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正在席卷中國。最初,中國承接了全世界的大量制造任務,如今正在把這些任務外包給機器人。
自2013年起,中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設備市?,F在,這種興趣也絲毫未見消退?!度A爾街日報》援引國際機器人協會的數據稱,去年中國的機械銷量同比猛增54%。明年,中國安裝的機器人設備數量預計將超過任何其他國家。
是什么推動了這一轉型?盡管亞洲的勞動力成本仍然相對較低,但它最近一直處于上升趨勢報道稱,經濟學家預計亞洲勞動力的平均工資今年將提高10%。為了降低成本,雇主開始用更便宜的機器人來代替人力。
國際機器人協會預計,到2017年,投入使用的機器人數量將翻一番,從現在的20萬增加到40萬。另一方面,北美的機器人數量也將增加至30萬左右。
汽車和電子工業是率先進行勞動力自動化的行業。例如,為蘋果生產iPhone的臺灣制造業巨頭富士康預計,在接下來的3年內,70%的裝配線工作將由機器人接替。國際機器人協會的一份文件這樣總結全球對機器人激增的需求:
“這種動力主要來自亞洲,尤其是中國,以及北美地區。汽車業將繼續成為新技術的創新源頭。全球對電子產品、新產品和新生產技術的需求越來越大,會促使人們投資改善現有的生產過程,提高電器/電子工業的生產能力,尤其是在亞洲。”
目前,中國每1萬名制造工人配備有30個工業用機器人,這一數值是2013年的兩倍。
專家把這項指標稱作“機器人密度”。相較之下,韓國有著全球最高的機器人密度,每1萬名制造工人配備437個工業機器人,是中國的15倍,日本是中國的11倍,德國是10倍,美國大約是3倍。
今年1月接受國際機器人協會采訪時,ABBRobotics公司執行董事倪思德表示:“中國生產設備的自動化只是剛剛起步。從第一家外國機器人制造商落戶這里開始,我們觀察了這個市場及其發展好幾年時間。過去兩三年中,中國機器人使用數量幾乎爆炸式的迅速增長,甚至超出了我們的預計。”
業內的觀察家羅百輝認為亞洲的機器人市場,如中國、韓國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等,能夠保持高速發展的態勢。隨著機器人應用的迅速普及,全球市場對機器人的需求不斷增加,而這一趨勢在中國體現得尤為明顯。隨著國產技術不斷突破,未來5-8年內國產機器人將完成對進口機器人的替代。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統計數據,2014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總銷量為25萬臺,同比增長27%,汽車、電子、金屬等應用領域仍然為機器人最大的市場占有領域。中國市場方面,2014年總銷量達到5.6萬臺,穩居全球第一大市場的位置。其中進口機器人銷量為4萬臺,同比增長47%;國產機器人銷量為1.6萬臺,同比增長77%。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盡管目前市場絕對占有率依然落后于進口機器人,但國產機器人的市場增長幅度顯然超過進口產品。相比去年,今年國內機器人行業在精度掌握、軟硬件協調等技術指標方面,與國際水平進一步接軌,預計5年內,國產工業機器人將完成對進口產品的替代。
“任何產品的國產替代進口都是必然趨勢,工業機器人已經成為產業轉型的重要方向。”羅百輝認為,國內機器人廠家要形成自主品牌、增強客戶信任度,這三項技術是必須要突破的,3-5年內會有較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