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品牌國際化的涵義已經從“走出去”變成了“走進去”,不僅要做貿易出口,更要在當地市場深耕細作,融入到當地消費者的文化和生活中去。惟有如此,中國品牌才能在“藍海”日漸泛紅的阿拉伯國家市場,乃至全球海外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立足并謀求擴張。
除了南亞、北非和南美等傳統海外市場,與中國有著悠久貿易歷史、貿易往來日益密切的阿拉伯國家也早已成為中國品牌進軍海外的必爭之地,出口到阿拉伯國家的中國汽車占中國汽車出口量的近三分之一。
9月11~12日,由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辦,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以下簡稱汽車貿促會)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博覽局承辦的“2014中國—阿拉伯國家汽車合作論壇”在塞上江南銀川市舉行。
以“中阿攜手,擎動未來”為主題的此次論壇邀請了包括埃及、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約旦、蘇丹等12個國家的官員、商會代表以及東風、長安、廣汽、一汽等30余家乘用車、商務車的國際公司代表參加,意在為中國的汽車企業和阿拉伯國家之間搭建一個交流和溝通的橋梁,促進中阿汽車經貿的合作與發展。
此次論壇的舉辦,恰逢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十二連降”,令中國車企備感焦煎,此時海外市場的市場擴容和銷量增長對國內頹勢的平衡就顯得尤其重要。然而,中國品牌如何能在“藍海”日漸泛紅的阿拉伯國家市場,乃至全球海外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立足并謀求擴張?這是每個有野心、有實力的自主車企都應該深思的問題。
中阿汽車貿易前景廣闊
自絲綢之路開始,中國和阿拉伯國家就有了緊密的貿易聯系。新世紀以來,中阿貿易更是繁榮,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于論壇發言中提到:“2012年、2013年連續兩年,中國對阿拉伯國家整車出口都在20萬輛以上,特別是2012年創了歷史最高,超過了30萬輛,占到中國汽車當年出口總量的近三分之一。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汽車產業合作展示出了良好的前景。”
不過,雖然阿拉伯國家已經成為中國重要的汽車出口市場之一,但談及如何繼續深入開展中阿汽車產業的貿易與合作時,來自阿拉伯國家的官員和商會代表在肯定中國汽車產業進步的同時,也不約而同地指出了中國汽車在阿盟市場飽受詬病的產品低價低質、售后缺乏保障、品牌吸引力弱等尷尬現狀,希望中國車企能給阿拉伯國家的消費者帶去更有競爭力的產品。
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副司長支陸遜在論壇上也表示,雖然中國汽車產業的國際化進程在逐步加快,從開始很小的規模到突破100萬輛,僅用了近10年的時間,比大部分發達國家和工業化國家用時都短,但也直言,“我們的汽車產業國際化水平跟人家還是有很大差距”。
“低質低價”制約海外發展
商務部的數據顯示,中國汽車海外出口的大部分買家其實都來自第三世界國家,中國品牌也以中低檔產品的定位很好地迎合了這部分市場需求。不過,隨著歐美、日韓系品牌在海外市場的冒起,競爭日趨激烈,尤其是在阿拉伯國家,韓國汽車已然超越歐美、日系和中國品牌汽車成為當地居民的新寵。
來自埃及工業貿易部的官員在論壇發言中表示,目前奔馳、日產、豐田等廠商都已在埃及設廠;黎巴嫩的黎波里商會代表則指出,韓國品牌汽車占了黎巴嫩汽車市場份額的近45%,而中國汽車的市場份額約2%;約旦的亞喀巴商會代表也表示,約旦近年與美國、英國在汽車方面的貿易額持續增長,但目前最受歡迎的是韓國汽車,而中國品牌汽車目前的地位還比較弱。
從整體數據來看,國內車企曾經順風順水地通過海外市場反哺國內的做法如今也開始遇到了阻力。據中汽協統計,今年前8個月我國汽車累計出口58.48萬輛,比上年同期下降8.4%;其中乘用車出口34.33萬輛,比上年同期下降11.1%。這當然跟全球車市增速整體放緩有關,不過也側面印證了阿盟官員關于中國出口的汽車競爭力不足的說法。
