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電腦屏幕前,輕點鼠標,接入平臺,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太重采煤機的運行盡收眼底,通過對接用戶,可以全天候監控、分析及診斷——這一幕并非遠景規劃,而是真實發生在今天的太重煤機遠程運維中心。這家被譽為“中國采煤機之父”的老牌礦山機械制造企業,在互聯網時代發生著脫胎換骨的變化。筆者日前走進位于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太重煤機,找尋信息化對傳統工業打下的烙印。
煤機云平臺,千里化為咫尺
8月13日上午10時許,太重煤機遠程運維中心大廳內,電子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一臺采煤機的工作狀態。太重煤機副總經濟師趙小靜告訴筆者:“這臺由太重煤機生產的采煤機,目前正在潞安礦業集團的一個井下作業,大屏幕上全部是機器的即時運行數據。”
筆者看到,屏幕上既有采煤機的整機運行數據,包括整機電流、瓦斯濃度、煤機位置和工作面傾角等,也有采煤機各個部位,包括左右截割部、左右牽引部的具體作業數據。一目了然,如在現場。
這一切是如何實現的呢?據趙小靜介紹,太重煤機依托“十二五”國家智能發展專項,于2012年率先建起了煤機云計算平臺,依托該平臺進行實時視頻接入,對采煤機、綜采工作面設備進行集中監控、分析及診斷。“云計算平臺就相當于一臺運算能力強大的數據中心,通過相關電信運營商的寬帶或者專線,對設備上反饋的運行數據進行采集、分析,并實現遠程管理和運維。”
“有了這樣的技術,再也不必擔心產品售后服務滯后的問題了。”在太重煤機工作了33年的趙小靜深有感觸:以前用戶出了產品故障,只能通過售后服務總機電話與我們聯系,然后我們再通知技術部門,準備維修方案,費時費力,有時候因為電話難以說清楚,還得派專家趕赴現場。現在有了云計算平臺的實時監控,可以在第一時間就發現機器故障,由專家在線指導維修,甚至可以通過機器運行中的數據分析來預知故障,及時采取處置措施,變事后維修為即時的狀態維修。
機床也聯網,信息融入工業
如今,在太重煤機生產生活的各個環節,運用網絡技術進行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烙印無處不在。
如果來到太重煤機,你甚至不需要邁動雙腿,就可以隨意走進任何一個分公司和車間,網絡集成虛擬園區會讓參觀者領略到現場參觀的感受。坐在調度中心的電子大屏幕前,一幕幕集成的園區、工廠和車間的畫面撲面而來,連車間的設備擺放位置、設備的陳舊度都與現場一模一樣,讓你感嘆網絡技術的神奇。
同時,太重煤機各個分公司、生產車間以及廠區道路的實時監控畫面,也通過網絡技術即時呈現在管理者眼前。“設備有沒有運行?”“有沒有違章操作?”一切盡在掌握,極大提升了效率。
而在企業的核心生產部門,網絡也發揮著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被譽為信息化時代網絡化制造模式的“DNC數控機床聯網”技術,正在太重煤機的生產車間應用。通過這一技術,10臺聯網的數控機床實現了信息集成和設備集成,管理者可對車間制造設備進行實時動態監控,集中控制管理,及時掌握設備是否“帶病工作”、無任務停機或者故障停機,從而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來保證設備的持續運轉,大幅提高設備的利用率。“DNC改進了傳統模式下的管理方法,讓操作工人從此可以一心一意地謀生產,實現了信息化支撐下的精細化管理。”趙小靜說。
信息化讓太重煤機的傳統管理模式發生了蛻變,目前,該企業生產的大功率采煤機國內市場占有率達73%,牢牢占據著行業龍頭地位。曾經一度沉寂的太重煤機,正朝著打造“中國一流,世界著名”的目標高歌猛進。企業數字化,助推“太原智造”
太重煤機云計算平臺僅僅是我省、我市企業用網絡技術開展信息化建設的一個縮影。在互聯網時代,企業信息化建設已成為不可逆轉的大潮。
所謂企業信息化建設,就是指通過 IT 技術的部署來提高企業的生產運營效率,從而降低經營成本。省經信委相關人士表示,我省正處于轉型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作為一個資源性工業大省,亟需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實現新型工業化發展。目前,我省第一部規范信息化建設和管理的地方性法規《山西省信息化促進條例》已經出臺。我省將首先在煤炭、冶金、裝備制造等傳統行業,推動信息技術集成應用和信息化科技工程建設。
市經信委介紹說,目前,太原市龍頭企業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太原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加速期,借助信息化的翅膀,推進數字企業建設,可有效提升產品的智能化程度和產品附加值,增強太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太原市提出,將力爭用3年到5年時間,大幅提升信息化水平,借助信息化的翅膀,提升產品智能化程度,實現太原制造向太原創造、太原“智造”的升華。
