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沈烈初(左一)參觀秦川展臺。 (資料圖片)
三人“禾”即為“秦”字,蘊涵著成團成組,合力載重,奮力擔當;意味著團隊創造業績,勞動創造世界,矢志不渝地追求基業常青。它同八百里秦川豐厚而綿長的恢弘歷史相得益彰。
——龍興元語
9月12日,陜西秦川機械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秦川發展”)發布了“陜西秦川機械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發行股份換股吸收合并陜西秦川機床工具集團有限公司并募集配套資金暨關聯交易實施情況報告書”。
至此,秦川發展重大資產重組塵埃落定。標志陜西省國企改革戰略重組走出第一步。
對此消息,業內反響頗多。有人注意到,這是機床行業第一家獲批整體上市的公司,更令人矚目的是,其所有優質資產全部囊括在這個整體上市的秦川發展內。也就是說,秦川集團這一次整體上市,是在秦川發展作為子公司將上一級原有集團番號取消的基礎上,增加了原有并列的兄弟企業組建而成的。這里面最特別的一點,秦川發展作為上市公司地位不變,而其它原為第三級公司的下屬單位升級為子公司。中國證券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在中國資本市場,多為子及孫公司上市,即便優質資產整體上市,也依然是隸屬集團。秦川這種情況并不多見。這樣一個聽起來曲折卻并不復雜,有趣而且可能有料的故事,在中國當今平淡而低迷的資本市場,由此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顯然是可以想見的。
日前,秦川集團掌門人龍興元就此相關話題,對本報記者作了解答。
優質秦川
龍興元說,對于秦川集團的整體上市,秦川人做了足夠的功課,也做出了極大的努力。因為我們堅信,這種做法對于秦川集團的未來發展是十分有利的,不僅具有顯而易見的優勢,可能還會有不少新期待。
在這個故事的開始,讓我們先來追溯一下秦川集團的上市歷程。
秦川集團可謂中國資本市場的一位老資格。1998年秦川發展(股票代碼000837)上市。自此,秦川發展始終保持了不變的稱號,并在多次資產重組的過程中,不斷注入集團旗下優質資產,逐步形成主營優質資產整體進入資本市場的格局。
優化上市公司內涵,豐富主業結構。這是秦川集團在資本市場的實踐,即經歷了兩次資本市場調整。
2006年10月,秦川集團以“先增資擴股,再吸收合并”的方式,完成大集團的組建。最初從陜西省獲得1億元資本金,5000萬元用于參股寶雞機床,并將漢江機床70%資產、漢江工具100%資產整體劃撥進入集團公司。
按照一般的集團重組操作模式,無非在秦川機床集團、寶雞機床集團、漢江機床、漢江工具四家企業的上面再設立大集團公司層級架構,但弊端是旗下上市公司局限在集團的第三層級,融資平臺功能發揮有限,各企業品牌也局限在集團二、三層級。而龍興元的另辟蹊徑,使最具盈利能力的秦川發展上市公司成為大集團二級公司,“秦川”品牌從二級公司的子品牌,升格為集團的企業品牌,同時,也減少了企業層級。這就是龍興元稱之為“長子為大”的第一次操作。
2010年9月,秦川集團增資擴股,在保持國有控股的前提下,成功地引進戰略投資者,融資4.79億元。實現了集團層面的股權多元化。
始于2012年整體上市的秦川集團,為實現“四化”(集團去行政化、管理扁平化、歸母效益最大化、協同效應最大化)原則再一次通過“長子為大”式操作,強化上市公司的優質業務。經過精心的產業培育和戰略策劃,2014年4月,提出了通過秦川發展發行股份吸收合并集團的方式,秦川集團實現整體上市,并擬配套募集資金6億元左右的重組方案,按照這樣的設計,國有資本的證券化率將達到100%,完成了第二次的“合并、吸收”,實現了從“小公司,大集團”到“大公司”的蛻變。
