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半年,日本已經超過歐美成為我國光伏產品出口第一大市場,占比約三分之一。在日前召開的“能源變革時代下的光伏產業發展趨勢暨杜邦公司MylariGuard背板推廣會”上,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副秘書長孫廣彬分析了當前光伏產品出口面臨的嚴峻形勢,并對日本這一最大出口市場的可持續性表示擔憂。
“技術創新將是今后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核心內容。”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強調,技術進步是光伏產業發展的源動力,技術創新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只有不斷地突破光伏產業各環節的關鍵技術,逐步提升產品性能,降低生產成本,才是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根本出路。應對嚴峻的出口形勢,與會專家紛紛建言創新發展。
未來十年是發展機遇期
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國際能源研究所所長王進表示,在高層領導重視下,未來十年是我國光伏行業發展的機遇期。與此同時,對于光伏企業而言,技術創新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讓可再生能源更具競爭優勢的根本所在。
對于技術創新這一產業發展的根本。王勃華強調,技術創新可以創造興旺一個產業,例如互聯網。通過技術創新也可以消亡一個產業,例如存儲技術。通過創新,可以彌補產業不足,完善性能,更好地占領市場。
在太陽能光伏領域,很多年前就提出薄膜可以取代晶硅電池。事實上,通過多晶硅硅片環節的技術創新,延伸了晶硅太陽能電池的興旺期。最主要的是提升了性價比。而高性價比的實現途徑,即提高性能、降低成本,同樣要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此次會議發布的‘背板’產品就是技術創新的成果。”王勃華表示。
據了解,目前晶硅組件使用的背板主要有兩種結構,一種是含氟層的結構,另外一種是全PET的結構。在全PET背板中,有一種新的結構,即由單層高性能的PET和助料EVA復合。它可以使整個PET層具有強抗紫外線和防水解功能。會上,杜邦帝人薄膜公司制造并推廣的“MylariGuard背板”就是這種結構。
上海巨科電子科技公司總經理羅子貴告訴記者,目前我國在制造光伏組件時多使用含氟聚合物背板,由于該聚合物中含有鹵族元素,在組件報廢后,含氟聚合物回收再利用會面臨一些困難,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凸顯。而全PET薄膜背板可以有效解決以上問題。
會上,杜邦帝人薄膜公司的這一技術創新成果得到了與會專家的肯定。與跨國公司相比,我國光伏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還有待提升。孫廣彬告訴記者,“在技術創新上,中國在國外上市的光伏公司有10家,在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最高達3%,最低只有0.7%。在出口量超過1GW的情況下,我們的研發水平依然很低。”
技術創新是中國光伏產業軟肋
王勃華坦言,“技術創新是中國光伏產業的軟肋。”他說,在基礎方面,我們的產量大,規模大,但在技術路線、新材料、新工藝,特別是基礎工藝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比較落后。在新一代太陽能技術研究方面與國外重點研究室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在精度、效率、可靠性方面都有很大差距,部分專用設備和材料依然依賴進口。
自2008年到2013年,中國光伏產業經歷了兩次“過山車”式的洗禮。王勃華表示,可喜的是,即便在中國光伏產業最困難的時期,國內骨干企業也沒有放棄技術創新。產業最困難的這幾年,恰恰也是中國光伏產業技術創新最活躍的幾年。
