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什么是工業4.0?網上的解釋一大堆,看得云里霧里,什么德國人提出的,和美國通用電氣倡導的“工業互聯網”一樣,什么互聯網和物聯網結合,什么智能工廠,高度自動化,什么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
工業4.0是利用軟件和互聯網技術,制造工廠實現按需生產和按需銷售,實行從消費需求---工廠制造---銷售服務經營的一體化。
工業4.0是互聯網發展到3.0階段的產物,第一代互聯網網站編輯發信息,網民看信息,第二代互聯網由網民主導發布信息,第三代互聯網是線上線下的合作。
互聯網發展到O2O線上線下的合作,就必然會深入到制造業與互聯網的高度融合,誕生出C2M---Customer-to-Manufactory(顧客對工廠,簡稱客廠)模式。
客廠模式是B2C商城網站與SNS社交網站的融合,由品牌商和用戶通過互聯網和軟件技術直接溝通的一體化經營模式。
廠商的商城網站銷售的商品是廠商直接生產的,商城的評論和社交功能收集消費者的反饋和需求,改進廠商的生產和服務。
工業4.0具有銷售流程短、零庫存、小批量、個性化、高品質、低價格的特點。
工業4.0是按需求生產和按需銷售,難道現在的工廠不是按需生產按需銷售嗎?
現在的工廠大多按貿易銷售商的要求和計劃進行生產,沒有深入到銷售環節,部分大廠商實行了生產和銷售一體化,但沒有實現了解、統計、整合、展現消費者需求,按需求進行生產和銷售的短流程和零庫存的要求。
也就是說目前的消費者需求、設計生產、銷售服務的流程是冗長的、分離的,生產的只管生產,不知消費者需求,制造工廠關心的是訂單的批量和規模。搞貿易和銷售的不搞生產,不能滿足消費者的小批量和個性化要求。
按貿易銷售商預估的計劃進行生產和銷售模式,不可避免的產生的庫存和壓貨,而庫存和壓貨是吞噬廠商利潤的黑洞,也是商品價格難以下降的攔路虎。
按預估進行生產銷售的模式,只關心消費者通用的需求,不關心小眾的個性化的需求,因為制造業的是靠批量個規模取勝,批量越大,開模的成本就越低。
小米模式是什么?
網上有嫉妒小米者:小米贏了現在,輸掉了中國工業4.0的未來!格力與小米打賭是以格力為代表的傳統制造業普遍沒有讀懂小米。
格力是傳統制造業杰出代表,它的崛起是靠專利技術和質量,但格力銷售流程是傳統的冗長的。小米異軍突起,它的銷售流程是簡短的,小米模式對工業4.0有著極強示范和借鑒意義。
小米公司是一家善于學習,整合能力極強的品牌銷售商,小米模式對工業4.0示范和借鑒點表現在以下方面:
強大的軟件硬件互聯網的整合能力
小米創始人雷軍是資深的軟件與互聯網創業者,軟件與互聯網具有明顯的跨行業特性,一套軟件一個網站,可以改吧改吧輕松用于另一個行業,跨行業會強化人的整合思維,當雷軍深入到手機制造領域,資源豐富又不缺錢的他決心把互聯網思維帶入制造業。
雷軍做手機實際上整合了MIUI、米聊、金山、獵豹軟件,手機、平板電腦、電視、電視盒子、路由器等硬件,小米網站商城社區、多玩游戲、在線視頻、拉卡啦支付等互聯網應用,形成了軟硬件與互聯高度結合的一體化模式。
雷軍的導師喬布斯就是一個軟硬件與互聯網結合的典范,諾基亞忽視軟件的結果被蘋果壓垮賤賣給微軟,而小米的對手中華酷聯魅族步步高TCL們都是站在硬件生產的角度,忽視軟件和互聯網,現在被迫轉型擁抱軟件和互聯網。
精品戰略實現高品質和低價格
小米公司有個七字口訣:“專注、極致、口碑、快,”專注與極致是師承蘋果的精品戰略。蘋果為什么就憑一款手機做成功?諾基亞的老板一下能說出這些年諾基亞到底出過多少款手機嗎?
訪問蘋果官網,蘋果只有iphone6plusiphone6iphone5siphone5c四款手機,而蘋果市值超過700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貴的公司。蘋果公司的iPhone獲得全球智能手機市場73%的利潤,其它所有智能手機廠商的利潤總和才iPhone的三分之一。
訪問小米官網,小米手機只有5款小米4、小米Note,紅米2、紅米Note、合約機,師承蘋果非常明顯。
而打開聯想官網,聯想有vibe、k、s、p、a、ms、td七個手機產品品牌,114款手機,華為官網有15個品牌手機品牌:榮耀honor、暢玩、麥芒、遠見vision、火花、sonic、asend、mate、P、G、Y、C、W、U、T,共有95款手機。
一款手機零部件眾多,這么多款式的手機的零部件都要開模,東西多了,消耗的精力和資本也就多了,產品的用料、品質會高到哪里去?還有多少精力優化手機里面的軟件和應用?產品的體驗不好,銷量、口碑和利潤會好到哪里去?
