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中堅力量
統計數字顯示,我區現有創新平臺總數511家:擁有桂林三金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車有限責任公司等國家認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5家;自治區認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9家;企業技術中心287家;研發中心114家;產學研用一體化企業96家。
2012-2014年,全區大中型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由1397億元增至1800億元左右,研發經費支出由61億元增至90億元左右;工業企業有效專利總數由8912件增至2.1788萬件,發明專利申請量由2530件增至7786件。
廣西田園生化公司被評為廣西首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桂林福達集團成功上市,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建成國際先進的傳動和液壓部件實驗系統,核心零部件研發能力大大增強。
重點新產品新技術開發“井噴”
“廣西創造”力量的增強,帶來的改變是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取得突破,一批新產品填補國內空白。
柳州源創汽油機缸內直噴噴油器總成打破國際壟斷,列入2014年國家工業強基示范工程;中化桂林工程多功能橡膠擠出機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船華南船舶深水鉆井船80噸海洋工程起重機為國內首創;廣西恒日科技挖掘機用液壓鑿巖機填補國內空白;柳工899Ⅲ輪式裝載機國內承載量最大。
景逸X5、寶駿730等一批新車型上市熱銷,橋梁拉索和錨具預應力等一批高附加值產品暢銷海內外;新型節能陶瓷薄板、航天用超大規格鋁合金鍛坯、第四代核反應堆用高溫熔鹽泵等產品研發成功。
中國國際工博會上,廣西碳歌輕質陶瓷保溫墻板榮獲銀獎,百色美聯TVLF-煤礦探水雷達榮獲銅獎,桂林電力電容1000Kv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110Kv并聯電容器裝置、桂林中昊力創高精度轎車子母胎鋼絲簾布裁斷生產線獲提名。桂林電力電容連續兩次獲中國專利優秀獎。一大批優秀新產品獲自治區獎項。
產學研合作逐步深化,多家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開展全方位、多領域合作。3年來,我區相繼與工信部7所重點高校以及湖南大學開展區校合作;舉辦工程機械技術創新院士(廣西)行活動,解決機械行業發展瓶頸問題;組織院士及其團隊與廣西企業深度合作,為廣西工業發展提供決策咨詢,攻克多項企業技術難題。
廣西梧州中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四川大學合作的“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一類新藥SKLB(原料藥)的研究”、桂林橡膠設計院有限公司與北京化工大學合作的“全自動全鋼三角膠在線擠出貼合生產線研制”等項目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郭孔輝院士團隊針對CDC減振器等多項內容的研究應用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的產品研發。褚君浩院士團隊指導廣西新未來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實現廣西電子元器件研發中心專利10余項。張伯禮院士為廣西梧州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注射用血栓通提供技術支撐。
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崛起
目前,全區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企業技術中心78家,研發中心28家。實施“年產5000噸航天用超大規格鋁合金鍛坯”,“自動包裝復檢碼垛智能化系統裝備制造”等一批重點項目,戰略性新興產業實力進一步壯大。
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逐步形成。南寧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新材料產業集群、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柳州先進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初顯成效;桂林電子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先進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生物醫藥產業集群也已形成;北海市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賀州鋁和稀土新材料產業集群、梧州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建筑新材料產業集群、玉林先進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等一批產業集群初見成效。產業集群壯大了我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實力。
兩化融合發展總指數位列西部第3位
2014年,廣西著力推廣工業互聯網應用,重要工業企業信息系統加速普及,信息化應用效益提升明顯,兩化融合發展總指數為67.79,高出全國總指數均值1.65,位列全國第17位、西部第3位。其中工業應用指數位列全國第7位、西部第2位。廣西國際區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基本實現廣西多個領域面向東盟的信息交流與合作。7家企業獲批成為全國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南寧、桂林、柳州、北海市獲批國家信息消費試點城市。
工業創新服務效率和水平提高。工業創新服務平臺“廣西工業創新發展管理系統”建成,規范和簡化了企業各類申報程序,項目管理更科學、規范、高效。廣西新產品推介和交易平臺正式上線運行,成為服務工業企業、統一管理廣西工業公共服務資源的公共服務平臺。