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德國工業4.0是國內各行業競相學習、研究的對象。在學習中,也出現了多種角度的分析與評論。有分析說,德國工業4.0是根據德國工業基礎提煉出來的思路,有德國特色,中國在學習的時候不能跟丟了。也有分析說,德國工業4.0體現了德國人嚴謹、耐心做產品的優勢,他們可以在阿爾卑斯山谷里,拋棄物欲,幾代人靜心研發一個產品上百年。中國人應該拋棄浮躁心理和投機心理,踏踏實實做好產品。
這些分析都很有道理。不過,拋卻這些戰術層面的思考,我們還應該找到德國工業4.0的更大優勢,那就是協同創新、互相不拆臺的合作文化。德國的機械工業發達,各個零部件之間配合緊密,造就了強大的性能。德國每一個中小企業如同機器上的零配件,也能夠互相配合,互不拆臺。這種文化氛圍給了每一個企業踏踏實實做好一個產品的信心與安全感,讓他們得以安心研發一個領域的產品。
這一點,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電動車協會主席陳清泉看得非常清楚。他說,“我最近每年有兩個月時間在德國做研究。我觀察和體會到,德國在科技和產業創新中協同創新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德國企業從大企業到中小企業,在創新和產品質量提升上競爭激烈,但絕不用價格戰擠壓彼此。德國企業之間聯系緊密,互通有無,他們將這種緊密溝通稱之為精英集群,共享創新和科技的紅利。尤其在德國最具競爭力的化工、汽車、電子設備和工程領域。他們不會相互拆臺,而是通力合作。”
協同創新的思維難能可貴。但目前,我國各大行業都缺乏這種氛圍。在汽車出口領域,互打價格戰的現象尤其明顯,以至于很多中國車企負責人多次呼吁,國家應建立中國汽車出口規范,嚴把質量關,在出口時互相協調,不打價格戰,共同維護中國汽車品牌的名譽。
在研發領域,中國汽車目前也缺乏協同創新的氛圍,導致了資源分散,核心競爭力大而不強。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董揚曾向記者表示,希望中國汽車企業能出現寶馬豐田那樣的合作。
因此,在競爭更加激烈的車市新常態中,加強協同創新文化的宣傳,做到互不拆臺,形成互相合作的文化氛圍,應該是發展工業4.0的先決條件。要不,大家都處處設防,精力分散,誰能集中精力研發尖端產品呢?
陳清泉提出,在動力鋰離子電池領域更需要協同創新。他認為,目前中國在下一代電池研發上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此輪競賽的關鍵是掌握先進材料、電池體系、電池及系統設計制造的核心知識產權。如果沒有合理的布局、扎實系統的基礎研究,難以想象我國能僅靠廉價的勞動力與原料在今后的電池產業占得優勢地位。
“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以及下一代電池技術研究難度較大,迫切需要國家組織優勢力量,集中攻關,促進關鍵的原始創新,解決瓶頸技術,獲得知識產權,以便處于優勢競爭地位。”
業內人士都記得,國家前幾次組織優勢力量搭建聯盟、攻克汽車技術難題時,最后的結果都不盡如人意。如果協同創新的文化氛圍濃了,結果自然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