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6wgag"></fieldset>

  • <strike id="6wgag"></strike><samp id="6wgag"><tbody id="6wgag"></tbody></samp>
    
  • <strike id="6wgag"></strike>
  • 首頁 » 創新資訊 » 行業新聞

    如何縮短“中國制造”與德國“工業4.0”的差距

    來源:經營與管理     發布時間:2016-11-08
    “工業4.0”,是德國政府于2013年4月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推出的、以智能制造為中心的高科技戰略計劃。它是從通過蒸汽機實現機械化的“工業1.0”、引進分工勞作流水線的“工業2.0”、應用電子與信息技術實現自動化的“工業3.0”引申而來的。

      “工業4.0”,是德國政府于2013年4月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推出的、以智能制造為中心的高科技戰略計劃。它是從通過蒸汽機實現機械化的“工業1.0”、引進分工勞作流水線的“工業2.0”、應用電子與信息技術實現自動化的“工業3.0”引申而來的。“工業4.0”是以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媒介,圍繞三個智能化(智能工廠、智能生產、智能物流)主題,通過三個集成、八個關鍵領域的行動為導向展開,綜合利用物聯信息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簡稱CPS),將制造業三個供、產、銷環節的信息集成化、個性化、數據化,使產品供應達到快速、高效、規范的智能化水平。

     

      各國推行“工業4.0”戰略的差異

     

      目前,各國都在實行“工業4.0”這種高科技水平的工業化智能生產戰略,但由于各國的國情、經濟結構、文化水平等有所差異,因此推行的戰略也不同。

     

      1.德國

     

      德國作為制造業強國,希望牢牢抓住制造業革新的機遇,掌控住全球智能制造業的話語權。2013年4月,德國發布了《保障德國制造業的未來——關于實施工業4.0戰略的建議》。同年12月,又發布了“工業4.0”標準化路線圖,使其快速進入“工業4.0”的進程中。

     

      2.中國

     

      中國在德國推出“工業4.0”之后,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創造新興產業。2014年11月,三一集團有限公司與SAP公司合作,預示著制造業向“互聯網+”邁進。2015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為了落實“實業興邦”這一基本國策,提出“中國制造2025”規劃,勾畫出未來10年中國制造業的發展藍圖。

     

      3.美國

     

      美國的“工業4.0”又稱為“工業互聯網”,以智能的方式,將設備、人、數據連接起來相互交換數據,希望以此打破傳統的技術壁壘,促進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融合。早在2010年,美國就提出了“再工業化”,即“制造業回歸”戰略。2013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其第二任期的首份國情咨文中就提到“讓美國成為新增就業和制造業的磁場”。

     

      4.日本

     

      日本“工業4.0”的一大特色,是圍繞人工智能和3D造型技術展開,從工業化生產線出發,在解決人口老齡化的勞動力問題之后,開始進行工業智能化創新。2015年初,出現了中國游客奔赴日本搶購馬桶蓋的事件。馬桶蓋這種輕工業品對于中國制造業而言是輕而易舉的(實際上這是中國杭州制造的),但中國缺少的正是這一品牌和這個品牌下的技術創新,才會鬧出這戲劇性的一幕。

     

      各國結合本國國情對“工業4.0”作出的戰略規劃如表1所示。

      

     

      “中國制造”與德國“工業4.0”

     

      1.中德兩國的數據比較

     

      “中國制造2025”與 “德國工業4.0”有異曲同工之處:德國實現“工業4.0”需要5—10年的時間,而“中國制造2025”戰略執行時間也基本上在10年左右。在了解中德兩國的產業生態體系、結構性制造模式等不同的前提下,結合相關可靠數據,對比中德兩國的差距。以下從制造業就業人數、CO2排放量、R&D(研究與開發)經費、R&D∕GDP、每1萬名勞動力中R&D人員五個方面,對我國人口素質、環境污染、科技創新投入三方面進行說明。

      

     

      由于實際操作、社會治理等原因,有些年份的數據在統計局中無法收集到,但從表2幾個數據中可直觀地看出,我國制造業就業人數呈穩定增長態勢,比德國高出7倍之多,且在R&D經費投入方面也比德國高出5—6倍,但R&D∕GDP、每1萬名勞動力中R&D人員這兩個指標與德國相比,相差巨大。在環境方面,我國的CO2排放量更是比德國高出10倍有余。

