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統計局日前發布了2008~2013年民營經濟發展情況數據,廣東省民營經濟貢獻率已超五成,占稅收比重去年也首超五成。與江蘇相比,粵蘇兩省民營經濟總量旗鼓相當,但江蘇民營經濟結構優于廣東。
高稅負拖累實體經濟。來自廣東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3年,廣東民營經濟完成增加值32058.76億元,同比增長8.8%,增速比上年下降0.3個百分點,但比全省GDP增速高0.3個百分點,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2.6%,拉動全省經濟增長4.5個百分點。
由于獲利空間小、稅費重,許多投資者對實體經濟缺乏興趣和信心,轉而投向虛擬經濟。而虛擬經濟“高歌猛進”的結果就是經濟失衡,甚至催生經濟泡沫。實際上,此輪銀行“錢荒”即是虛擬經濟過度膨脹所造成的。虛擬經濟本來是作為服務實體經濟而誕生的,這點與服務業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本應根據實體經濟的情況而做出自身經營方式的轉變,但現在的情況是本末倒置,虛擬經濟很大程度上制約、甚至決定了實體經濟的發展。這很危險,失控的虛擬經濟在歐美金融危機、日本泡沫破裂和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對實體經濟的傷害之深,應足以讓我們警醒并主動規避重蹈覆轍。
實體經濟的作用是任何經濟形式都無法代替的。一國經濟要有活力,要有競爭力,不僅需要“頂天立地”的大企業,更需要“鋪天蓋地”的民營經濟。數據顯示,我國民營經濟已經超過4000萬家,其中包括3700多萬家工商個體戶,吸納了2億多人口就業。量大面廣的民營經濟,一頭連著經濟繁榮,一頭連著社會穩定。它們分布在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創造了60%的國內生產總值、50%的稅收和80%的就業崗位。
同時,企業所得稅改革、增值稅轉型、提高出口退稅率、提高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降低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等措施,并未讓私營等非公民營經濟得益多少。財政部經濟建設司的報告顯示,當前我國企業綜合稅負擔達40%左右,超過OECD(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平均水平。除了要繳納如此多的稅收之外,民營經濟還需要向行政部門繳納各種費用。
改革要在增強發展后勁和內生動力上下功夫,要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上多想辦法。實體經濟是強國固本之基,這一判斷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再次得到印證。德國經濟的強勢表現,美國、英國等實施“再工業化”戰略都是典型例證。
調查顯示,包含小微企在內的非公民營企業,就業人數多,是社會的毛細血管,滲透到方方面面。其中,在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中小型民營科技企業占到80%以上。這意味著,只有越來越多的民營經濟成長起來,我國的實體經濟才會更加穩固,而減輕民營經濟稅負是發展實體經濟最可作為,也是最見效的一條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大規模地減稅、減費,使民營經濟輕裝上陣,讓民營經濟有利可圖。正如全國人大常委、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辜勝阻所言,“有人做過分析,說我們的民營經濟業結構性減稅現在是300億~500億元,這是不夠的。我們如何從百億級的減稅上升到千億級的減稅,我覺得還應該把扶持三農的政策移植到民營經濟上來,讓民營經濟輕裝上陣。”
當然,最根本的改革措施是改變民營經濟征稅模式,變多項稅為單一稅。發展實體經濟,政府的支持很重要,這個重要性最主要的表現在給企業減稅、免稅。在香港,70%以上的中小企業是不交稅的,而在國內,不論企業是否賺錢都必須繳稅。繳稅之后,不少投資人都虧損了,即“稅后虧損”。這種情況在發達國家是非常少見的。所以,發展實體經濟,政府要舍得給企業減稅、免稅。尤其應在適當的時候,變“多項稅”為“單一稅”,即營業稅、增值稅等稅收全部免除,只交企業所得稅——企業盈利了繳稅,不盈利不交稅。
高稅負拖累實體經濟。來自廣東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3年,廣東民營經濟完成增加值32058.76億元,同比增長8.8%,增速比上年下降0.3個百分點,但比全省GDP增速高0.3個百分點,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2.6%,拉動全省經濟增長4.5個百分點。
由于獲利空間小、稅費重,許多投資者對實體經濟缺乏興趣和信心,轉而投向虛擬經濟。而虛擬經濟“高歌猛進”的結果就是經濟失衡,甚至催生經濟泡沫。實際上,此輪銀行“錢荒”即是虛擬經濟過度膨脹所造成的。虛擬經濟本來是作為服務實體經濟而誕生的,這點與服務業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本應根據實體經濟的情況而做出自身經營方式的轉變,但現在的情況是本末倒置,虛擬經濟很大程度上制約、甚至決定了實體經濟的發展。這很危險,失控的虛擬經濟在歐美金融危機、日本泡沫破裂和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對實體經濟的傷害之深,應足以讓我們警醒并主動規避重蹈覆轍。
實體經濟的作用是任何經濟形式都無法代替的。一國經濟要有活力,要有競爭力,不僅需要“頂天立地”的大企業,更需要“鋪天蓋地”的民營經濟。數據顯示,我國民營經濟已經超過4000萬家,其中包括3700多萬家工商個體戶,吸納了2億多人口就業。量大面廣的民營經濟,一頭連著經濟繁榮,一頭連著社會穩定。它們分布在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創造了60%的國內生產總值、50%的稅收和80%的就業崗位。
同時,企業所得稅改革、增值稅轉型、提高出口退稅率、提高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降低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等措施,并未讓私營等非公民營經濟得益多少。財政部經濟建設司的報告顯示,當前我國企業綜合稅負擔達40%左右,超過OECD(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平均水平。除了要繳納如此多的稅收之外,民營經濟還需要向行政部門繳納各種費用。
改革要在增強發展后勁和內生動力上下功夫,要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上多想辦法。實體經濟是強國固本之基,這一判斷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再次得到印證。德國經濟的強勢表現,美國、英國等實施“再工業化”戰略都是典型例證。
調查顯示,包含小微企在內的非公民營企業,就業人數多,是社會的毛細血管,滲透到方方面面。其中,在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中小型民營科技企業占到80%以上。這意味著,只有越來越多的民營經濟成長起來,我國的實體經濟才會更加穩固,而減輕民營經濟稅負是發展實體經濟最可作為,也是最見效的一條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大規模地減稅、減費,使民營經濟輕裝上陣,讓民營經濟有利可圖。正如全國人大常委、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辜勝阻所言,“有人做過分析,說我們的民營經濟業結構性減稅現在是300億~500億元,這是不夠的。我們如何從百億級的減稅上升到千億級的減稅,我覺得還應該把扶持三農的政策移植到民營經濟上來,讓民營經濟輕裝上陣。”
當然,最根本的改革措施是改變民營經濟征稅模式,變多項稅為單一稅。發展實體經濟,政府的支持很重要,這個重要性最主要的表現在給企業減稅、免稅。在香港,70%以上的中小企業是不交稅的,而在國內,不論企業是否賺錢都必須繳稅。繳稅之后,不少投資人都虧損了,即“稅后虧損”。這種情況在發達國家是非常少見的。所以,發展實體經濟,政府要舍得給企業減稅、免稅。尤其應在適當的時候,變“多項稅”為“單一稅”,即營業稅、增值稅等稅收全部免除,只交企業所得稅——企業盈利了繳稅,不盈利不交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