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4.0、再工業化、未來工業計劃、中國制造2025……近年來,各個國家紛紛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概念和設想,但其中的精髓只有一個,那就是要加快傳統工業的轉型升級。而“云制造”,不只專注于制造本身的轉型升級,更是要打造一種模式和平臺,整合現有的工業制造體系,包括原料、設計、加工和物流等等。
A、推廣云技術 倒逼加速社會分工
傳統條件下,由于信息不能共享,加上自然條件的阻隔,各個領域,包括制造業本身的各個環節孤立,導致社會資源出現極大的浪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化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張霖教授舉了一個他剛剛遇到的真實案例:天津一家大型汽車模具企業,具備強大的研發設計能力,其中僅設計員就有上千人,辦公場所占了整整兩層樓。但很多時候,員工的工作負荷并沒滿,但又不能裁掉,因為旺季一來,又忙不過來。“怎么才能讓閑人忙起來?”
何以解憂?有云制造。在張霖看來,解決傳統制造業上述困境的唯一辦法,就是運用現代云技術,建立一個信息共享平臺,把全國乃至全球的制造業企業,以及上下游鏈條全部整合起來。這樣,如果A企業的工人或研發人員閑下來了,就可以為B企業生產或設計,閑置的資源被有效利用起來。
張霖認為,這種思路類似于現在的優步平臺,其最大的功能就是整合了社會資源,同時可以倒逼加速社會分工,提升專業化水平,促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B、造巨大“云朵”國企能接受嗎?
“中國的制造業像一個紡錘,中間大兩頭小;現在我們努力讓它變成中間小兩頭大的啞鈴;未來,則可能是一個網格,每個企業只是網上的一個節點,專業化更強,做小而精。”張霖說,相對于傳統制造業,云制造先是實現整合,然后再倒逼分工。
以長虹為例,目前,長虹集團既有研發,又有生產和營銷,未來,只需要專注其中最擅長的一個環節就可以了,比如制造;其余環節,可以通過云平臺,尋找全球全國最先進的伙伴進行合作,比如可以使用海爾的研發團隊,海爾也可以使用長虹的制造工人。
第一步是建立一個平臺。要把全國數以百萬計的制造業企業,以及相關的環節整合起來,僅僅從資金來看,估計就需要數以百億計。
更難的是接入云端。張霖認為,云制造會對現有的企業構架形成顛覆性的沖擊,人員的分流,機制的重構,觀念的轉變,這都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漫長的時間。私人企業或許比較容易接受,但是國有企業,尤其是大型國企是很難接受的。這也是云制造產業最大的障礙所在。
目前,廣東佛山正在推進一項名為“百企登云”的計劃,在政府推動下,100家龍頭企業率先“登云”,進而帶動一萬家配套企業“登云”。張霖認為,綿陽科技城也應該做出相應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