     

      2.我國制造業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制造業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產業,從產值規模看,已位居世界第一。然而,這二三十年的快速增長是有結構性原因的。當初的人口紅利,確保了源源不斷廉價低價勞動力的涌入,而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的轉變、人口紅利減退、老齡化加快,勞動力成本直線上升,導致我國制造業的發展,至今仍存在“兩高”(高污染、高能耗)、“兩低”(低技術密集度、低附加值)的歷史問題未曾解決。最近十多年,又效仿西方的經濟策略,以房地產業、服務業為主,把經濟虛擬化,使制造企業的競爭力下降。原本就以出口為導向,以犧牲環境和資源、壓低勞動力價值為代價的薄弱的經濟受到雙重挑戰。

     

      (1)日本、歐美等發達國家吸取教訓,紛紛實行“再工業化”戰略,將制造業重新提升到國家戰略的優先位置,從制造業中得到一份“實心”的“腳踏實地”。

     

      (2)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國擁有更低的勞動力和資源成本,許多最近從中國撤出的外資生產線就搬往那里。例如,寧波“雅戈爾”的工人最高月薪為3900元(不包括五險一金、獎金、禮金等),這個工資是當地最低工資1650元的2.4倍。從企業的角度看,“雅戈爾”在寧波雇傭一名員工,每月起碼要花費近5600元,電費、運輸費、租賃費等都還不算。2013年,“雅戈爾”考慮搬遷到吉林省,因為吉林省的工人工資更低,地租、水電費等也較便宜。“雅戈爾”作為寧波“地標性”制造企業,其搬遷只是我國制造業的一個縮影。雖然“雅戈爾”不是搬往國外,但建立雅戈爾服飾有限公司吉林省分公司,足以說明我國在用工成本、能源、地租等方面的優勢正在逐漸消失。

     

      3.德國“工業4.0”的現狀

     

      以“日耳曼徹底性”著稱的德國式嚴謹態度,使人們一談到“德國制造”就聯想到耐用、務實、可靠、安全、精密這幾個詞語。那么,“德國制造”到底好在哪?德國制造工人有一個共同的觀念:不相信人,認為是人都會犯錯,只有制度和流程更可靠。所以,德國人專注于提高生產的自動化水平,在成本合理的范圍內,只要機器能做的,就堅決不讓人做。人的作用也就只有下達生產指令、給機器人“打下手”。

     

      “西門子”作為德國工業的代表,在信息物理融合系統的“工業4.0”概念誕生之初,就嗅到了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氣息。2013年9月,“西門子”工業自動化產品成都生產研發基地(SEWC)正式投產。該生產車間共有兩層樓:一樓是物流層,負責原材料的進入、送檢、分送、加工、到成品打包、包裝運送等一系列流程。這里除了傳送帶,只有1—2名工作人員操控一輛小車在傳送帶之間,檢查或在總操作機器前下達下一步命令。二樓是制造車間,整個車間只有20—30名會用電腦的工作人員。不必擔心會出現運送差錯、斷電等突發情況,因為所有的材料從進入一直到產成,傳感器遍布生產線,通過條碼記錄下各種數據,就算斷電也會有數據備份,不可能出現任何差錯。這只是高度發達的制造工藝、設計水平、創新能力所生產出的“德國制造”產品的一小部分。如今,德國制造企業如寶馬、大眾、阿迪達斯等都在使用和引進這一工業技術,希望能在維持產品高質量、少污染的前提下,減少人力技術成本,真正達到“工業4.0”的戰略目標。

     

      如何縮短“中國制造”與德國“工業4.0”的差距

     

      19世紀中后期,“德國制造”與現在的“中國制造”有些相似之處,也曾被貼上“假冒、抄襲、粗制濫造”等標簽,但如今“德國制造”譽滿全球,被其他國家所追捧。我國要想像德國那樣從制造業低谷中走出,并縮短與德國“工業4.0”的差距,主要應從以下兩方面去努力:

     

      1.借鑒他國

     

      (1)引進來。目前,我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需要學習各國先進的方針政策和戰略目標,引進先進生產線、高科技生產技術和關鍵設備,吸引新興資本,以保持原有的資本市場不外流,擴大商品和服務貿易,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

     

