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宣布,將對中興、聯想、索尼、三星等多家全球知名電子企業在美銷售的部分便攜式電子設備產品發起調查,以確定這些產品是否存在專利侵權行為。涉案電子產品包括了智能手機,以及其它可播放用戶存儲媒體文件的便攜式電子設備。一旦判定違反相應的“337條款”,則意味著該公司產品將告別美國市場。
這起調查案源于新加坡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及其美國分公司今年 3 月 24 日提出申訴,指控美國進口及在美國市場銷售的上述便攜式電子設備產品侵犯了該公司專利,請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發布有限排除令及禁止令。
創建于1981年的新加坡創新科技有限公司(Creative Technology Ltd.)是在世界多媒體及數碼娛樂領域享有盛譽的領導廠商。該公司被公認為是業界的全球領導者之一,在音頻和 PDE 產品方面屢有創新,以其出色硬件、軟件和服務,視聽感覺等多方位出擊,為 PC 和 Internet 用戶提供全面的時尚化高品質數字娛樂體驗。
國貨當自強
隨著中國國產手機品牌的崛起,走向海外成為必然選擇,與發達國家的知識產權糾紛日益增加,在手機部件的專利布局上,電子元器件一直是國內企業的薄弱領域,在進入發達國家時容易受到當地企業的訴訟,是中國手機品牌遭遇專利訴訟的重災區。
專利方面,中國企業正在加速追趕。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分析認為,2015年專利申請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是中國、韓國和以色列,這三個國家分別增長了16.8%、11.5%和7.4%。中國的兩家企業華為和中興的專利申請量位居前三,其中華為以3898件連續第二年位居第一、美國高通公司和中國的中興通訊分別以2442件和2155件位列第二、第三。
然而,在專利方面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正視差距。同樣是來自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數據,根據美國2015年的專利授權量,華為僅居第44位,中興則排在第85位。此外,在專利領域,質量某種程度上比數量還重要。舉個例子來說,單純從數量上看,蘋果的專利量并不算太多,但由于其最早開啟了智能手機時代,因此其很多專利都是其他廠商無法繞開的。這也是為什么專利數量比蘋果多得多的三星卻在專利訴訟上處于下風的原因。而對于中國手機企業而言,所持有的更多是外觀和應用功能上的專利,真正的核心專利所占比例并不高。
還有一些專利大戶本身并不是手機廠商,或者曾經是手機廠商但如今已經退出,如微軟、英特爾、高通、諾基亞等,這些企業雖然不直接通過產品參與競爭,但通過掌握的專利組合,也可以獲取不菲的授權費用。
專利:走出去的護身符
美國非常注重專利的保護,此前三星、HTC等廠商都在這里吃過專利的虧。HTC曾經創下了業界的赫赫戰績,從市值一舉達到319億美元,首度超過經營半個世紀的手機巨頭諾基亞,到智能手機在美國季度銷售超越三星與蘋果,風光無限。但2010年開始,在美國市場上遭遇專利戰,蘋果起訴HTC專利侵權,要求禁止HTC在美國銷售智能手機。歷經近兩年的專利戰使HTC由盛轉衰,徹底跌出主流手機品牌行列。
自2000年以來,海外跨國企業憑借大量的專利儲備這一有力武器不斷對中國企業的出口設置商業壁壘,在掀起一次次專利訴訟的同時一再提高專利侵權的索賠額,給中國企業“走出去”造成障礙。
同行競爭對手外,還有專利流氓NPE的虎視眈眈。所謂NPE,是Non-Practicing Entity的縮寫,中文名稱為“非專利實施實體”或“非生產專利實體”。簡單說,NPE是指代那些擁有專利但不從事專利產品生產的機構。
2015年,國內某著名手機品牌被一家名為BlueSpike的NPE訴至美國東德州聯邦地區法院馬歇爾分院,指責該品牌通過Tomtop銷售的智能通信設備涉嫌侵犯其在美國擁有的專利權。值得注意的是,該品牌并未正式進入美國市場,之所以在美國遭遇專利訴訟,原因是違法了美國嚴格的專利法。按照美國專利法規定,在專利有效期間內,任何人未經授權在美國境內制造、使用、提供銷售、銷售任何受專利保護的發明,或進口受專利保護的發明進入美國,都涉嫌專利侵權。
中國智造加強專利儲備迫在眉睫