彼時,秦川發展擁有集團名稱或功能,以取代集團。兩度調整,讓秦川集團的發展思路更符合市場規律,更符合國家基礎性戰略行業的發展邏輯。讓所有子公司運營更加市場化,提高效益和效率,更加符合市場競爭的需要。這就是龍興元的“減法原則”。
至此,一個“大秦川”的概念已經呼之欲出,即將翩翩上市。
公開消息顯示:始于去年2月的秦川發展重大資產重組,主要是通過向其控股股東陜西秦川機床工具集團全體9名股東發行股份并換股吸收合并秦川集團,實現秦川集團的整體上市;同時,向不超過10名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以獲得公司快速發展的機會和空間。秦川發展相關負責人表示,伴隨著秦川集團的整體上市,大量多樣化的優質業務資產將注入到上市公司,有利于完善上市公司產業結構,拓展公司業務和產品的市場應用,產生協同效應,加快轉型升級。
強化主營
龍興元認為,從一個國有企業轉變成為公眾公司,是秦川集團的市場化抉擇。
他聲稱自己是一個有夢想的人,惟有夢想,才有追求。龍興元解讀“大秦川”一詞:秦川機床是有內容、有未來、有充分想像空間的集團。
秦川發展一直是個點,而不是線。這一次的吸收合并將原來的集團注銷了,再次把所有實際優質資產全部注入秦川發展,實現了由點向面的轉變。
一般而言,中國企業上市方式無外乎幾種,常規作法自然是讓一個具備條件的公司經過系列手續,最終實現目的。另一種常見方式是通過收購,借殼上市,實現資本市場登陸。而擁有集團形式的中國企業,往往將優質資產獨立上市,以致很多表現出色的上市公司始終停留在某集團的框架底下。一些集團的形成更是先有企業一二三四五,然后上面再架個行政色彩濃厚的集團當老子,即所謂集團的做大做“強”。在龍興元看來,這種模式存在極大的弊端,而導致這種現象的出現,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企業在唱“獨角戲”,遠離市場,行政化色彩過重。“企業講求行政層級,必然使市場主體的企業運行成本過高,層級加多,失去市場競爭的靈活性、以及準確判斷能力。”龍興元說。
比如,一些優質業務在集團旗下甚至最下層的上市公司,在進行業務拓展的時候,特別是涉及到資產重組、資本運作的重大時期,往往會受到來自層級的困擾,導致業務進度受影響,也會降低拓展機會,協調空間較小。
百年秦川
很顯然,經過近十幾年的努力,秦川集團作為中國機床業的一塊金字招牌正在得到市場越來越多的認可。在這里,秦川是個公司品牌,旗下如寶雞機床、漢江機床、漢江工具、關中工具、秦川格蘭德等,是在市場擁有眾多客戶美譽度的產品品牌。
龍興元說,秦川作為公司品牌將被打造成一個百年品牌。但是在集團的運作上,應該尊重歷史,尊重所有獨立法人,尊重這些子公司的產品品牌,充分發揮各自在細分市場的作用。秦川作為馳名商標,打造百年品牌,但漢機、漢工、寶雞等機床品牌已經形成了市場地位,也各有特色,因此必須保留并加強。如漢江工具、思源量儀等與秦川發展相互呼應,更加有利于秦川“齒輪加工工藝裝備鏈”的打造和鞏固。
具體到汽車市場,秦川集團橫向整合旗下資源,以數控車床、外圓磨床、齒輪刀具、滾齒機、磨齒機及磨削工藝、精密量儀、倒棱精整設備等產品和服務,成線裝備國內某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的變速器齒輪生產線,為用戶提供從“圖紙到產品”、從“裝備到整套工藝技術”的成套解決方案,充分展現其作為專業齒輪加工解決方案提供者的角色。而在產業鏈的縱向拓展方面,秦川集團以設計咨詢為先導,以先進工藝與裝備集成之核心能力優勢,深度參與用戶工藝的研發,使高端的零部件業務成功進入汽車、機器人、航空、航天、航海(工)、新能源等領域。
