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機器人,人們往往就是想到冷冰冰的一個龐大的鋼鐵人型計算機,但雷神公司的人工智能工程師詹姆斯·克勞德和他的蟑螂機器人卻不一樣。大家都知道生物是如何進化的,可是你知道機器人是如何進化的么?機器人的進化大概就是蟑螂機器人、章魚機器人、機器人群體……
克勞德在研究機器人的思路并不是追求越來越龐大、精密的超級計算機,而是利用簡單的結構來實現復雜的目的,把現有設備潛能開發到盡;不是愈加凸顯機器的理性,而是賦予機器人情感,讓情感來影響機器人的決定。
克勞德創造的第一只蟑螂機器人的名字叫“宙斯”。它誕生后知道兩件事:第一是它討厭光;第二是它能移動自己的身體。在誕生的5分鐘之內,宙斯已經學會了走路,在15分鐘內,它可以倒著走路了,也就是逆行。這個小機器人,接著就開始尋找黑暗,而且在找到一處黑暗角落之后,并不著急藏身進去,而是記住這個地方,作為備用地,然后繼續前行,看看能否找到更好的黑暗之處。宙斯的一小步,可是其制造者詹姆斯·克勞德的一大步。
蟑螂層面的智能機器人成功后,克勞德便開始研發一些更為復雜的智能機器人——章魚機器人。如今他已經成功的建立了一種章魚模式的神經元系統。主腦發出類似“吃”或者“移動”這樣的命令,每條觸手上的“迷你腦子”就知道如何獨立運作或互相協作來完成任務。
在此之外,克勞德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機器人網絡,所有機器人都通過一個中央指揮部來協調運作。想象一下,一大批智能機器人潛入深海,自行觀察環境、處理一切突發狀況,只有在找到感興趣的東西之后才向指揮部報告。
在蟑螂機器人、章魚機器人身上總結出來的計算方法,將被用來研發更高層級的智能機器人,這樣進化下去,最終將會形成“一個具備全面的思考、推理、智能和自治能力的系統”,也就是超級AI,指揮協調著一群智能機器人。想到什么沒有?沒錯,這不就是“天網”和終結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