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記者來到位于高新區的長虹模塑科技有限公司塑料四廠注塑車間,吃驚地發現,以往在科幻片中才見過的“無人工廠”,原來真有其事。
看不見的“巨手”
車間里只見機器不見人,但記者卻明顯地感覺到有一雙“巨手”在操縱著這一切,讓無人的生產線運轉得比有人時更流暢。
這雙“巨手”是什么?它從何而來?車間注塑工藝產品經理王志剛說:“這就是我們由信息化支撐的智能制造。”“以前生產線上大部分工作都要靠人工完成,需要的人手多,效率還很低。”車間負責人潘秋華告訴記者。潘秋華的辦公室位于車間的一角,正對著注塑生產線。兩三年前,他每次走出房門,就能看見生產線上無數忙碌的工人;而現在,他的視野范圍內就只剩下自動運轉的機器,在空曠的廠房中默默地運轉。
產品經理王志剛從專業的角度,津津樂道地向記者介紹他們的“智能制造”:在實現信息化之前,塑料四廠生產車間的相關數據,全部依靠人工收集、錄入、分析、整理,最后再交給后端進行處理。而現在,從生產計劃、工藝技術、設備、模具、再到成品庫,整個過程都與后端平臺達到實時共享,產品過程追溯和管控因此一目了然。甚至每一件產品的質量狀況,也在生產過程中就能實時監測,不會再像以前那樣直到產品出爐了,才知其質量好壞,由此也極大地降低了原料的廢損。“現在我們的生產速度提高了50%,產品合格率達到了90%以上。”王志剛自豪地說,“人手卻反而比以前少多了,原先80多個人的一個班,現在只需要30來人。”
工人們的喜悅
生產線上難見人影,那么“僅存”的工人們到哪里去了呢?王志剛說:“在二樓,現在生產線上不怎么需要人了,工人基本上都集中在二樓的集中處理區,對產品進行最后的驗收入庫。”
于是,記者跟隨著這位意氣風發的產品經理,來到了二樓。比起一樓的生產車間來,二樓的集中處理區顯得更空曠、干凈和安靜。10幾位員工正在對生產線上輸送上來的各種產品進行檢測,一位女工一邊忙一邊告訴記者:“以前上班時,我們都守在一樓的車間里,過道窄,噪音大,又悶熱,稍不注意還會出現安全事故,那時候上班是種折磨。現在我們不用再擠在機床前了,都在二樓上班,你看這里這么干凈漂亮,沒噪音,還有中央空調,現在上班成了一種享受。這是以前我們想都不敢想的!”另一位工人也忍不住表達著內心的喜悅:“現在,我們再也不會夏天熱得滿身大汗,冬天凍得手打哆嗦了!”
潘秋華告訴記者:“這些生產線上的工作,都特別繁重、重復,沒有人愿意在這種環境惡劣、勞動強度大的工作環境中長時間待下去,而且現在90后員工對工作環境和生產崗位要求越來越高,我們只有通過自動化及環境的改善來留住人才、留住員工。”他說,通過自動化和環境的改造,塑料四廠一線員工流失率已大大降低。
長虹特色的“智能制造”
互聯網時代給傳統的制造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為了應對挑戰,長虹積極轉型,圍繞“智能戰略”努力構建新的能力平臺,用信息化支撐的“智能制造”也應運而生。
據介紹,長虹模塑科技有限公司塑料四廠是長虹實行智能制造的試點單位。從2013年5月塑料四廠全面推行信息化后,目前該廠的信息化打造已初步完成。
以信息化為支撐的智能化系統管理平臺的搭建推廣,在原本孤立的機床間建起了無形的通道,生產流程中每個環節的數據都在這些通道中實時流通,在后端平臺實現交匯。因此,原本嘈雜擁擠的車間里不再需要工人全天候監控,貫穿整個生產線的生產數據可以在后端平臺進行追溯和監控,產品質量實現了實時監測,塑料四廠也因此升級為真正的“無人工廠”。“川內像這樣把所有環節融合到同一系統進行智能管控的,只有長虹一家。”王志剛自豪地告訴記者。如今長虹旗下的許多公司,都已經開始進入智能制造時期,隨著長虹智能戰略的進一步推進,未來長虹將有越來越多的“無人工廠”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