      (2)同合作。制造業在中德兩國社會發展中都掌握著重要的經濟命脈。兩國可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開展戰略性合作,啟動政府指導下的對話機制,對相關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開發等問題交換意見,拓寬雙方的合作空間。例如,近期重慶兩江新區憑借位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處的地利,深化中德戰略創新合作,對接德國“工業4.0”,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

     

      (3)取精華。德國“工業4.0”是新興戰略,聚焦于制造業的高端產業和環節技術,減少以人為導向。而我國則是強調對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兩者有所不同。這就意味著,我國不能一味地照搬德國的戰略方針,而應以“工業4.0”為輔,借鑒德國的創新驅動體系,制定適合自己的戰略——“中國制造2025”,立足于轉變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四大轉變、一條主線、八大對策”為主要內容,加快實現成為“制造強國”的目標。

     

      (4)快實踐。在企業中加快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強產業集群之間的關聯,提升資源的配置效率、產業的經濟效益,制定適合自身實際的戰略目標。例如,博泰集團CEO沈暉在推行信息化系統中,將企業的重點轉向C2B。2015年5月,中國軟件國際有限公司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武漢奮進電力技術有限公司簽署了“工業4.0”合作協定,三家公司利用工業物聯網生態鏈建設,共同推動面向行業、企業、客戶的“工業4.0”領域的“互聯網+”轉型。

     

      2.了解自身

     

      (1)補不足。有產品而缺品牌、有速度而缺質量、有制造而缺創造,我國制造業為了求大求快,一直采用低成本、高消耗、高排放的模式,才有如今的尷尬處境。因此,我國制造業亟需一個健康的法制生態環境,在創新中求發展。而創新不僅僅指技術創新,還應涉及體制和理念的創新,真正落實“實業興邦”這一基本國策。

     

      (2)實政策。目前,我國的綜合營商環境位列全球中下游,例如,辦理一個投資項目,需要跑委辦局、處室蓋章,之后便是漫長的等待期。雖然國務院出臺了一些簡化政策,但是由于以前的明文法規難以一下子修改,因此真正落實的也沒幾個。居高不下的企業稅負、名目繁多的“隱性費用”、難以解決的三角債和融資問題,都是政府職能部門工作欠缺的地方,使制造業企業難以跨過經濟轉型這道坎。

     

      (3)創優勢。當然,我國的制造業并不是一無是處,我國除了擁有廣闊的資本市場、富足的勞動力,還有天量的外匯資本去海外尋找投資機會。只要不放棄低端制造業、不斷擴大內需增加附加值、加快經濟結構轉型,我國仍是亞洲工廠的中堅力量。現在,我國正在積極布局智能制造黃金十年,開始發行富國“工業4.0”基金,通過與金融領域的創新合作,加快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制造業轉型。

     

      (4)揚精神。我國錯過了人類歷史上的前三次工業革命,在“工業2.0”普及、“工業3.0”補課、“工業4.0”緊隨的進程中,我國應弘揚“工匠精神”——優秀的工匠對每件產品都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視技術為藝術,既尊重客觀規律又敢于創新。用“工匠精神”武裝產業變革,將科技與產業相融合,以質量提升品牌、以精神促進產業轉型、以創新引領企業走向高端,將“工匠精神”植根于企業的每一位員工,共同實現“中國智造”。

    責任編輯:覃琬蕓
    相關評論
    相關知識
    新產品展示
    促進會會員征集
    設為首頁  |  關于我們  |  會員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我們
    中國·廣西工業創新促進會 ©版權所有  桂ICP備14000625號-2
    1卡二卡三卡四卡精品| 思热99re视热频这里只精品| 欧美成人精品三级网站下载| 99久久99久久久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1|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精品另类激情久久久免费| 伊人久99久女女视频精品免|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白浆久久69| 97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高清视频免费在线播放| 国产在热线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三级| 在线视频精品免费| 91精品一区二区综合在线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色|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A三级久久精品|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网站| 日韩制服丝袜在线| 久久综合日韩亚洲精品色| 国产午夜精品1区2区3福利|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99精品无人区乱码在线观看 |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秒拍| 精品亚洲视频在线|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 | 日韩中文字幕精品免费一区|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不卡蜜|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不卡|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亚洲国产综合91精品麻豆| 午夜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东京热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精品国产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视频观看| 羞羞麻豆国产精品1区2区3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