市場形勢瞬息萬變,雖然大多數中國品牌車企近年來已經在研發、設計和產品質量等方面不斷精進,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外品牌加入競爭,以及阿拉伯國家消費者消費水平和對汽車產品要求的提高,中國品牌曾經靠低端路線帶來的性價比優勢已不復存在,而品牌和技術相對薄弱、中高端產品不足和售后服務沒有保障等的制約,造成了其在阿盟地區廉價質次的印象,這對中國品牌汽車在海外的擴張和發展十分不利。
從“走出去”到“走進去”
國學大師王國維曾說做學問有三個境界,其實,汽車企業海外發展也無外乎四個層次:簡單貿易、散件組裝、本地化生產以及本土開發。縱觀全球各跨國汽車巨頭,無不擁有覆蓋全球市場的海外生產體系,以提高自己全球范圍內的市場競爭力,而中國車企由于海外發展時日尚短還無法短期內達到深度的本地化,但政府和企業已經開始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目前,中國車企的海外發展大部分是以簡單的整車出口或CKD(全散件)組裝的形式進行。而2014年以來,吉利、江淮、長城、華泰、奇瑞等多家中國整車企業已經開始大力推動海外的本土化戰略,長城汽車在俄羅斯投資的整車廠近期已經開工建設,奇瑞最近也在圣保羅舉行了巴西工廠的落成儀式。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汽車出口貿易層次還較低的阿拉伯國家市場大有發展前景,吸引中國車企來本國設點建廠也是此次論壇上眾多阿盟國家官員和商人的愿望。
一名來自科威特的汽車經銷公司副總經理表示:“中國車企如果要成為國際化企業或者要更好地和其他公司競爭,也應該在阿拉伯進行本地化的研發和生產,也許要花幾年時間,但是應該有這個決心。”
不少與會的阿拉伯國家官員也認為,中國品牌汽車應該更多地考慮到阿盟國家的實際市場需求,推出一些更適合當地消費者的、性價比高的產品。
對于中國汽車在海外市場的售后服務跟不上其銷量增長的狀況,支陸遜表示,政府會從政策上支持、鼓勵更多有實力的企業到包括阿拉伯國家在內的一些發展中國家投資建廠,包括建立售后網點、提升服務,實現互利共贏。
除了南亞、北非和南美等傳統海外市場,與中國有著悠久貿易歷史、貿易往來日益密切的阿拉伯國家也早已成為中國品牌進軍海外的必爭之地,出口到阿拉伯國家的中國汽車占中國汽車出口量的近三分之一。
9月11~12日,由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主辦,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以下簡稱汽車貿促會)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博覽局承辦的“2014中國—阿拉伯國家汽車合作論壇”在塞上江南銀川市舉行。
以“中阿攜手,擎動未來”為主題的此次論壇邀請了包括埃及、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約旦、蘇丹等12個國家的官員、商會代表以及東風、長安、廣汽、一汽等30余家乘用車、商務車的國際公司代表參加,意在為中國的汽車企業和阿拉伯國家之間搭建一個交流和溝通的橋梁,促進中阿汽車經貿的合作與發展。
此次論壇的舉辦,恰逢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十二連降”,令中國車企備感焦煎,此時海外市場的市場擴容和銷量增長對國內頹勢的平衡就顯得尤其重要。然而,中國品牌如何能在“藍海”日漸泛紅的阿拉伯國家市場,乃至全球海外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立足并謀求擴張?這是每個有野心、有實力的自主車企都應該深思的問題。
中阿汽車貿易前景廣闊
自絲綢之路開始,中國和阿拉伯國家就有了緊密的貿易聯系。新世紀以來,中阿貿易更是繁榮,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于論壇發言中提到:“2012年、2013年連續兩年,中國對阿拉伯國家整車出口都在20萬輛以上,特別是2012年創了歷史最高,超過了30萬輛,占到中國汽車當年出口總量的近三分之一。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汽車產業合作展示出了良好的前景。”
不過,雖然阿拉伯國家已經成為中國重要的汽車出口市場之一,但談及如何繼續深入開展中阿汽車產業的貿易與合作時,來自阿拉伯國家的官員和商會代表在肯定中國汽車產業進步的同時,也不約而同地指出了中國汽車在阿盟市場飽受詬病的產品低價低質、售后缺乏保障、品牌吸引力弱等尷尬現狀,希望中國車企能給阿拉伯國家的消費者帶去更有競爭力的產品。
