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剩產能,一個熟悉而又沉重的話題。早在幾年前,空調行業就已顯現過產能過剩跡象,今年的價格戰更是驚動了國家發改委等部門。
在此背景下,空調行業轉型升級的訴求日趨緊迫。海信空調副總經理、首席科學家王志剛博士認為,轉型還是升級,所代表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轉型意味著退出紅海競爭另辟它業,而升級則是迎難而上,從低利潤、大規模競爭邁向產業中高端,憑借產品、品牌、質量,謀得更大利潤空間。
實際上,在“中國制造2025”風口到來前,海信空調就堅定的踏上了升級之路。在海信看來,消費者需要的不是空調本身,而是空調所帶來的空間環境。通過制造升級,海信將空調產品和服務結合,從低端價格競爭中成功脫身。
超前布局 引領工業4.0
四年前,海信集團就已開始布局智能制造,之所以做出這種判斷,得益于海信對定制消費和個性化需求趨勢的認同。
王志剛說,空調舒適度的標準只是一個統計平均值,比如中國范圍內普遍認可的26攝氏度,女士可能覺得這個溫度過低,男士反而覺得熱。王志剛認為,未來空調將走向定制,不同人可以根據需求定制屬于自己的房間環境。
暢銷書《工業4.0》從經濟學和科學的角度,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未來的消費場景。消費者通過網絡直接向工廠下單,工廠接收數據后進行定制化生產,制造完畢通過物流直接把產品送到用戶手中。
“定制消費把產品和后端制造、物流、商業模式合并在一起,削減了整個環節,整體效率提高,定制產品的總成本要比普通的產品還低。”在王志剛看來,定制化帶來生產方式的變革,實現了從產品到商業模式的一體化。
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曾指出,海信要依托先進的制造業打造更佳的“創新生態鏈”。這就如同德國的工業4.0,其核心不僅是智能工廠,還需通過提供后續的增值服務,來獲取更多的附加價值,也就是軟性制造。
有統計顯示,消費者購買一臺空調,其中60%的成本來自于出廠后的物流、渠道等環節。“定制化消費從供應鏈入手,做到了整體運營效率提升,而不是把材料成本、制造費用降低多少。”王志剛說。
有專家表示,以數字化、智能化為代表的制造技術是提升中國制造業整體效率的關鍵,而發展服務型制造是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趨勢。
筑牢工業基礎助力中國制造
“中國制造2025”規劃甫一提出,即吸引萬千企業迅速表態,相比之下,海信反而顯得十分冷靜。
“大家對‘中國制造2025’有一種激動的心態,認為有了這個規劃我們就是強國了,其實這只是制造業從規模走向質量強國的基礎,是為走向工業4.0打基礎。”王志剛認為,“中國制造2025”強調的是掌握核心技術、打造質量和培育品牌,這個根本邏輯沒有變。
按照中央規劃,我國制造業強國進程分三個階段,“中國制造2025”只是三步走之中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中國要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大概要花費三個十年時間。
去年6月份,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2014年工業轉型升級強基工程專項實施方案”,其中海信空調“家用電器直流變頻控制器實施方案”入選“強基工程”。
實施強基工程,目的是為了加強工業基礎能力提升、完善產業技術基礎體系,為重點行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王志剛認為,只有具備了這種工業基礎,才能實現“中國制造2025”規劃提出的“進入世界第二方陣,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的初級目標。
具體到海信來看,近年來企業一直圍繞產品發展儲備核心技術。王志剛說,海信本著開放合作的心態,希望盡快在空調核心技術領域全面超越國際水平,掌握別人沒有的技術。而在品牌建設方面,海信則力求通過打造精品工程,提高品牌知名度,用質量創品牌。
在海信未來規劃中,智能化尤為引人注目,具體到空調業務來說,海信提出實施“變頻+智能”戰略。
“變頻就是把產品做好,智能是把商業模式做好,這兩個結合在一起,是產品和服務的一體化。”王志剛指出,這才是海信要追求的發展方向,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一步步去做,他相信,在2025年之前海信一定能做到。
發力新產業基地探路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它也被看做是實現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的根本路徑。去年12月,海信投資8億元在廣東江門建成亞洲最大、國內技術水平最先進的空調生產基地。海信空調公司總經理田野認為,新一輪產業競爭的制高點是ICT和制造技術的結合,新工廠就是一種新突破,也標志著海信空調向國際化和智能化升級邁出關鍵一步。
具體到技術和流程層面,王志剛認為實現智能制造,最關鍵的步驟是做到三“流”統一,即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整合,另外還要把供應鏈與企業的客戶信息系統打通。
位于江門的新空調產業基地,運用了大量的自動化設備與技術,擁有JIT、VMI等供應鏈運行方式及覆蓋全流程的信息化手段。“以前靠人來管理生產線,現在生產調度由信息系統操控,生產多少產品就配送多少物料,根據訂單可以一下子自動計算出來。”王志剛介紹說。
僅完成自動化和信息化改造還遠遠不夠,王志剛認為下一步還要解決兩項工作:一是設備之間怎么通過物聯網互動,只有實現了這種交互,才具備智能工廠概念;二是如何實現網上商城和工廠的接入,讓前端需求和后端制造協同。
6月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示了2015年智能制造專項項目,其中海信電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行業智能工廠參考模型標準研究”榜上有名,海信對智能制造項目的研究探索獲得國家認可。
超越智能培育增值生態鏈
有專家解讀稱,從生產過程來講,“中國制造2025”意味著生產方式的自動化、智能化,從產品層面來講,則體現在以信息技術深度嵌入為代表的智能和服務。
談到對空調產品智能化的理解,王志剛的觀點是,消費者需要的不是設備本身,而是溫度、相對濕度、氣流速度、潔凈度等創造出來的舒適環境。如果沒有智能化的手段,就不能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后期用戶的不滿意就會越來越多。
瞄準用戶的差異化痛點,今年初,海信發布了30多款新型智能空調。其中海信炫轉空調以智能、360°送風、藝術化外觀等優勢,拿到了素有行業奧斯卡之稱的“艾普蘭”獎。另外,海信基于微信平臺開發了QC系列和QV系列智能空調,突破了傳統空調在調節控制上受時空束縛的障礙。
王志剛介紹說,海信空調可以學習和記錄用戶的使用習慣,為每一位用戶打造屬于自己的舒適度曲線,通過智能化云平臺,海信可以實時監測每一臺空調的運行狀況,“這就相當于從空調出廠,到退出生命周期,整個過程都有專人管理。”
據悉,海信即將在全國啟動空調大體檢活動,通過對比當前運行參數和標準參數,可為每臺空調開具一份“體檢報告”。“比如,冷媒缺了多少,都可以定量的幫你分析出來,將來充的時候需要多少就是多少,避免維修人員漫天要價。”王志剛舉例說。
正如周厚健所希望的那樣,智能化讓增值服務成為可能,軟性制造正延伸海信的生態鏈。
海信信奉“技術立企,穩健經營”,技術是海信當做核心競爭力打造的能力,制造也是海信企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更是走向海外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支撐。
技術創新要服從于用戶滿意。海信空調公司總經理田野說,海信關心的是技術積累、技術進步能不能跟上社會發展,甚至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領先;更關心經營導向能不能以用戶為指引,真正的讓用戶體驗達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