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在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專題報告會上,工信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作了《創新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題》的專題報告。他認為,創新是中國制造2025各項戰略重點任務的“核心”,在現階段,構筑支撐高端創新的共性技術支撐平臺是由“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的必過之坎。
工業“大而不強”亟需轉型
“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這是今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專門提到的。5月8日,國務院簽發《中國制造2025》,作為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期行動綱領。
從解放初的洋火、洋油、洋灰的進口國,到目前的世界第一制造大國,我國制造業在幾十年中完成了由小到大的蝶變。而在變大之后,中國制造又走到了一個新的起點上。
李北光在報告中用“雙向擠壓”來形容目前中國制造所面臨的困境。他指出,一方面,金融危機后,制造業再次成為各國競爭的焦點,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戰略,制定和實施一系列重大舉措,一些發展中國家承接產業及資本轉移,拓展國際市場空間,我國制造業面臨與發達國家的激烈競爭。另一方面,我國的人口紅利、低成本優勢正在消失。
新形勢下,我國制造業發展方式粗放、結構不合理、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等深層次矛盾日益凸顯,我國工業大而不強、亟需轉型升級的階段性矛盾日漸突出。“經濟轉型的重點在制造業,難點在制造業,出路也在制造業。發展中國制造的決心不能有絲毫動搖。”李北光強調。
用“互聯網+先進制造”提升工業
李北光認為,此次再工業化的實質是制造技術與信息技術融合醞釀新的重大變革,其核心特征是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滲透、推動制造業各領域技術持續突破、融合、加速應用,引發制造業發展理念、技術體系、制造模式和價值鏈重大變革。
在《中國制造2025》中,創新是各項戰略重點任務的“核心”,“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被列在9大戰略重點任務的首位,兩化融合則是今后發展中國制造的主線。
李北光表示,大力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是制造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推廣智能制造,是推進兩化融合的重要切入點,也是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而智能制造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深化互聯網在制造業領域的應用,用“互聯網+先進制造”將二流產品變為一流產品,這些都離不開創新的主題。
企業創新須有強大外部支撐
創新能力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制造業由大變強的瓶頸。一方面,技術創新能力整體薄弱,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端設備、關鍵零部件和元器件、關鍵材料等大多依賴進口。另一方面,我國在國際分工中尚處于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的“制造-加工-組裝”環節,在附加值較高的研發、設計、工程承包、營銷、售后服務等環節缺乏競爭力。
李北光表示,制約我國制造業創新能力的主要原因,除了技術積累和人才培養的客觀規律外,還有缺乏外部支撐。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等工業基礎能力薄弱,是制約我國制造業創新發展和質量提升的關鍵所在。
“在美國、日本等制造業強國,無一不高度重視產業基礎。我國制造業創新體系不完善,在國家層面、區域層面共性技術研發缺失,長久以來影響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的發揮、核心技術研發。”李北光說,中國制造要轉向中國創造,要從模仿組裝階段,全面轉向自主創新階段,企業的創新,要有強大的外部支撐。當前,重構制造業創新體系,加強跨行業跨領域共性技術研發,為廣大企業創新提供強大的外部性支撐,是中國制造由大轉強的必過之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