公司再大精力也是有限的,有限的精力做不好N多的產品,不是精品就自然征服不了最廣泛的消費者,精品戰略是大道至簡,少就是多的哲學。
為發燒而生的消費需求和粉絲經濟
做精品的公司會不知不覺形成消費者粉絲,蘋果公司有大量的粉絲,蘋果每有新品會造成排隊在專賣點購買。小米崛起形成了龐大的粉絲群體,打開QQ搜索小米QQ群、米聊群、MIUI群,QQ空間的小米粉絲,微信的小米群,新浪微博的小米大V,小米論壇、MIUI論壇……
小米每發布新產品都會召開聲勢浩大的產品發布會,粉絲、媒體、經銷商、員工、合作伙伴齊聚一堂,眾多網絡媒體不知不覺總是有小米的新聞或軟文,如此種種和小米粉絲經濟形成了良性循環。

小米模式思維導圖
饑餓營銷干掉庫存,用電商網銷革除冗長的銷售流程。
小米師承蘋果,又有別于蘋果,蘋果iphone高品質高價格,小米手機搞高品質中低價格,為什么小米能搞中低價格?作為手機新手,小米無法直接和蘋果公司高端策略的競爭,中國人力成本低,小米可以走高品質中低價格路線。
中華酷聯也是同樣路線,小米有什么特別?小米在營銷方式做了創新,就是網上預定,網上銷售,不在走中華酷聯魅步歐等手機廠商的“廠家---大經銷商---小經銷商---零售店”,層層壓貨、層層加價的銷售模式。
壓貨和庫存是利潤的天敵,中國零售商品的零售價往往是成本的5倍,眼鏡、珠寶、奢侈品零售價往往是成本的百倍,如此巨大的價格差異就是層層庫存、壓貨加價和終端零售成本高昂造成的。
小米手機1999就是零售價,也是批發價,由于高品質低價格,小米形成了強大的口碑和銷售饑餓,消費者在網上訂購需要F碼,在獲得F碼麻煩的情況下,只能在1999基礎上加價購買,網上淘寶、京東,網下零售店都是加價銷售。這就很好的保證了小米公司的利潤。
當然饑餓營銷形成的加價銷售讓消費者不滿,需求量太大,銷售服務人員不夠這也是沒辦法的。最好的模式是網上訂購多開店鋪,全部的統一零售價1999,線下的零售價格不需統一。
制造業如何做才能邁向工業4.0?
推出自有品牌掌握定價權,貿易和品牌商之所以能控制生產商,是因為握住了代工廠商的死結,代工企業不熟悉市場,也沒有品牌,不知如何做品牌,害怕面對激烈競爭市場,其實了解品牌貿易商的運作,這些害怕會消除。
做品牌不是砸錢打廣告,品牌是有生命的樹,慢慢會長大,代工廠商與其仰望蘋果、小米的鼻息,為何不學習蘋果和小米,推出自有品牌?它們也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品牌創建和營銷的經驗是可以學來的。
改變只顧生產不知銷售的玩法,工廠要深入銷售環節,充分和終端消費者接觸,了解消費者需求和市場動向,改變閉門造車、一味生產,為貿易和品牌商做嫁衣的玩法。
甩掉銷售中介,直接面對最終客戶是互聯網思維的內核之一,制造廠商可以通過建立商城,把產品直接賣給最終消費者,在培養商城的成交量的同時漸漸的干掉貿易銷售中介,不再由貿易銷售商握住自己的銷售命脈,隔斷廠商與消費者的連接,把失落的貿易中介收編為自己的服務商。
當然有實力有遠見的貿易銷售中介會反擊,通過自建商城完成終端銷售,通過軟件改進服務用戶的購物體驗,通過收購或入股核心制造商實現工業4.0,實際上近年來崛起了大量的細分行業商城和品牌商城大多是貿易服務商做的。
培養互聯網思維和能力,充分利用互聯網營銷,很多工廠不重視網站,不熟悉互聯網營銷才有小米的奇跡,小米的經驗正在被華為、魅族、酷派、錘子等等學習,華為、魅族、酷派都推出了自己的商城,用戶自己下單購買手機,喜歡的手機等產品沒貨,可以預定,網上支付,快遞送貨,用戶收貨使用后對商品評論,形成互動和口碑。
獨立品牌一窩蜂扎堆淘寶天貓京東蘇寧,還能凸顯品牌的獨立嗎?同類產品扎堆,用戶關心的是價格,品牌的個性與差異化如何凸顯?工廠做獨立商城所用花費還沒有入駐天貓京東多。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小米的競爭力也不止一點,轉型工業4.0不能一步到位,利用互聯網和軟件技術直面消費者,重點是形成互聯網思維,加強自身的互聯網能力,培養自身的互聯網人才。
革新企業文化,簡化層級和流程,制造企業改變玩法的關鍵是不是資本和技術,是思維和企業文化。制造業需要的是紀律和聽話的員工,配套的是專制文化,專制思維喜歡奴役高壓和隔離,這與互聯網思維格格不入,這是富士康們為什么向電商轉型屢屢失敗的核心原因。
貿易銷售需要的是靈活和挑戰,軟件和互聯網需要的是智慧、創意、分享與協作,其配套的文化是平等、分享與民主,這與制造業的軍事化管理的專制文化格格不入。
制造思維重視有形的產品,忽視品牌、設計、軟件、互聯網這些無形的力量,因此制造業向工業4.0轉型最大的困難在于文化,文化的轉型是刻骨銘心的痛,否則難以將硬件、軟件和互聯網進行結合,領悟不了蘋果和小米成功的真諦,在新一輪革新與轉型中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