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也成了很多手機廠商作為產品賣點之一。而在手機上,除了OLED,必不可少的配件是3D玻璃。這也讓3D玻璃的市場潛力爆發,多家企業開始攻占該領域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然而產業轉型升級、中國知識產權保護不夠完善,也給市場帶來了很多亂象。
近日,兩家3D玻璃設備制造商正在為爭奪市場展開了不同方式的角逐。蘇州恒遠精密數控設備有限公司(下稱“蘇州恒遠”)將深圳市創世紀機械有限公司(下稱“創世紀”)以侵犯知識產權為由告上法庭。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已正式立案受理。
創世紀是藍思科技、伯恩光學、歐菲光等玻璃蓋板3D玻璃玻璃精雕機的主要供應商之一。而蘇州恒遠則發現其2015年申請并獲得授權的名稱為“板材上下料裝置及手機玻璃加工中心”、申請號為“201520396790.X”的實用新型專利,創世紀公司在未經蘇州恒遠的許可下,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大量制造、銷售、許諾銷售侵犯涉案專利權保護范圍內的手機玻璃加中心產品。
資金壁壘易破 技術壁壘難仿
據蘇州恒遠公司介紹,深圳創世紀公司在此前與蘇州恒遠公司有過接觸,希望就該專利技術進行合作,但是,在尚未達成一致的情況下,深圳創世紀公司私自推出其被控侵權產品。
也許很多人對于3D玻璃的認知還不多。目前手機上使用2D、2.5D和3D的玻璃屏幕,傳統2D玻璃是平的,沒有任何弧形設計;2.5D玻璃是在玻璃的中心有一個平面的區域,然后在平面玻璃的基礎上對邊緣進行了弧度處理;3D玻璃,無論是中間還是邊緣都采用弧形設計,且具備輕薄、透明潔凈、抗指紋、防眩光、堅硬、耐刮傷、耐候性佳等優點。
隨著工業4.0推進,很多工廠開始推出了“無人工廠”,蘇州恒遠希望在原有的業務上主動進行產業轉型升級,研發出了自動化加工手機3D玻璃的智能化設備,這也備受上游供應商的青睞。
據蘇州恒遠方面表示,該款3D手機玻璃加工中心設備是一種獨特的智能化手機玻璃磨銑加工中心,遠超通常玻璃精雕機的范疇,其核心智能化控制系統由蘇州恒遠母公司蘇州谷夫道團隊研發。在國內率先推出加工機床與機器人一體化智能控制,還能實現遠程診斷、自適應補償、群組聯線成柔性加工島。恒遠的以上獨特技術,獲得了數十項專利授權,其中包括數項發明專利。
而該項研發費用則達到數千萬,創世紀被告侵權的產品則是涉及到恒遠已獲得的實用新型專利以及發明專利。
蘇州恒遠稱:“我們從市場層面子解到創世紀對外銷售相關侵權產品已經過千臺,甚至數幾千臺。因此我們認為其獲利應該超過5000萬。”
創世紀在2015年被東莞勁勝精密收購,勁勝精密公司全稱為東莞勁勝精密組件股份有限公司,據該公司2016年財報顯示,公司營業收入51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了44%,其中數控機床等高端裝備則同比2015年增長了1352.11%,為15億元。該項業務則正是創世紀的主營業務。
被收購后的創世紀不缺資金,幾千萬的資金研發投入對于他們來說并不是大數目,然而技術突破卻是一個難題。
一位從業多年的業內人士表示:“恒遠最新的手機玻璃加工中心專利產品,不僅具備獨特的多頭自動化(即一個工作循環同時自動加工2件或4件產品,同行的設備大多只能加工1件或2件),還具備群組化聯線的智能化能力,同時,整套加工中心的控制核心智能數控系統也是其自主研發,在國內同時擁有整機研發和數控系統研發的企業屈指可數,其生產效率也比同行設備高很多。”
對賭協議導致迅速擴張 侵權或將影響一級供應商
不過創世紀會如此鋌而走險,侵犯知識產權也要去做該產品,也是有“苦衷”的。
2015年,創世紀被收購時,曾與勁勝精密簽署對賭協議。據勁勝精密發布的《關于創世紀機械有限公司2016年度業績承諾完成情況的轉向說明》顯示,創世紀業績承諾期間2015年度、2016年度、2017年度實現凈利潤分別不低于2.2億元、2.5億元、2.7億元。
另《深圳市創世紀機械有限公司2016年度審計報告》顯示,該年度創世紀歸屬于公司所有者近利潤為3.6億元,已達到承諾業績。
為了完成對賭協議內容,創世紀的做法似乎也就有理由可尋——即能夠以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完成承諾業績。同時借助勁勝精密的背書,一級手機供應商也就順利成為其大客戶,而客戶的需求則與成品廠商有著莫大的聯系。
據了解三星galaxy s7和小米5以及即將面世IPhone8都在使用了3D玻璃,因此對于富士康、藍思、伯恩光學制造該產品的設備也就成為了必不可少的工具。
不過創世紀此舉,卻也可能迫使這些廠商不得不停止使用,造成手機廠商產品上市延期的可能性。
長期做知識產權案件的律師肖宇揚表示:“伯恩光學和藍思科技如果也使用創世紀所提供的被控侵權產品,那么,這兩家企業也存在使用侵權行為,在這種情況下,依法也應當停止侵權,停止使用侵權設備。”
保護中小企業研發 知識產權亟待完善
說到底,這最終是一場技術爭奪戰,中小廠商加入研發大軍,最終果實被竊取,是為阻礙整體行業創業最大的難題。
蘇州恒遠和創世紀之爭只是整個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侵權的一個縮影。據新華社報道,北京、上海、廣州知識產權法院2014年11至12月掛牌成立以來,截至2017年6月,三個法院共受理案件46071件,審結33135件。
“其中,受理有關專利、植物新品種、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技術秘密、計算機軟件等專業技術性較強的一審知識產權民事和行政案件12935件,審結8247件。”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29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三年來知識產權法院工作情況時表示。
不過國家法律和政策也在逐漸完善,截至2017年6月,三個知識產權法院審結民事案件2萬余件。
從上述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知識產權對于制造業和中小企業的重要性。
中國人大代表、東旭集團董事長李兆廷曾表示:“中國制造在發展過程中如何進行知識產權保護也是我們國家制造業發展的一個很突出的困難,例如我們當年成功突破了液晶玻璃基板的國外封鎖,但是這個過程中也受到了國外多方面的打壓,在國家有力支持和保護下才使得我們的產業生存下來。所以說知識產權保護也是中國制造業提升的一個很重要方面。”
在《“十三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文件也著重提到了制造業知識產權保護事項。文件顯示,要完善“中國制造”知識產權布局,就要圍繞“中國制造2025”的重點領域和“互聯網+”行動的關鍵環節,形成一批產業關鍵核心共性技術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