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4.0是現在一個很熱的話題,我和導師去年正好寫了兩篇關于這個問題的文章,但由于尚未完全發表,所以就先不貼出來了。在這里我結合著我們的文章,談一下我個人對工業4.0的看法。
這個概念是德國在2011年提出的,即第四次工業革命,具體是什么,網上已經說了很多,這里就不再贅述。
這里說一下工業4.0提出的背景:根據德國政府的報告《未來圖景“工業4.0”》(Zukunftsbild “Industrie4.0”),工業4.0提出的外部原因有兩個,一是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帶來的刺激,二是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的崛起使得德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受到挑戰。因此工業4.0的提出并不完全是德國制造業領先的體現,也是被競爭對手逼出來的應對計劃。內部原因是,德國本來就是制造業強國,需要保持并提高自己的優勢。這種優勢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技術水平處在較高的水平,二是高效率的創新體系。
工業4.0并非孤立提出,它是德國“國家高科技戰略”的一部分,2006年和2010年德國政府提出《高科技戰略2006-2009》和《高科技戰略2020》兩個全國性的高科技政策,旨在提高高科技領域的競爭力,工業4.0是《高科技戰略2020》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措施提出的前提就是,德國的制造業已經進入工業3.0時代并處于領先地位,自動化和信息化在生產制造過程中已廣泛應用。工業4.0是制造業與信息技術結合發展的必然趨勢,說它是“革命性”我認為有點言過其實,它的意義是比不上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蒸汽機帶來的顛覆性影響的。
工業4.0從去年開始成規模的在中國媒體上出現,到今年年初變成了十分熱門的話題,我想應該和中國也提出了類似的概念如“中國制造2025”以及“互聯網+”有關,另外中德兩國同為制造業大國,德國的經驗對中國也有借鑒意義。但是我認為我們還是要更加審慎的看待“工業4.0”計劃,具體說來有以下幾點:
1)工業4.0在德國也還處在一個初始階段,工業4.0的實現還存在諸多障礙,還只能被稱作一個“未來愿景”。
一些大型跨國企業可能已經部分實現了智能化生產,但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還有些距離。這不僅僅是國家支持就能解決的,工業4.0是個系統性工程,創新體系中的各個主體以及各種配套都要跟上,還要有運用智能化數字化生產的意識。去年德國某研究所的一位科研人員告訴我,之前他們對德國企業做的調查顯示,很多中小企業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工業4.0。
2)不要過于夸大工業4.0的意義,也不要低估中國的制造業水平。
中國之前已經對智能化、信息化的工業生產方式有所準備,我們以前提出的“兩化融合”就有“工業4.0”的影子。中國的制造業近年來發展迅速,早已跨過了只會生產襯衣襪子的時代。雖然在中高端制造業上與德國日本橫向比較還有差距,但縱向來看,中國制造業的水平比前些年已經有了質的飛躍。我們的中端機電產品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這兩年在中國對德國的出口產品中,機電產品占比已經超過40%。在通訊技術的發展上中國至少已經不遜色于德國;在移動互聯網領域,我認為中國已經超過德國。
之前網上有篇文章,說德意志銀行某經濟學家認為,工業4.0會完爆淘寶。我不知道這篇文章的內容是否屬實,但我對這個觀點無法贊同。一是因為這兩樣完全是不同領域不同時代的東西,如何進行比較。你說亞馬遜完爆淘寶或者淘寶完爆亞馬遜可以,但說汽車完爆電腦似乎不太妥吧。另外淘寶的模式已經成熟,而工業4.0還只是個概念,要想實現少則五年多則十幾年。五年以后淘寶發展成什么樣誰也說不清,拿未來的概念和現在的東西比較恐怕也不合適。二是這位經濟學家恐怕低估了互聯網的價值。按照熊彼特的分類,創新共有五種,淘寶雖然不生產實際產品,但作為電子商務平臺也是組織形式的創新,還有支付寶這樣在中國管制嚴格的市場下的支付形式的創新,這樣的創新怎么就不值得贊賞呢?
3)對于進入新的制造業生產階段也不可有過高的期望。
雖然上面說了中國制造業近年來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我們也要認清現實,即中國現在是否有進入工業4.0的條件。媒體很喜歡熱炒某一個新的概念,弄得好像我們即將走進一個新時代。工業4.0很美好,但我們還是要遵循經濟發展的規律,跨越式發展、一擁而上式的發展還是要謹慎,我們已經吃了不少虧了。這里我想引用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在剛剛結束的德國漢諾威消費電子、信息及通信博覽會(Cebit)上的一番話:“……德國已完成工業3.0,而中國工業化發展歷史不長,大部分還沒有自動化和數字化,尚處在工業2.0階段,部分達到3.0水平……”
工業4.0是德國制造業經過多年的積累提出的計劃,是根據德國自身的發展水平、發展階段和軟硬件條件量身打造的。它對我們有借鑒意義,但還是要謹慎面對,認清自身所處的發展階段對癥下藥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