然而秦川集團卻并不滿足這樣的定位和解釋。他認為,如今的秦川集團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機床制造企業。隨著機床產業的高端化,秦川集團大步走向以機床工具為主業、具有大型關鍵零部件制造與完善的現代制造服務能力的制造服務商。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是龍興元的夢想。
此秦川非彼秦川
從西安交大畢業后進入當時的秦川機床,自2001年始任公司董事長至今,龍興元將一生的事業放在了秦川。他對秦川集團的定義,充滿了激情和夢想。回顧14年來執掌秦川集團的歷史,龍興元用“此秦川非彼秦川”來形容它的發展和未來。如今秦川集團的發展理念、路徑和未來可能達到的空間,已遠非當年可比。
在外人眼中,秦川集團不知不覺中具備了鮮明的特色,龍興元用“銷售收入在增長、利潤在恢復,利稅達數億元”,描述了2013年及今年前七月的企業狀況。14年來,秦川集團每3年即有一個變化,早已不是當年接手的秦川,實事求是地說,秦川集團有的業務板塊量雖有下降,但利潤開始回升,總體來看利稅增長還是比較有潛力的。
2014年秦川集團業績增長主要是抓住了零部件產業的突破,這是秦川集團最有特色的,不同于其它機床企業的業務。其中有下游齒輪傳動、滾動部件、螺桿泵,利用重大專項技術開發的特種/大型齒輪傳動副(如弧錐齒輪、面齒輪、人字齒輪),這些都已是產業化的產品,讓秦川抓住了艦船海工、石油燃氣領域的機會。還有軍工配套業務更是成為秦川特色。出口業務穩定增長,與美國GE公司的廣泛合作,從2000萬美元到不斷追加合作金額(明年可能超過8000萬美元),這是秦川集團應對危機的重要舉措,也是秦川的新產業。
新的裝備、新的產業、新的服務,對于秦川而言,這是全然不同于以往的業務。龍興元非常看重大型傳動關鍵零部件的突破。
事非親歷不覺難
業內第一家整體上市,而且將集團業務納入上市子公司,這種模式在中國證券市場極為少見。其中的困難和復雜,只有親力者自知。龍興元說,我們需要克服重重困難,堅持自己的理念不變,堅信自己的正確觀點,對企業負責任,洞悉市場大勢,謀求事業發展。
秦川集團的發展顯然有著不同于業內同類的路徑,對此“另類”但卻絕非出格的模式,龍興元有很多值得回味和研究探討的心得。
產業發展到一定層面,必須把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結合起來,打開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通道,相互之間協同,好比中醫學上一個人打通了任、督兩脈,其通暢對企業整體健康良性發展的意義非同一般。
金融資本有其邏輯和規則,實業發展也有其自身規律。龍興元談到,需要金融資本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應該注重金融行業的規則,研究策劃行之有效的融合方法,而不是坐等政策的扶持和對方的改變。借勢金融資本,對于實體經濟的發展非常重要,即以時間換空間,以空間換空間。這就是上市公司可以運作的事業,特色明顯、整體優質資產上市更會吸引資本市場的重視,一定會受到追捧。這是秦川集團追求整體上市的根本理由。
龍興元給記者講述了一個概念,都說小微企業投融資有種種難度,得不到金融產業的支持。那么作為來自傳統產業的經營者,有沒有想到過除了政策等理由和困難,金融業本身的生存法則和發展規律,是否能夠允許放貸支持你呢?傳統產業對金融業務的規則又有多少了解和尊重?站在資本一方,有多少企業能夠替他們思考一下融資合作的可能與可行性?既然投資有風險,為什么資本要投給一個看起來似乎沒有什么價值的產業?
