
60年前的7月1日,柳鋼一號高爐在柳州北郊的雀兒山腳下破土動工。“60年來,柳鋼實現了鳳凰涅槃。”柳鋼黨委書記、董事長潘世慶說。從奧運主場館鳥巢到港珠澳大橋,從汽車、高鐵到“天眼”工程,柳鋼產品的“身影”不僅在國內市場活躍,還出口東亞、南亞、歐洲、美洲、非洲等地區。
“上世紀80年代,柳鋼收獲了稅后返回優惠政策帶來的實惠,企業有了自我發展的能力。”曾任柳鋼副總經理的吳成桂說,1980年,廣西對柳鋼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責任制,柳鋼實現減虧增盈1180萬余元,結束了建廠20多年來連年虧損的歷史。
走上了良性發展軌道的柳鋼,生產經營不斷取得新發展。1997年,柳鋼年產量首次突破百萬噸,次年鐵、鋼年產量均超過百萬噸,跨入全國大型鋼鐵企業行列。
2001年,柳鋼開始淘汰落后產能,調整結構,在往后的十年里累計投資250多億元,進行從冶煉到軋鋼的全面技改升級換代。2010年底,柳鋼的鋼年產量突破千萬噸,成為中國西南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
近年來,中國持續推進鋼鐵去產能。“2013年柳鋼一次性淘汰落后煉鋼產能200萬噸,完成全部落后產能的淘汰,搭建了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低成本、高效率、潔凈鋼生產服務平臺。”柳鋼總經理甘貴平介紹,由于軋材能力遠大于煉鋼能力,柳鋼根據市場需求靈活調整生產節奏,最大限度縮短生產期限和交貨周期,避免無效供給。柳鋼的中高檔品種鋼比例,已經由2010年的15%提升到目前的63%左右。
近10年,柳鋼累計投資70多億元進行節能減排,于2016年成立環保公司,打造環保產業化格局。如今的柳鋼,生產與生態相得益彰,通過回收生產余熱蒸汽發電,年自發電量占企業總用電量的78%,達到全國先進水平。“綠色發展不是鋼企的掣肘,而是新優勢新動力。”潘世慶說。
去年,地處內陸的柳鋼提出了“沿海布局”的發展戰略,看準了東盟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對鋼材的需求。
“陸運與海運相比,每噸價格多四五百元。”潘世慶說。抓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機遇,柳鋼去年開始布局北部灣沿海,推行防城港鋼鐵基地項目,還收購了北海鐵山港的一家金屬公司。
柳鋼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取得了顯著成效。從1958年到2017年,59年間柳鋼累計實現利潤127.69億元,其中2014年至2017年實現利潤54.11億元,約占前59年的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