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6年開始,柳州工業經濟進入快增長軌道,工業增速一度達到20%以上。今年1—5月,柳州工業回落到11%。從快速增長到目前的平穩增長,柳州工業到了“換擋期”。隨著中國工業化進入新階段,重型制造業高速增長階段已進入尾聲,國家產業政策導向也不支持其大規模地擴張。
作為西部老工業基地,柳州多年來存在結構性問題突出,對資源、能源和環境的依賴程度較高。經濟既要轉型升級又要確保平穩增長。這考驗著柳州市委對經濟的“拿捏”。對“創新驅動”做戰略部署
柳州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在于工業轉型升級,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在于以創新驅動引領柳州工業發展。2013年,柳州市在2010年制定實施“創新調整、產業升級,三年四千億、工業再翻番”戰略的基礎上,馬不停蹄,加快組織實施了“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工業再上新臺階”三年計劃。柳州力爭到2015年,工業總產值突破6000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突破700億元,三年累計工業投資突破2500億元。
據了解,2013—2015年,柳州計劃滾動實施重點項目300項,總投資710億元。通過建設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乘用車基地搬遷技術改造”、廣西柳州銀海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年產35萬噸高精度高性能鋁及鋁合金板帶材”等項目,推進實施汽車整車升級工程、有色金屬新材料產業壯大工程等十大工業結構調整工程,促進產業結構由“354”(即汽車、冶金、機械三大支柱產業;化工、制糖、造紙、建材、日化五大傳統優勢產業;機電儀一體化與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及環保、生物及制藥四個新興產業)向“543”(汽車、冶金、機械、化工、有色金屬新材料5大支柱產業,制糖、建材、造紙、日化4個優勢產業,新能源環保、機電一體化、生物制藥3個新興產業)轉變。
柳州還把提升企業創新能力進一步做了細化:到2015年區級企業技術中心數由47家增至60家;大中型企業平均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提高至2.2%;骨干企業生產裝備自動化和半自動化率由80%提升到90%以上,規模以上企業90%實現管理信息化。據了解,2013年柳州市工業總產值達到4020.7億元,設立技術研發機構企業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R&D)的比重達到2.1%,新產品產值率保持在25%,科技對經濟貢獻率明顯提升。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使柳州嘗到了甜頭。記者從廣西壯族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獲悉,今年1至4月,柳州市汽車工業保持較快增長,全市汽車產銷分別完成73.3萬輛和72.3萬輛,分別增長16.3%和13.6%,產銷增幅分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7.3和4.5個百分點,前4個月累計汽車產量占全國比重達到9.2%。“今年上半年,全國微車市場產銷呈現下降趨勢,汽車產業整體增長是個位數,但柳州的上汽通用五菱和東風柳汽都增長20%以上,這源于我們的自主創新。”柳州市委書記鄭俊康日前與來柳的大V對話時說。
力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力在“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工業再上新臺階”三年計劃中,柳州對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做了專門的部署。2013年,柳州專門出臺了《柳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工作方案》、《柳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存量企業成長計劃》、《柳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招商計劃》、《柳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示范基地建設計劃》、《柳州市關于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若干政策》。 發展新材料是柳州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柳州反對唱衰三大支柱產業,但是作為以傳統工業為主的城市,加快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關乎柳州工業發展的未來。在柳州工業規劃中,柳州提出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推動柳州工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將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成為我市經濟增長新引擎、轉型升級突破口和自主創新生力軍,把柳州建設成為廣西位居前列、西南地區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柳州市委書記鄭俊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