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副司長支陸遜在論壇上也表示,雖然中國汽車產業的國際化進程在逐步加快,從開始很小的規模到突破100萬輛,僅用了近10年的時間,比大部分發達國家和工業化國家用時都短,但也直言,“我們的汽車產業國際化水平跟人家還是有很大差距”。
“低質低價”制約海外發展
商務部的數據顯示,中國汽車海外出口的大部分買家其實都來自第三世界國家,中國品牌也以中低檔產品的定位很好地迎合了這部分市場需求。不過,隨著歐美、日韓系品牌在海外市場的冒起,競爭日趨激烈,尤其是在阿拉伯國家,韓國汽車已然超越歐美、日系和中國品牌汽車成為當地居民的新寵。
來自埃及工業貿易部的官員在論壇發言中表示,目前奔馳、日產、豐田等廠商都已在埃及設廠;黎巴嫩的黎波里商會代表則指出,韓國品牌汽車占了黎巴嫩汽車市場份額的近45%,而中國汽車的市場份額約2%;約旦的亞喀巴商會代表也表示,約旦近年與美國、英國在汽車方面的貿易額持續增長,但目前最受歡迎的是韓國汽車,而中國品牌汽車目前的地位還比較弱。
從整體數據來看,國內車企曾經順風順水地通過海外市場反哺國內的做法如今也開始遇到了阻力。據中汽協統計,今年前8個月我國汽車累計出口58.48萬輛,比上年同期下降8.4%;其中乘用車出口34.33萬輛,比上年同期下降11.1%。這當然跟全球車市增速整體放緩有關,不過也側面印證了阿盟官員關于中國出口的汽車競爭力不足的說法。
市場形勢瞬息萬變,雖然大多數中國品牌車企近年來已經在研發、設計和產品質量等方面不斷精進,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外品牌加入競爭,以及阿拉伯國家消費者消費水平和對汽車產品要求的提高,中國品牌曾經靠低端路線帶來的性價比優勢已不復存在,而品牌和技術相對薄弱、中高端產品不足和售后服務沒有保障等的制約,造成了其在阿盟地區廉價質次的印象,這對中國品牌汽車在海外的擴張和發展十分不利。
從“走出去”到“走進去”
國學大師王國維曾說做學問有三個境界,其實,汽車企業海外發展也無外乎四個層次:簡單貿易、散件組裝、本地化生產以及本土開發。縱觀全球各跨國汽車巨頭,無不擁有覆蓋全球市場的海外生產體系,以提高自己全球范圍內的市場競爭力,而中國車企由于海外發展時日尚短還無法短期內達到深度的本地化,但政府和企業已經開始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目前,中國車企的海外發展大部分是以簡單的整車出口或CKD(全散件)組裝的形式進行。而2014年以來,吉利、江淮、長城、華泰、奇瑞等多家中國整車企業已經開始大力推動海外的本土化戰略,長城汽車在俄羅斯投資的整車廠近期已經開工建設,奇瑞最近也在圣保羅舉行了巴西工廠的落成儀式。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汽車出口貿易層次還較低的阿拉伯國家市場大有發展前景,吸引中國車企來本國設點建廠也是此次論壇上眾多阿盟國家官員和商人的愿望。
一名來自科威特的汽車經銷公司副總經理表示:“中國車企如果要成為國際化企業或者要更好地和其他公司競爭,也應該在阿拉伯進行本地化的研發和生產,也許要花幾年時間,但是應該有這個決心。”
不少與會的阿拉伯國家官員也認為,中國品牌汽車應該更多地考慮到阿盟國家的實際市場需求,推出一些更適合當地消費者的、性價比高的產品。
對于中國汽車在海外市場的售后服務跟不上其銷量增長的狀況,支陸遜表示,政府會從政策上支持、鼓勵更多有實力的企業到包括阿拉伯國家在內的一些發展中國家投資建廠,包括建立售后網點、提升服務,實現互利共贏。
本土化的研發和生產無疑是中國品牌海外發展的大勢所趨,在咽下曾經只注重眼前利益的短視帶來的苦果的同時,中國車企也已經開始改變在海外的經營策略,不再是推出最便宜的產品,而是將最新、最有競爭力的車型投放到海外市場,在產品質量提升的基礎上加大宣傳投入,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務。正如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國際公司副總經理王沫所說:“汽車品牌國際化的涵義已經從‘走出去’變成了‘走進去’,不僅要做貿易出口,更要在當地市場深耕細作,融入到當地消費者的文化和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