從產值上看,中國是名副其實的制造大國,但與先進經濟體比,我國制造業仍然大而不強,雖然在少數科技領域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但整體上仍屬于技術引進國和模仿國,轉型升級的任務緊迫而艱巨。
因為發展時間晚,技術積累不足,在中國手機產業鏈繁榮的背后是核心元器件不能自主。
很長一段時間,從芯片、攝像頭、存儲器、屏幕等硬件,到操作系統等軟件,整個產業鏈條上的“命門”幾乎都攥在別人手中。而隨著零部件自給率的提升,電子元器件也成為專利訴訟的重災區。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企業也曾是侵犯美國知識產權的被訴重點。幾十年來,日本逐步實現了從“貿易立國”到“技術立國”,再到“知識產權立國”的戰略升級,實現了從制造業的底端向高端的嬗變。
中國企業憑什么走向世界,當人口紅利不在,可以設想一下,一個關鍵元器件都是由國外廠商提供的所謂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是不會有競爭力的。中國制造的真正崛起,離不開本土產業鏈的支撐,一定是像日本、韓國一樣站在核心元器件的本土化上。
國產核心元器件廠商的逆襲之路
一批優秀的中國企業已經邁出可喜的步伐。
手機芯片方面,由于國產TD-LTE芯片技術成熟度與國際品牌有較大差距,國內LTE手機芯片中的訂單曾經一度被高通壟斷。由于高端芯片供應有限,在芯片廠商選擇客戶時,國產手機廠商只能排在等待的隊伍中。華為經過10余年的持續研發,如今,其自主研發的麒麟系列處理器,性能上已不遜色于高通、三星等國際巨頭的同類產品。尤為可喜的是,國家知識產權局最新公布的許可備案登記信息顯示,去年華為向蘋果公司許可專利769件,蘋果公司向華為許可專利98件。在通信業,這意味著華為已經開始向蘋果公司收取專利許可使用費。
隨著觸控面板大尺寸化、低價化,以及傳統ITO薄膜不能用于可彎曲應用,導電性及透光率等本質問題不易克服等因素,金屬網格(Metal Mesh)作為優質的替代材料成為全球觸摸屏廠商研究熱點,歐菲光在全球率先建成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納米銀金屬網柵透明導電膜觸摸屏生產線,并量產出貨,這也是國內移動互聯產業硬件模組技術首次全球領先。此外,歐菲光還憑借發明專利“圖形化的柔性透明導電薄膜及其制法”榮獲十六屆中國專利金獎,并最終打贏了觸控產業著名的專利戰。
聲學領域,中國在專利方面與國際差距巨大。動鐵單元這一廣泛應用于助聽器、發燒級耳機領域的核心聲學元器件,在長達六十多年的時間里,都被歐美企業壟斷核心技術專利,全球僅有三家國際大廠具有量產能力。常州阿木奇在國內率先研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動鐵單元,并且以69項專利形成的專利組合徹底突破了國際大廠對中國企業在該領域構筑數十年的專利壁壘。目前,阿木奇導入了全球第一條自動化生產線,每月生產能力預計到達百萬顆規模。據業內人士介紹,盡管這個聲學細分領域有國內廠家能夠通過完全模仿外資廠的制造工藝實現量產,但未來規模若擴大或將不可避免引來外資大廠的專利訴訟,國內某聲學元器件上市公司被美國樓氏電子指控專利侵權就是前車之鑒。對下游終端廠商而言,要規避上游元器件廠商連帶引發的專利訴訟風險,遴選具備自主知識產權核心優勢的供應商就顯得尤其重要。
作為LCD上游材料之一,偏光片由于技術難度較高,長期被日本、韓國、臺灣等少數廠商壟斷。從1995年進入偏光片領域以來,深紡織逐步掌握了偏光片的相關工藝和技術,成功量產供大尺寸LCD面板使用的寬幅偏光片。OLED具備顯示效果好(色彩表現好、高刷新率、可視角度大)、可折疊彎曲等多種優勢,全面優于LCD液晶屏,成為最具發展潛力的顯示面板技術,而偏光片仍然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元件。深紡織建設中的6號線產品將涵蓋 TFT 及 OLED 用偏光片,預計2017年底量產。而近日,深紡織董事會一致通過子公司深圳市盛波光電增資擴股引入戰略投資者的議案,這無疑將加快深紡織在偏光片領域的發展步伐。
消費電子是典型的專利密集型產業,要進入高度成熟的歐美市場必須遵守知識產權的游戲規則。希望走出去的中國企業能夠更加嫻熟地運用規則,加快核心技術研發,依托知識產權優勢,為“走出去”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