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政府發布11份“中國制造2025”配套實施指南,聚焦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新材料與品牌推廣等領域,顯示出中國政府進一步推動制造業發展的決心。

工業和信息化部稱,11個配套實施指南在2月早些時候全部發布完畢,標志著“1+X”規劃體系完成。“1”是指“中國制造2025”,“X”是指11個配套指南,著力智能制造、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創新等方面。
“1+X”規劃由國務院20多個部委共同制訂,旨在突破制造業發展瓶頸,提升中國制造業的全球競爭力,推動中國由“世界工廠”轉變為設計與制造雙雙領先的真正制造強國。
“中國制造2025”的11個配套實施指南不是“指令性”而是“引導性”的,旨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具體實施中還需要各級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金融機構等有關方面廣泛參與,共同努力。
“中國制造2025”于2015年3月由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李克強總理在多個場合提到此項計劃,強調中國制造業應實現高端化發展,向環境友好型、資源集約型模式轉變。
李克強總理在去年的一次批示中強調,要圍繞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在市場準入、要素配置、降低成本等方面營造良好環境;著力把“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緊密結合起來;同時著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
在去年4月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指出,應努力提振消費者對“中國制造”的信心,支撐制造業提質增效、提升國際競爭力。
去年,李克強總理到上海、天津、深圳等地考察時都優先到訪制造企業。5月,他赴湖北十堰考察東風商用車重卡新工廠,鼓勵工人發揚工匠精神,推進品質革命,推動中國產品優化升級。他對工人們說道:“‘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要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工藝創新,其中關鍵是以客戶為中心。”
去年6月,李克強總理在天津出席夏季達沃斯論壇時指出:“‘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是不可分割的,這是因為我們要推動中國制造升級,必須向智能化的方向發展。”他在天津考察時還到參觀了“百年老店”飛鴿自行車的一家體驗店,掂了掂一輛碳纖維自行車的重量,親自體驗了一下這輛智能自行車的性能。“我想讓中國的自行車制造商知道,我愿意為‘中國制造’智能升級‘站臺’。”他說道。
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指出,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將導致勞動力成本上升,需求下降,智能制造為中國制造業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遇,能有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此前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國到2015年已成為制造業第一大國,但在品牌塑造、創新能力等方面仍與其他先進國家有較大差距。面對國內經濟下行、投資增速放緩的形勢,必須把推進智能制造作為培育先進制造業的新動力來抓。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也認同這一觀點。他指出,中國必須淘汰所有高污染、高排放的落后產能,推動智能制造等“中國制造2025”配套實施指南中提到的領域發展。
我國機床等裝備制造蓬勃發展,顯示“中國制造2025”戰略已取得重大成果。去年7月,時任沈陽機床前董事長關錫友表示,2016年沈陽機床生產的i5智能機床訂單量有望突破20000臺,是其年生產能力的兩倍。關錫友已于上月辭職。
關錫友表示,i5智能機床已經成為沈陽機床旗下最受歡迎的產品,沈陽機床將加大投資進行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