龍興元的觀點,既然是合作,無論實業還是資本方,必得弄清對方的規則,而且在必須的時候作出必要的調整,這個調整肯定不是對方的,而只能是自己調整,所謂“山不過來,我便就是山”。既然我們沒有辦法改變別人,那么我們只好改變自己來適應發展。
國企改革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去行政化,無論是央企還是地方國企,龍興元認為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最重要的工作,對企業應取消行政級別,應由市場來選擇企業。國企改革的一大難點,即在于資產的優化。如果最優質資產在行政體制底層,這就不利于企業在市場競爭格局中主體地位的形成。
龍興元說,企業整合是有原則和規律的。集團運作的重要一點,就是內部各個企業定位要準,要稱職、到位,做自己該做的工作,該干啥干好啥。不能只有建制沒有機制的作用,最終變成行政機構。
對于規范公司制度,注重組織效率,以及企業主要經營者的職能等,龍興元亦有心得。他說,一個企業的經營者即董事長如果今天還是在賣產品、主要精力放在推廣產品和銷售上,目光只盯在產品制造及營銷上,則是不正常的。證明了他的工作不到位。世界經濟形勢和中國企業發展表明,無論來自于什么樣的產業,今天的企業經營關注的重點應該發生變化了,很多企業的困難,早已不是個人所能解決的問題,發展經濟和發展企業需要團隊的智慧。一個企業的高管團隊主要應該考慮發展戰略。
此秦川亦彼秦川
龍興元曾經對中國機床行業有一句堪稱經典的概述,即低端混戰,高端失守。
面對此話題,龍興元說,這些年來行業的這種格局沒有太大改變,至少根本的改變還沒有出現。但在一些有秦川進入的細分市場,變化還是很大的,比如磨齒機的系列化、檔次、水平等有很大進步,功能、可靠性等都發生了變化。
從本次機床展的參展產品中,人們可以看到秦川集團近年來在產品智能化程度提高、系統集成與成套工藝能力提升、產品品質及可靠性上臺階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
回首秦川集團近年來一系列重組購并的歷史,可以看出,其始終圍繞主業發展的路線,2002年購并陜西機床組建秦川格蘭德、2004年美國聯合工業公司進入,2005年頂住了非常大的壓力,將秦川留在省里,為后來更好地發展打下基礎。2006年重新整合,劃清主副業,同年底成立大秦川機床工具集團,此時,已是一個全然不同的集團。2009年引進新經濟類資本特別是新興產業的資本,增資擴股,實行混和所有制經營。
面對即將實現的整體上市,秦川集團確定了下一步的發展思路,即基于核心技術與關鍵裝備優勢,通過產業整合、產業提升和產業轉型,形成“機床產品、關鍵功能部件、現代制造服務業”三個1/3(占銷售收入的比率)的業務板塊格局。
第一個1/3:機床工具高端化、智能制造島(生產線)、汽車自動變速器工藝裝備鏈。
公司以打造“復雜型面加工工藝裝備鏈”(包括圓柱齒、圓錐齒輪、螺紋-螺桿、葉片-葉輪、非球鏡面)、“高效數控機床產業鏈”、“三航兩機關鍵部件加工裝備鏈”為重點發展方向,構成秦川集團第一個1/3的業務板塊。
第二個1/3:以關鍵零部件為支撐的高端制造。
主軸、數控轉臺、自動夾具等關鍵功能部件是秦川發展主機所必須的配套產品。公司基于關鍵功能部件對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和巨大市場需求,整體上市后將繼續發展關鍵功能部件產業群,包括弧錐齒輪副、滾珠絲杠、直線導軌、特種齒輪箱、機器人減速器、數控轉臺、螺桿轉子、數控系統和精密鑄件等。這些將構成秦川集團第二個1/3的業務板塊。
第三個1/3:數字化車間和系統集成,機床再制造及工廠服務,供應鏈整合與金融租賃。
現代制造服務是制造企業及獨立專業服務機構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為提高核心競爭力,向產品用戶提供以系統集成、知識密集為特征的成套服務。公司將依靠主機產品高端化、智能化、產業鏈化的優勢,加快現代制造服務業業務的發展,適應市場對現代化制造服務業的新需求。這將構成秦川集團的第三個1/3業務板塊。