2010年至今,我國每千噸多晶硅投資下降47%,每千克多晶硅綜合能耗下降35%,多晶硅企業人均年產量上升165%,骨干企業副產物綜合利用率達99%以上。每兆瓦晶硅電池投資下降超過55%,每瓦電池耗硅量下降25%。光伏發電系統投資由25元/瓦降至9元/瓦,分布式已經接近8元/瓦。
“技術創新是中國光伏產業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王勃華強調,下一步,要保持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不能僅靠淘汰、消化落后產能,必須堅持技術創新。
在政策支撐方面,工信部自2009年到2013年安排了40項左右的技術研發專項。在近日大力推進的“工業強基”工程中,光伏產業也位列其中。“這些都是為了支持產業的技術創新。”王勃華說,下一步,光伏產業在電池、硅片環節,以及先進設備等方面都要加強技術創新和儲備。
出口形勢依舊嚴峻
2013年,中國光伏產品的出口市場悄然生變。由原來歐美占比70%~80%,轉為亞洲占比40%之多,歐洲占比30%,美洲占比20%。今年上半年,格局又進一步變化,亞洲占比近半,歐洲、美洲各占20%。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提供的資料顯示,2014年上半年,我國光伏產品出口總額為74.2億美元,同比增長13.85%。其中太陽能電池出口額為64.2億美元,同比增長23.34%。出口市場排前三的分別是日本、美國和荷蘭,出口額分別是24.6億美元、13.7億美元、6.09億美元,占比分別是33.11%、18.49%、8.21%。
其中,“日本市場占到了電池組件出口的1/3,目前我國有26家企業在日本做電站賣產品。”孫廣彬介紹,日本市場吸引我國光伏企業的三大特點分別是:一是高度的環保意識、政策及規劃的相對確定性以及因福島核災難后大多數核電站的關閉導致電力需求量猛增、對可再生能源需求特別是光伏能源需求的意愿高漲。二是日本大型光伏電站補貼(FIT)為0.35美元/千瓦,是世界上最高的光伏補貼。三是客戶對技術研發及創新具有很大熱情,并注重工程質量的把控。
作為最大的出口市場,能否保持持續性則是業界最為關心的。孫廣彬對日本市場持續性的擔憂來自五個方面:一是日本市場對光伏產品認證極高,二是日本市場存在一定的本土化,三是盡管政策目前比較穩定,但未來的延續性很難判斷,四是日本的環境因素要求很苛刻,對產品的抗臺風等性能要求很高,五是中國出口企業自相競爭的負面影響。
研判今年的出口形勢,孫廣彬指出,我國光伏產品出口市場雖已初步形成上述多元化格局,但出口局勢仍不穩定,存在風險。美國正在對我進行第二次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印度對我光伏產品反傾銷調查也正在進行中,我光伏產品出口第六大市場——澳大利亞已于5月14日對我國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孫廣彬透露,目前,機電商會正在組織行業企業積極應對上述貿易摩擦案件。
相關報道
棄風棄光嚴重地區應控制新能源規模
鑒于我國新能源發展中棄風、棄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在日前舉行的第五屆中國(甘肅)國際新能源博覽會上表示,棄風棄光嚴重的地區就是要控制規模。
我國以風電和光伏發電為主的新能源近年來取得了巨大發展,截至2013年底,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已經達到9174.46萬千瓦,光電裝機也已經達到1479萬千瓦,均居世界第一位,但由于在新能源建設過程中主要關注資源而忽視市場,造成規模過剩,導致發電難以送出,出現棄風、棄光問題。
國家能源局的一項統計顯示,2013年,我國風電平均棄風率為10%,而從重點區域來看,棄風率在25%以上,如內蒙古和東北的不少地方,棄風率在35%~40%。今年上半年全國平均棄風率8.5%,同比下降5.14%,但是部分地區棄風依然嚴峻,如新疆棄風率達到17.25%,吉林棄風率達到19.75%,為全國最高。
史立山說,雖然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在電力消費中的比重很低,風電不到3%,太陽能發電可以忽略不計,但是不斷出現的棄風棄光問題,暴露了我國能源規劃、建設和運行中的矛盾和問題,資源豐富地區的政府對新能源建設是積極的,但對于如何充分有效利用新能源重視不夠。
史立山說,要結合新能源的特點,拓展新能源的利用領域,如風電供熱的利用應引起重視,通過儲熱式供熱技術,解決風電的間歇問題,這是一個嶄新的領域,需要大膽實踐。
