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新能源汽車、互聯網汽車之后,無人駕駛汽車成了當下汽車圈最炙手可熱的新寵。這種幾乎已經被每本經典科幻小說默認為未來人類社會基本配備的交通工具,雖然現在還只是略顯雛形,但汽車企業與互聯網巨頭紛紛開始以之為發展的大勢而邁開步子了。
和許多即將改變整個人類社會的新鮮事物出現時的命運一樣,有人質疑無人駕駛汽車的技術安全、法律缺失和道德倫理困境,也有人憧憬其廣泛應用后將帶來的美好前景,那么,無人駕駛汽車到底是潘多拉魔盒還是阿拉丁的神燈呢?
車企與互聯網巨頭共發力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Musk)近日透露,特斯拉即將問世的緊湊車型——ModelⅢ可以實現部分無人駕駛,力爭2020年前推出全自動駕駛車輛。馬斯克表示,未來特斯拉的全自動無人駕駛汽車“將比人類駕駛員安全10倍”。
梅賽德斯-奔馳、寶馬、奧迪、福特、豐田、日產、本田等車企也都公布了自己的無人駕駛汽車研究計劃。
國內的車企和互聯網企業自然也不落人后。
沃爾沃汽車公司董事長、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2013年全球汽車論壇上就表示,沃爾沃將會在2020年正式推出搭載無人駕駛系統的汽車。
9月15日,百度和寶馬也正式簽署協議,雙方將共同在中國推進高度自動化駕駛科技的研究。
而比亞迪與新加坡科技研究局通訊研究院在今年早些時候也簽署了合作協議,將聯合建立實驗室,整合雙方在電動車領域和無人駕駛領域的優勢,聯合研發無人駕駛電動汽車技術,以打造下一代智能化電動車。
上汽也預計在2020年左右將推出能在高速公路、公園道路、崇明島環島公路等結構化道路上行駛的無人駕駛汽車,到2030年前后有望大規模應用。
汽車巨頭紛紛加大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力度的同時,國內資本市場也開始熱炒相關概念股,如天澤信息、四維圖新、中海科技等相關上市公司正在加大研發投入和技術儲備。天澤信息開發的無人駕駛技術主要用于農業機械商用車,公司已在今年7月宣布與日本相關企業達成無人駕駛技術的合作協議;而四維圖新在今年上半年引入騰訊作為公司第二大股東,將利用騰訊的平臺及互聯網資源打造車聯網平臺。
技術與法律難題亟待破解
車企、互聯網巨頭和資本市場都一窩蜂地涌入無人駕駛汽車開發,那么,無人駕駛汽車真的已經就在轉角招手了么?
也許現在這樣說還過分樂觀,目前無人駕駛汽車面臨的不僅是技術難題,還有法律、倫理道德、公眾接受度等等困境。
無人駕駛汽車要利用車載傳感器和車聯網感知車輛周圍環境,并將數據傳輸給電腦由其迅速做出反應,控制車輛的轉向和速度,從而使車輛安全、可靠地行駛。雖然電腦的運算速度已經遠超人腦,但由于目前的算法設計和信息收集的精確程度等還有待完善,在瞬時處理復雜認知問題時與人腦這臺大自然制造的精密儀器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不過,這些技術難題都會隨著未來科技的發展而逐步得到解決,反倒是法律方面的障礙需要較長時間的跨越。
人類從馬車跨越到汽車時代也經歷了一番痛苦掙扎,早期的汽車先驅無一不遭遇過當時“不明真相”群眾的質疑和嘲笑。但無人駕駛汽車將要帶來的最大變革是將駕駛行為中的責任主體——人給剔除了,那么一旦發生意外事故,賠償問題如何談起,法律責任又如何追究呢?