煤機云平臺,千里化為咫尺
8月13日上午10時許,太重煤機遠程運維中心大廳內,電子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一臺采煤機的工作狀態。太重煤機副總經濟師趙小靜告訴筆者:“這臺由太重煤機生產的采煤機,目前正在潞安礦業集團的一個井下作業,大屏幕上全部是機器的即時運行數據。”
筆者看到,屏幕上既有采煤機的整機運行數據,包括整機電流、瓦斯濃度、煤機位置和工作面傾角等,也有采煤機各個部位,包括左右截割部、左右牽引部的具體作業數據。一目了然,如在現場。
這一切是如何實現的呢?據趙小靜介紹,太重煤機依托“十二五”國家智能發展專項,于2012年率先建起了煤機云計算平臺,依托該平臺進行實時視頻接入,對采煤機、綜采工作面設備進行集中監控、分析及診斷。“云計算平臺就相當于一臺運算能力強大的數據中心,通過相關電信運營商的寬帶或者專線,對設備上反饋的運行數據進行采集、分析,并實現遠程管理和運維。”
“有了這樣的技術,再也不必擔心產品售后服務滯后的問題了。”在太重煤機工作了33年的趙小靜深有感觸:以前用戶出了產品故障,只能通過售后服務總機電話與我們聯系,然后我們再通知技術部門,準備維修方案,費時費力,有時候因為電話難以說清楚,還得派專家趕赴現場。現在有了云計算平臺的實時監控,可以在第一時間就發現機器故障,由專家在線指導維修,甚至可以通過機器運行中的數據分析來預知故障,及時采取處置措施,變事后維修為即時的狀態維修。
機床也聯網,信息融入工業
如今,在太重煤機生產生活的各個環節,運用網絡技術進行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烙印無處不在。
如果來到太重煤機,你甚至不需要邁動雙腿,就可以隨意走進任何一個分公司和車間,網絡集成虛擬園區會讓參觀者領略到現場參觀的感受。坐在調度中心的電子大屏幕前,一幕幕集成的園區、工廠和車間的畫面撲面而來,連車間的設備擺放位置、設備的陳舊度都與現場一模一樣,讓你感嘆網絡技術的神奇。
同時,太重煤機各個分公司、生產車間以及廠區道路的實時監控畫面,也通過網絡技術即時呈現在管理者眼前。“設備有沒有運行?”“有沒有違章操作?”一切盡在掌握,極大提升了效率。
而在企業的核心生產部門,網絡也發揮著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被譽為信息化時代網絡化制造模式的“DNC數控機床聯網”技術,正在太重煤機的生產車間應用。通過這一技術,10臺聯網的數控機床實現了信息集成和設備集成,管理者可對車間制造設備進行實時動態監控,集中控制管理,及時掌握設備是否“帶病工作”、無任務停機或者故障停機,從而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來保證設備的持續運轉,大幅提高設備的利用率。“DNC改進了傳統模式下的管理方法,讓操作工人從此可以一心一意地謀生產,實現了信息化支撐下的精細化管理。”趙小靜說。
信息化讓太重煤機的傳統管理模式發生了蛻變,目前,該企業生產的大功率采煤機國內市場占有率達73%,牢牢占據著行業龍頭地位。曾經一度沉寂的太重煤機,正朝著打造“中國一流,世界著名”的目標高歌猛進。企業數字化,助推“太原智造”
太重煤機云計算平臺僅僅是我省、我市企業用網絡技術開展信息化建設的一個縮影。在互聯網時代,企業信息化建設已成為不可逆轉的大潮。
所謂企業信息化建設,就是指通過 IT 技術的部署來提高企業的生產運營效率,從而降低經營成本。省經信委相關人士表示,我省正處于轉型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作為一個資源性工業大省,亟需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實現新型工業化發展。目前,我省第一部規范信息化建設和管理的地方性法規《山西省信息化促進條例》已經出臺。我省將首先在煤炭、冶金、裝備制造等傳統行業,推動信息技術集成應用和信息化科技工程建設。
市經信委介紹說,目前,太原市龍頭企業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太原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加速期,借助信息化的翅膀,推進數字企業建設,可有效提升產品的智能化程度和產品附加值,增強太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太原市提出,將力爭用3年到5年時間,大幅提升信息化水平,借助信息化的翅膀,提升產品智能化程度,實現太原制造向太原創造、太原“智造”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