作為一家國有上市公司,秦川集團不同于其它的是,上市公司的業務不僅僅是集團的主營業務,是集團在完成多項重組購并業務中的主體,更重要的是,隨著整體上市工作的開展,秦川集團的名稱始終沒有改變,不僅如此,近年來進入秦川集團內部以及合并擴展的業務,也將繼續保持。
秦川集團雖然會淡化傳統機床業務惟一支撐作用,但絕非脫離機床主業,而是要用更多現代化新技術的手段,讓傳統產品為用戶提高附加值、進而增大利潤的做法,使之成為現代制造業的龍頭。
6月5日的重組方案獲批公告,讓人們看到了秦川集團清晰的整體上市思路。近日發布的資產交割完成公告,標志著作為陜西國企改革的領頭羊,秦川集團整體上市終于正式收官,而此次重組的順利完成也標志著中西部新一輪國企改革打響了發令槍。但是擁有夢想的龍興元承認自己仍在做夢,他要將更多更好的業務放進秦川集團這個實現夢想的地方。
相關鏈接1
秦川發展接力工業機器人產業
8月29日,秦川發展與秦川集團簽署了《交割確認書》,就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交割結果進行了確認。本次增發股份366112267股將于該批股份上市日(2014年9月15日)的前一交易日(2014年9月12日)日終登記到賬,并正式列入上市公司的股東名冊,秦川集團所持有秦川發展股份共計92935348股于同日(2014年9月12日)注銷。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重組完成意味著秦川集團的優質資產注入到秦川發展。業內人士表示,“秦川發展近年來一直在布局工業機器人產業,而集團豐富的設備、刀具和檢測設備制造能力是對其發展機器人關節減速器最好的助力。”
秦川方面在記者采訪時說,“今后希望為客戶提供關鍵工藝和關鍵裝備、全面技術解決方案和系統集成、流程布局和數字化工廠建設、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工廠服務。”本次重組也被外界定義為將秦川打造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的系統集成服務商、關鍵功能部件供應商的第一步。
前述業內人士指出,秦川發展近期大舉進軍工業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機器人關節減速器,而該項目的實現將依托于秦川集團注入的技術儲備和生產設備基礎。
“重組完成后,關節減速器成套設備大部分可以在集團內部完成設計、制造。更有利于形成年9萬套工業機器人關節減速器的生產能力,形成批量的產業化生產,徹底改變我國工業機器人關鍵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盡快替代進口,擴大國內市場占有率,并逐步擴大出口。”秦川相關負責人期許道。
相關鏈接2
“秦川模式”或進一步推廣
作為陜西省國企改革的先行者,2013年秦川集團率先啟動整體上市程序,改革步伐走在了全省的前列。陜西省國資委旗下的其他企業能否應聲而動,“秦川模式”能否進一步推廣,值得市場關注。
公告顯示,本次重組和配套融資完成后,陜西省國資委仍為秦川發展第一大股東。
本次重組在保留原有業務的基礎上,將秦川集團整體注入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成為以機床業務為核心、以相關機械制造業務為輔,整合研發、制造、銷售及相關服務功能,成為以高端數控機床為代表、以關鍵功能零部件為特色的綜合性高端裝備供應商,主要產品囊括了高端數控機床、關鍵功能零部件、復雜工具、精密檢測設備等。
“目前,在宏觀經濟放緩、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機床行業也面臨著轉型升級的迫切任務。”機床行業分析師介紹道。
此外,該分析師還預測,在高端市場需求穩定上升的同時,低端市場的需求將繼續萎縮,以往以低技術、低利潤率、依靠高銷量維持盈利水平的業務模式已不可持續,高精度、自動化、智能化、集成化產品才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秦川集團寶雞機床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