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劉偉 李斌
作為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廣西北海,發展曾經歷幾度起落,“無產業支撐”一直是困擾北海發展的難題。近幾年,北海通過推進“三年跨越發展工程”,北海不僅實現GDP、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財政收入創下歷史最高紀錄,成功甩掉了“無產業支撐”的帽子,還坐穩了廣西電子信息產業頭把交椅,實現石油化工、特鋼新材料等新興戰略性產業的強勢崛起。今年上半年,北海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37.33%,增速繼續領跑全區。把不可能變為可能。“工業北海”的奇跡是怎樣煉成的?
“每生產三臺顯示器,就有一臺產自北海”
“現在我們邊建設邊生產,已達到月產15萬臺顯示器的能力,待年底全部達產后,年產顯示器將達到800萬臺。”廣西惠科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沈涌指著正在建設中的廠房對記者說。
夏日炎炎,驕陽似火,位于北海工業園區里的惠科電子(北海)科技產業園建設工地更是加熱火朝天,24萬平方米廠房及配套設施正在建設中。“加上冠捷將投產的年產500萬臺顯示器生產線,還有三諾的生產線,北海工業園區顯示器產量將達到全行業的三分之一。”沈涌說。
在三諾智慧產業園,已投產的多媒體音箱生產線達到10條,月產能已突破30萬臺;臺式電腦、平板電腦、一體機生產線8條,月產能已達到18萬臺,與之配套的音箱、喇叭、線材、精密注塑、五金沖壓、包裝材料等生產線已全部投入使用。
“今年上半年,三諾智慧產業園完成產能爬坡,月產多媒體音箱60萬臺、電腦30萬臺以上。”廣西三諾電子有限公司項目總監黎鵬成充滿信心地表示。作為全球最大的音頻產品提供商、國內知名電子信息企業,深圳三諾電子公司將未來發展鎖定北海。黎鵬成說,今年廣西三諾產值將突破50億元,第二期建成后到2015年將達到100億元。
在朗科存儲科技產業園,一期工程的5條生產線正在開足馬力生產,全自動的電腦主板生產線節省了大量的人力。廣西朗科公司總經理李湘松告訴記者,目前企業員工已達到500人,正在加班加點生產,確保訂單按期完成。“今年還計劃投資2.5億元開工建設14.5萬平方米廠房和配套設施,投資3億元再投產25條SMT生產線,員工將達到2000人。”李湘松說。
“北海電子信息產業實現了爆發式增長,短短5年時間就增長了10多倍,已成為廣西最大的電子產業集群。”北海市工信委主任李國智說,北海電子信息產業產值在2008年時只有45.6億元,去年已經達到516億元,目前正在向千億產業邁進。
濱海之城臨港工業風生水起
一條長12米、寬1.5米、厚0.2米的鋼材,在加熱到1200攝氏度之后,通過數道輥軋機軋制,變成了厚度只有2毫米的薄鋼板,長度可達上千米。在北海誠德鎳業有限公司,軋制的薄板源源不斷從生產線上下來,卷成一卷卷鋼卷,銷往全國各地。這些薄鋼板是制造各種不銹鋼器具的原材料,市場供不應求。“我們軋制的鋼板最薄可達到1.62毫米,是目前全世界最薄的熱軋不銹鋼板。”誠德集團總裁何潮說。誠德集團鋼材產量去年達到150萬噸,產值160多億元。
走進誠德集團,很少人能想到這只是一個建廠僅5年,投產僅4年的新廠。短短幾年時間,誠德集團就一躍成為廣西最大的不銹鋼生產企業,成為同行業翹楚。
誠德集團是由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與廣東佛山誠德特鋼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打造的。公司地處北海鐵山港區,擁有得天獨厚的物流優勢,北部灣港務集團和誠德特鋼的合作實現了優勢互補。從鐵山港進口的礦石,就近生產加工,再通過港口外運,極大節約物流成本,使產品擁有了別的鋼廠難以比擬的成本優勢,成為了誠德集團發展壯大的基礎。
“由于誠德帶來的龐大的貨物進出量,鐵山港從去年開始實現扭虧為盈。”北海鐵山港區管委會主任肖滬和說。臨港工業,作為北海重點發展的三大產業之一。2009年,北海臨港工業產值僅有2.2億元,去年狂飆突進到233億元,實現了100倍的增長。
在2003年國務院批準設立北海出口加工區A區基礎上,2012年3月國務院批準設立北海出口加工區B區,成為廣西唯一一個擁有2個封關區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北海出口加工區A區2005年4月運營以來,累計引進企業85家,目前產業工人達到2萬人,各項經濟指標實現跨越式增長。2013年,A區完成產值180億元;完成進出口值17.5億美元,單月進出口額突破1億美元大關。
“三足鼎立”補齊短腿激發城市創造力
電子信息、石油化工、臨港新材料三大產業已呈“三足鼎立”之勢,支撐著北海可持續發展。2013年,這三大產業實現產值分別為516億元、344億元、233億元,都是5年前的10倍以上。幾年內,它們將發展成為北海三大千億元產業。三大產業崛起,不僅讓北海甩掉了“無產業支撐”的帽子,還托起了北海跨越發展的宏圖。
中石化北海煉油異地改造項目是北海爭取了16年、事關發展大局的重大項目。2009年,全國經濟形勢嚴峻但政策寬松,北海抓住機遇,終于促成項目落地,18個月后建成投產,創造了國內同類項目的最快建設速度。石化項目建設速度之快、工藝水平之優、經濟效益之好、環保標準之高,不僅圓了北海多年的“大石化夢”,更加快了北海工業化進程。