雖然目前美國的佛羅里達、內華達和加利福尼亞都已經通過了允許自動駕駛汽車上路的法律,但這些法案還僅僅涉及到了皮毛,并沒有厘清無人駕駛汽車的責任問題,也沒有真正制定出無人駕駛汽車的性能標準。而更多已經開始研究無人駕駛汽車的國家目前的相關法律還是一片空白。
而且隨之衍生而出的又是老生常談的關于人工智能的倫理道德,無人駕駛汽車雖然沒有駕駛員,但操控車輛的電腦程序卻是由人類程序員寫出的。那么這些幕后的“上帝”在由程序漏洞導致的無人駕駛車輛的事故中又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美好前景值得更多努力
制定關于無人駕駛汽車的法律法規和性能標準無疑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這種空白必然導致公眾對無人駕駛汽車的接受度長期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畢竟相關法律出臺以前,沒有多少人會有這個勇氣去捧一個燙手山芋。
不過,設想一下無人駕駛汽車大規模普及以后會給人類帶來的諸多好處,我們還是有足夠的動力去克服這一切困難的。
首先,最大的福利就是緩解道路交通資源日益緊張的局面。世界各國都頭疼的堵車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類駕駛員不嚴格遵守交通規則和道路交通信息不能及時傳遞到行駛中的車輛上造成的,前者的危害顯而易見,后者則導致由于道路資源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使得車輛不得不進行無謂的等待。而有了車聯網進行及時信息交換且由電腦操控的無人駕駛汽車顯然在“守規矩”和優化行駛路線方面有天生的優勢。
其次是能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一方面,路線優化和擁堵減少使得等待造成的能源浪費減少,而在相同路線的時候,無人駕駛汽車還可以組隊行駛,配合節能路線選擇,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另一反面,由于無人駕駛車輛都是聯網的,人們的用車習慣可能會向需要時才租車的方向改變,提高了車輛的使用率,也方便了沒有車庫的人。從這個角度來看,無人駕駛汽車實際上與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相輔相成。
再次,安全性和駕駛樂趣的提升。由于人類駕駛員的粗心、駕駛經驗不足、違反交通規則和疲勞酒駕等因素導致的交通事故大大減少,未來的人類不必再為考駕照而絞盡腦汁,長途駕駛也不再是一件枯燥疲累又危險的事情,自駕游也真的會變成一家人在車上“吃著火鍋唱著歌”就到達目的地的舒心放松。
無論如何,汽車智能化已經成為汽車企業升級和發展的必經之路,提前布局的公司無疑將獲得市場先機。未來無人駕駛汽車的發展途徑很可能還是像新能源汽車一樣由政府主導,先在公共交通領域試點推廣,然后才能進入更廣泛的私家車市場。
過去的一百多年來,火箭、飛機、汽車、智能手機、便攜式電腦等等無數曾經只存在于科幻小說和電影中的事物已經實實在在地成為了當今人類社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們當然也有理由相信無人駕駛汽車在不久的將來會在地球的每一個角落行駛,給人類社會帶來又一次翻天覆地的改變——當然,是好的改變。
和許多即將改變整個人類社會的新鮮事物出現時的命運一樣,有人質疑無人駕駛汽車的技術安全、法律缺失和道德倫理困境,也有人憧憬其廣泛應用后將帶來的美好前景,那么,無人駕駛汽車到底是潘多拉魔盒還是阿拉丁的神燈呢?
車企與互聯網巨頭共發力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Musk)近日透露,特斯拉即將問世的緊湊車型——ModelⅢ可以實現部分無人駕駛,力爭2020年前推出全自動駕駛車輛。馬斯克表示,未來特斯拉的全自動無人駕駛汽車“將比人類駕駛員安全10倍”。
梅賽德斯-奔馳、寶馬、奧迪、福特、豐田、日產、本田等車企也都公布了自己的無人駕駛汽車研究計劃。
國內的車企和互聯網企業自然也不落人后。
沃爾沃汽車公司董事長、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2013年全球汽車論壇上就表示,沃爾沃將會在2020年正式推出搭載無人駕駛系統的汽車。
9月15日,百度和寶馬也正式簽署協議,雙方將共同在中國推進高度自動化駕駛科技的研究。
而比亞迪與新加坡科技研究局通訊研究院在今年早些時候也簽署了合作協議,將聯合建立實驗室,整合雙方在電動車領域和無人駕駛領域的優勢,聯合研發無人駕駛電動汽車技術,以打造下一代智能化電動車。
上汽也預計在2020年左右將推出能在高速公路、公園道路、崇明島環島公路等結構化道路上行駛的無人駕駛汽車,到2030年前后有望大規模應用。
汽車巨頭紛紛加大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力度的同時,國內資本市場也開始熱炒相關概念股,如天澤信息、四維圖新、中海科技等相關上市公司正在加大研發投入和技術儲備。天澤信息開發的無人駕駛技術主要用于農業機械商用車,公司已在今年7月宣布與日本相關企業達成無人駕駛技術的合作協議;而四維圖新在今年上半年引入騰訊作為公司第二大股東,將利用騰訊的平臺及互聯網資源打造車聯網平臺。
技術與法律難題亟待破解
車企、互聯網巨頭和資本市場都一窩蜂地涌入無人駕駛汽車開發,那么,無人駕駛汽車真的已經就在轉角招手了么?
