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第二屆世界機器人展暨智能裝備產業大會,昨天在佛山閉幕,包括號稱世界機器人“四大家族”的瑞士ABB、日本發那科、日本安川和德國庫卡公司在內的120多家企業,同臺展出全球最尖端的機器人和智能裝備。
本次大會的主題為“迎接機器人產業2.0時代”。那么,目前,我國的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現狀如何?與外國機器人巨頭相比又存在哪些差距?在外國機器人巨頭覬覦中國市場的大背景下,引進外資如何避免重蹈汽車引進的覆轍?
中國機器人制造業的朝陽正在冉冉升起。記者在廣東佛山世界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大會上獲悉,目前中國機器人制造企業超過500家,占全球同行企業總數的一半,大部分企業是最近四年涌現出來的新企業。參加本次機器人大會展覽的廣東捷瞬機器人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元興說,新面孔很多。
李元興:60--70%是新面孔。
我國機器人制造行業的繁榮源于市場需求的爆發。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和企業招工難等原因,很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紛紛實施“機器換人計劃”,廣東省計劃從2014年開始,三年里推動2000個企業實施“機器換人”,政府按照企業購買機器人的合同額,按10%至20%的款項補貼企業。這些因素無疑刺激了機器人市場的增長,去年我國的機器人市場銷售量達5.6萬臺,占全球市場份額的20%,而專家認為,今后幾年,中國的機器人市場將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長,到2020年,機器人整機和零部件的需求量將是一個千億級人民幣的市場。
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協會羅軍:我預計2020年,5年時間,中國機器人市場的需求達到去年的總數22萬臺,這個是非常大的,可能會達到全球的三分之一接近二分之一的市場規模水平。
在國內,一批中小型機器人制造企業開始展露頭角。順德正上科技有限公司姜玄武表示他們在國內率先研發出機器人關節,達到國際中上水平。
姜玄武:我們現在打破了這個壟斷的格局,我們從材料入手,從工藝入手,經過一系列的測試和廠家的試用,反饋,數據,跟蹤,我們現在可以把它量產。量產的話全國不超過5家,但是我們已經形成規模化生產,我們一年大概能生產達到5萬產量的標準。
佛山科萊機器人有限公司項目經理劉達表示,目前已經解決了機器人編程難題,實現了反向操作。
劉達:我們現在這種操作就是讓操作工人不需要去接觸指令,我們的機器人有一種的模式下是可以反向輸入,就是人工拖著機器人的末端,那里裝著一把噴槍,拖著它就可以自如地活動,電腦它會不斷地記錄這個時候他拖動到了什么位置,自動反算出,機器人到過的這個程序,自動編譯出來,切換到連續運行的模式下,那么機器人就按照剛才工人所做過的工作、發出過的指令他自己去運行。
雖然我國機器人制造業進步很快,亮點很多,但是業界人士還是感到憂心忡忡:一方面是我國機器人制造行業的技術水平普遍偏低,大多數還停留在仿制和拼裝的階段,有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不多,競爭力不強。目前,國際機器人制造行業有四個知名企業,它們分別是瑞典的ABB、德國的庫卡、日本的發那科和安川,這四家企業號稱國際機器人制造行業的“四大家族”。以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國外公司拿走了中國機器人市場80%的份額,而中國的500家企業只占據20%的份額,而在高端機器人市場,基本上是這四大家族的天下。另一方面,中國機器人產業的人才系統性缺乏,設計和生產環節缺人,有企業表示,就是能夠熟練使用機器人的工人都不好找,而這些因素都是制約我國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的瓶頸。
廣東捷瞬機器人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元興:我今天一天在這個地方,準客戶都有10個客戶,我經過這兩天的展會,我電話已經把工廠招人的計劃安排下去,最起碼要多招20個人。
目前,ABB等“四大家族”紛紛在中國設廠,對中國機器人制造業壓力很大。佛山科萊機器人項目經理劉達認為,由于多個核心部件都是由國外掌握,因而國內廠商拼裝成本并沒有優勢。
劉達:其實現在大概1:4通用型號的話四大家族都會是賣到行業的價格大概是13-15萬以下吧,那實際上這個成本在國內如果作為主體成產的話這個是成本價。
在外國機器人巨頭覬覦中國市場的大背景下,引進外資如何避免重蹈汽車引進的覆轍?有專家建議,中國機器人行業應該利用中國巨大的市場優勢,直接和國外一流的機器人研究機構合作,實現一流技術和一流市場對接,這樣才能迅速提高我國機器人制造行業的技術水平。
羅軍:比如卡耐基梅隆大學機器人研究院、德國維爾斯堡大學機器人研究院、慕尼黑工業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劍橋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等全球頂級的科技研究機構都希望跟我們進行合作。
當前,我國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亮點紛呈,來勢很好。但是,縱觀世界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脈絡,由于我們起點低、基礎差,和國際機器人行業的四大家族相比,差距不小,困難很大。可以說,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處在一個三叉口,一方面是汽車產業的路子,還有一個方向是高鐵產業的路子。
汽車產業是什么樣的路子?是“市場換稅收”的路子。當年全國各地引進國際汽車巨頭投資設廠,為的是增加稅收,解決就業,發展經濟,很少有對國際汽車巨頭提出最新核心技術的轉讓條款。時至今日,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制造國和汽車消費國,可是我國的汽車沒有國際競爭力,因為我們的汽車技術沒有國際競爭力。有人戲稱中國的汽車行業是“兩頭在外”:技術在外,利潤在外。
中國高鐵,走的是“市場換技術”的路子。手上捏著一個巨大的市場,再和國際巨頭談條件:誰給技術和誰玩;不給技術,一律免談。于是,我們做出了世界上最有競爭力的高鐵產業。
市場是談判的最大的籌碼,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才能在談判中掌握主動,才能達到“市場換技術”的效果。當然,這還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建立統一的協調機制,不然,各地一擁而上,互相拆臺,最后又會被國際巨頭牽著走,喪失談判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