在鐵山港旁的一片黃土地上,塵土飛揚,滿載砂石的車輛往來穿梭。這里,廣西液化天然氣(LNG)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數個碩大的圓形罐體已經建成。這是繼中石化北海項目群一期工程之后,中石化集團在北海投資建設的又一重大項目。工程技術人員介紹,年供氣80萬立方的項目建成后,進口的天然氣將沿著管道輸送到廣西各大城市。密布在一張廣西地圖上的管網,建成后將成為壯鄉能源大動脈。
至此,北海產業結構呈現“兩翼齊飛、各具特色、一重一輕”的發展新格局:既有優化經濟結構、吸納廣泛就業、穩坐廣西頭把交椅的先導性電子信息產業;也有較強抗御外來經濟風險能力的、具有平穩城市發展“定海神針”作用的石油化工和特鋼新材料產業。市內發展保護環境的電子信息、高新技術和旅游等產業,在港口則發展相對集中的重化工業,一重一輕,相得益彰。
“把事干成”鑄就推動發展的精神內核
一座城市的崛起和持續發展興旺,需要項目進駐,需要產業支撐,同時要有文化和精神層面的支撐。探尋北海的發展路徑,干部群眾提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真抓實干、把事干成、造福百姓”。
“把事干成”,顯示出北海實現跨越發展的決心,顯示出北海推動跨越發展的干勁,已成為北海的響亮口號和嶄新形象,成為北海城市的“精氣神”。2013年,北海市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排廣西第一位。延續這一發展態勢,今年上半年北海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692.28億元,同比增長37.33%,增速領跑全區。快速崛起的濱海工業城市成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一顆耀眼的新星。
回顧往昔,基礎設施不足、交通不夠快捷、產業不配套、人才少、工人缺……是廣西各市面臨的難題。雖然臨海,北海同樣討不到更多便宜:港口、鐵路、航班的便捷度比“珠三角”差太遠。嘗過苦頭的北海懂得了破危局、解難題、抓機遇,甚至“危”中尋“機”。
2010年初,北海市委、政府做出了實施北海“三年跨越發展”的重大決策:一年繼續打基礎、兩年明顯見成效、三年實現大跨越。以跨越發展為引擎,北海市政府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掛帥的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編制了高起點、高標準的三個千億元產業園區發展規劃,強力推動電子信息、石油化工、臨港新材料三大產業向千億元產業邁進。謀定而后動。自治區黨委常委、北海市委書記王小東向干部反復強調“把事干成”:把事干成,前提是“干”,落腳點是“成”,干而不成,等于不干,再美好的構想也是空想,再艱巨的付出也是徒勞。只有把事干成,才能體現科學發展,也只有把事干成,才能使老百姓享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發展成果,真正實現造福百姓。全國各地都在招商引資,企業憑什么選北海?必須要有更優的投資環境。北海市政府主動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按照“最優政策、最高效率、最好服務、最佳環境”的要求,進一步營造良好的政務環境和親商、重商、富商的濃厚氛圍。
“項目入園后,政府部門就像‘保姆’一樣給我們提供‘一站式’服務,招工、辦證都實行免費包辦,相關規費也進行了減免。”提到北海的投資環境,沈涌贊不絕口。他告訴記者,2011年準備到中西部地區投資建廠時,考慮了揚州、宜昌等多個地方,之所以選擇北海,首先因為便捷的交通物流條件,但更重要的是北海優越的投資環境。
電子信息產業企業從北海發貨,物流成本稍高。為幫助企業盡量降低物流成本,北海市政府采取補貼物流公司和生產企業的方式,設立從北海至廣州、深圳的物流專線,極大地節省了企業的成本。“一些原材料需要從香港、臺灣進貨,我們還開辟了到香港、高雄的海運專線,力求最大限度減少企業物流成本。”北海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朱會東說。企業進駐,有園區幫招工,項目進來,有團隊幫辦證;項目建設直接有市領導聯系推進,遇到問題有工作組協調……北海的“保姆式服務”很快獲得了口碑效應,帶來的是“以商招商”的良性效果。黎鵬成告訴記者,現在電子信息產業、產業鏈上的企業紛紛進駐北海。“我們上游產業鏈的五金、注塑、貼片、包裝等產業鏈上的企業源源不斷來到北海投資,就近采購實現了零庫存。” “把事干成”,簡單的四個字還融匯了“以成敗論英雄”的理念,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北海速度”:三諾電子項目用時僅9個月就建成了25萬平方米一期廠房及配套設施;誠德集團鎳鉻合金項目投產三年即實現產量和產值就雙雙突破100(萬噸、億元)大關;北海出口加工區企業從投資到投產周期從平均6個月縮短到最快僅用兩個月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