也許現在這樣說還過分樂觀,目前無人駕駛汽車面臨的不僅是技術難題,還有法律、倫理道德、公眾接受度等等困境。
無人駕駛汽車要利用車載傳感器和車聯網感知車輛周圍環境,并將數據傳輸給電腦由其迅速做出反應,控制車輛的轉向和速度,從而使車輛安全、可靠地行駛。雖然電腦的運算速度已經遠超人腦,但由于目前的算法設計和信息收集的精確程度等還有待完善,在瞬時處理復雜認知問題時與人腦這臺大自然制造的精密儀器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不過,這些技術難題都會隨著未來科技的發展而逐步得到解決,反倒是法律方面的障礙需要較長時間的跨越。
人類從馬車跨越到汽車時代也經歷了一番痛苦掙扎,早期的汽車先驅無一不遭遇過當時“不明真相”群眾的質疑和嘲笑。但無人駕駛汽車將要帶來的最大變革是將駕駛行為中的責任主體——人給剔除了,那么一旦發生意外事故,賠償問題如何談起,法律責任又如何追究呢?
雖然目前美國的佛羅里達、內華達和加利福尼亞都已經通過了允許自動駕駛汽車上路的法律,但這些法案還僅僅涉及到了皮毛,并沒有厘清無人駕駛汽車的責任問題,也沒有真正制定出無人駕駛汽車的性能標準。而更多已經開始研究無人駕駛汽車的國家目前的相關法律還是一片空白。
而且隨之衍生而出的又是老生常談的關于人工智能的倫理道德,無人駕駛汽車雖然沒有駕駛員,但操控車輛的電腦程序卻是由人類程序員寫出的。那么這些幕后的“上帝”在由程序漏洞導致的無人駕駛車輛的事故中又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美好前景值得更多努力
制定關于無人駕駛汽車的法律法規和性能標準無疑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這種空白必然導致公眾對無人駕駛汽車的接受度長期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畢竟相關法律出臺以前,沒有多少人會有這個勇氣去捧一個燙手山芋。
不過,設想一下無人駕駛汽車大規模普及以后會給人類帶來的諸多好處,我們還是有足夠的動力去克服這一切困難的。
首先,最大的福利就是緩解道路交通資源日益緊張的局面。世界各國都頭疼的堵車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類駕駛員不嚴格遵守交通規則和道路交通信息不能及時傳遞到行駛中的車輛上造成的,前者的危害顯而易見,后者則導致由于道路資源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使得車輛不得不進行無謂的等待。而有了車聯網進行及時信息交換且由電腦操控的無人駕駛汽車顯然在“守規矩”和優化行駛路線方面有天生的優勢。
其次是能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一方面,路線優化和擁堵減少使得等待造成的能源浪費減少,而在相同路線的時候,無人駕駛汽車還可以組隊行駛,配合節能路線選擇,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另一反面,由于無人駕駛車輛都是聯網的,人們的用車習慣可能會向需要時才租車的方向改變,提高了車輛的使用率,也方便了沒有車庫的人。從這個角度來看,無人駕駛汽車實際上與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相輔相成。
再次,安全性和駕駛樂趣的提升。由于人類駕駛員的粗心、駕駛經驗不足、違反交通規則和疲勞酒駕等因素導致的交通事故大大減少,未來的人類不必再為考駕照而絞盡腦汁,長途駕駛也不再是一件枯燥疲累又危險的事情,自駕游也真的會變成一家人在車上“吃著火鍋唱著歌”就到達目的地的舒心放松。
無論如何,汽車智能化已經成為汽車企業升級和發展的必經之路,提前布局的公司無疑將獲得市場先機。未來無人駕駛汽車的發展途徑很可能還是像新能源汽車一樣由政府主導,先在公共交通領域試點推廣,然后才能進入更廣泛的私家車市場。
過去的一百多年來,火箭、飛機、汽車、智能手機、便攜式電腦等等無數曾經只存在于科幻小說和電影中的事物已經實實在在地成為了當今人類社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們當然也有理由相信無人駕駛汽車在不久的將來會在地球的每一個角落行駛,給人類社會帶來又一次翻天覆地的改變——當然,是好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