據了解,為了保證新能源發電的健康發展,目前國家實施了年度規模調控的管理措施。確定各地區開發規模的依據,主要是看新能源的利用狀況,看投運項目的利用水平。
“技術創新將是今后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核心內容。”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強調,技術進步是光伏產業發展的源動力,技術創新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只有不斷地突破光伏產業各環節的關鍵技術,逐步提升產品性能,降低生產成本,才是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根本出路。應對嚴峻的出口形勢,與會專家紛紛建言創新發展。
未來十年是發展機遇期
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國際能源研究所所長王進表示,在高層領導重視下,未來十年是我國光伏行業發展的機遇期。與此同時,對于光伏企業而言,技術創新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讓可再生能源更具競爭優勢的根本所在。
對于技術創新這一產業發展的根本。王勃華強調,技術創新可以創造興旺一個產業,例如互聯網。通過技術創新也可以消亡一個產業,例如存儲技術。通過創新,可以彌補產業不足,完善性能,更好地占領市場。
在太陽能光伏領域,很多年前就提出薄膜可以取代晶硅電池。事實上,通過多晶硅硅片環節的技術創新,延伸了晶硅太陽能電池的興旺期。最主要的是提升了性價比。而高性價比的實現途徑,即提高性能、降低成本,同樣要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此次會議發布的‘背板’產品就是技術創新的成果。”王勃華表示。
據了解,目前晶硅組件使用的背板主要有兩種結構,一種是含氟層的結構,另外一種是全PET的結構。在全PET背板中,有一種新的結構,即由單層高性能的PET和助料EVA復合。它可以使整個PET層具有強抗紫外線和防水解功能。會上,杜邦帝人薄膜公司制造并推廣的“MylariGuard背板”就是這種結構。
上海巨科電子科技公司總經理羅子貴告訴記者,目前我國在制造光伏組件時多使用含氟聚合物背板,由于該聚合物中含有鹵族元素,在組件報廢后,含氟聚合物回收再利用會面臨一些困難,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凸顯。而全PET薄膜背板可以有效解決以上問題。
會上,杜邦帝人薄膜公司的這一技術創新成果得到了與會專家的肯定。與跨國公司相比,我國光伏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還有待提升。孫廣彬告訴記者,“在技術創新上,中國在國外上市的光伏公司有10家,在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最高達3%,最低只有0.7%。在出口量超過1GW的情況下,我們的研發水平依然很低。”
技術創新是中國光伏產業軟肋
王勃華坦言,“技術創新是中國光伏產業的軟肋。”他說,在基礎方面,我們的產量大,規模大,但在技術路線、新材料、新工藝,特別是基礎工藝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比較落后。在新一代太陽能技術研究方面與國外重點研究室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在精度、效率、可靠性方面都有很大差距,部分專用設備和材料依然依賴進口。
自2008年到2013年,中國光伏產業經歷了兩次“過山車”式的洗禮。王勃華表示,可喜的是,即便在中國光伏產業最困難的時期,國內骨干企業也沒有放棄技術創新。產業最困難的這幾年,恰恰也是中國光伏產業技術創新最活躍的幾年。
2010年至今,我國每千噸多晶硅投資下降47%,每千克多晶硅綜合能耗下降35%,多晶硅企業人均年產量上升165%,骨干企業副產物綜合利用率達99%以上。每兆瓦晶硅電池投資下降超過55%,每瓦電池耗硅量下降25%。光伏發電系統投資由25元/瓦降至9元/瓦,分布式已經接近8元/瓦。
