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量成為世界機床行業無可爭議的“第一”之后,沈陽機床,卻突然改變了過往多年的玩法。
2014年2月,沈陽機床將其研發歷時5年,耗資超過11億元的開創性產品——“i5系列智能機床”率先在全球首發。堪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升級的獨家樣本,沒有之二。
并且,這——還遠不是一次單純的產品創新。
“i5”的背后,蘊含著沈陽機床董事長關錫友心中更為宏大、前瞻的發展架構。2015年3月,沈陽機床又推出基于i5的“i平臺、云制造”智能網絡,也就是將設計、制造、服務、供應鏈、用戶集成到云端,形成“智能制造 工業互聯網 在線服務 金融 大數據 再制造 伙伴”的全新商業模式。
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即便是熱衷于工業4.0的德國人,看后也瞠目結舌;追捧工業4.0的國內同行,更是“搞不懂”,甚至“接受不了”,以至于有人質疑:機床咋能這樣搞?但毫無疑問,這是工業4.0的中國絕佳落地樣本。放眼全球,也正如關錫友所預見的:“未來會改變全世界的生產方式。”
傳統企業轉型,現在最惆悵的不是往哪個方向走,而是不敢去嘗試!在關錫友眼中,“制造型企業存在的意義就應該是去創造”。踐行工業4.0,目前沒有可參照的標桿或者學習的對象,自我創造就成為殺出一條血路的唯一選擇。
關錫友的連環“勝負手”,正基于此。從核心技術研發到生產方式轉變,再到商業模式創新,沈陽機床正在開啟一輪全新的制造業升級路徑:從生產制造商向工業服務商轉變。至于讓行業“看不懂”的轉型模式,事實上早在5年前,沈陽機床就開始了顛覆性和震憾性的探索。
任何人都可以想象卻無法感知,這樣一次轉型,難度有多大!但是,這難道不正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嗎?
工業4.0的轉型翹楚,為什么是沈陽機床?為什么沈陽機床能夠率先破局?我們來看看“指尖上的工廠”到底是如何做的。更重要的是,傳統企業可以從中學到什么。
在國內輿論為制造業導入“工業4.0”概念之前,沈陽機床就已看清了未來,提前在硬件工廠上進行“云制造”的布局,不管你信不信,這正在成為一個驚人的事實。
“制造業的另外一個含義是創造,可以創造出人類沒有的、甚至以前(自然界)從來沒有過的東西。”
關錫友言辭中的制造業,顯然提升到了一個更高水平和境界。事實上,作為一家再傳統不過的機床企業,沈陽機床集團(以下簡稱“沈陽機床”)如今卻率先跑在了“智能制造”的征途上。隨著i5智能機床的誕生及其基于i5智能系統創建的“云制造”平臺商業模式的落地,作為領軍人物的關錫友,正在帶領沈陽機床下一盤更大、更超前的棋局。
不管你信不信,這正在成為一個驚人的事實。
不過,多年前的沈陽機床,還是一家由沈陽第一機床廠、中捷友誼廠、沈陽第三機床廠和遼寧精密儀廠四家聯合發起并成立的機床生產制造企業(當然也有銷售模塊)。由于起步較早,沈陽機床累積了強大的研發實力,不僅在國內市場保持了第一的市場份額,還曾榮獲中國工業界最高榮譽——中國工業大獎表彰獎。2011年,沈陽機床更是將產量做到了全球第一。
在傳統觀念中,這類企業和互聯網接軌,無非是把產品放到線上去賣。所以,在“互聯網 ”時代,它們似乎不是主角。但平庸的世界總需要智者來點破一些“常識”。在國內輿論為制造業導入“工業4.0”概念之前,沈陽機床就已看清了未來,提前在硬件工廠上進行“云制造”的布局。
然而,直到i5系統上線、SESOL云平臺概念被推出,能看懂沈陽機床要做什么的人,依然少之又少。但我們相信,沈陽機床所引領的——可能不僅僅是一個新的商業模式,更是一個產業互聯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