“技術創新是中國光伏產業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王勃華強調,下一步,要保持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不能僅靠淘汰、消化落后產能,必須堅持技術創新。
在政策支撐方面,工信部自2009年到2013年安排了40項左右的技術研發專項。在近日大力推進的“工業強基”工程中,光伏產業也位列其中。“這些都是為了支持產業的技術創新。”王勃華說,下一步,光伏產業在電池、硅片環節,以及先進設備等方面都要加強技術創新和儲備。
出口形勢依舊嚴峻
2013年,中國光伏產品的出口市場悄然生變。由原來歐美占比70%~80%,轉為亞洲占比40%之多,歐洲占比30%,美洲占比20%。今年上半年,格局又進一步變化,亞洲占比近半,歐洲、美洲各占20%。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提供的資料顯示,2014年上半年,我國光伏產品出口總額為74.2億美元,同比增長13.85%。其中太陽能電池出口額為64.2億美元,同比增長23.34%。出口市場排前三的分別是日本、美國和荷蘭,出口額分別是24.6億美元、13.7億美元、6.09億美元,占比分別是33.11%、18.49%、8.21%。
其中,“日本市場占到了電池組件出口的1/3,目前我國有26家企業在日本做電站賣產品。”孫廣彬介紹,日本市場吸引我國光伏企業的三大特點分別是:一是高度的環保意識、政策及規劃的相對確定性以及因福島核災難后大多數核電站的關閉導致電力需求量猛增、對可再生能源需求特別是光伏能源需求的意愿高漲。二是日本大型光伏電站補貼(FIT)為0.35美元/千瓦,是世界上最高的光伏補貼。三是客戶對技術研發及創新具有很大熱情,并注重工程質量的把控。
作為最大的出口市場,能否保持持續性則是業界最為關心的。孫廣彬對日本市場持續性的擔憂來自五個方面:一是日本市場對光伏產品認證極高,二是日本市場存在一定的本土化,三是盡管政策目前比較穩定,但未來的延續性很難判斷,四是日本的環境因素要求很苛刻,對產品的抗臺風等性能要求很高,五是中國出口企業自相競爭的負面影響。
研判今年的出口形勢,孫廣彬指出,我國光伏產品出口市場雖已初步形成上述多元化格局,但出口局勢仍不穩定,存在風險。美國正在對我進行第二次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印度對我光伏產品反傾銷調查也正在進行中,我光伏產品出口第六大市場——澳大利亞已于5月14日對我國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孫廣彬透露,目前,機電商會正在組織行業企業積極應對上述貿易摩擦案件。
相關報道
棄風棄光嚴重地區應控制新能源規模
鑒于我國新能源發展中棄風、棄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在日前舉行的第五屆中國(甘肅)國際新能源博覽會上表示,棄風棄光嚴重的地區就是要控制規模。
我國以風電和光伏發電為主的新能源近年來取得了巨大發展,截至2013年底,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已經達到9174.46萬千瓦,光電裝機也已經達到1479萬千瓦,均居世界第一位,但由于在新能源建設過程中主要關注資源而忽視市場,造成規模過剩,導致發電難以送出,出現棄風、棄光問題。
國家能源局的一項統計顯示,2013年,我國風電平均棄風率為10%,而從重點區域來看,棄風率在25%以上,如內蒙古和東北的不少地方,棄風率在35%~40%。今年上半年全國平均棄風率8.5%,同比下降5.14%,但是部分地區棄風依然嚴峻,如新疆棄風率達到17.25%,吉林棄風率達到19.75%,為全國最高。
史立山說,雖然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在電力消費中的比重很低,風電不到3%,太陽能發電可以忽略不計,但是不斷出現的棄風棄光問題,暴露了我國能源規劃、建設和運行中的矛盾和問題,資源豐富地區的政府對新能源建設是積極的,但對于如何充分有效利用新能源重視不夠。
史立山說,要結合新能源的特點,拓展新能源的利用領域,如風電供熱的利用應引起重視,通過儲熱式供熱技術,解決風電的間歇問題,這是一個嶄新的領域,需要大膽實踐。
據了解,為了保證新能源發電的健康發展,目前國家實施了年度規模調控的管理措施。確定各地區開發規模的依據,主要是看新能源的利用狀況,看投運項目的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